印度科技公司的企業家都是誰? 敢於涉足在像印度這樣的艱難市場中獨佔鰲頭的勇敢企業家個性有何特點? 是經驗還是所處的部門決定了創業者的收益? 來自特定學校的創業者在籌集資金方面有優勢嗎? 與其他學校相比,某些學校的畢業生是否有更好的創業能力? 某些特別型別的創業者能否更好地建立B2B或是B2C業務? 女性和男性創業者的籌款能力是否有所不同? 資金籌集的能力是否會影響到結果?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我們缺乏足以支援或反駁這些問題的資料。人們通過個人風投公司得到了大量許多有趣的觀點和小樣本,但幾乎沒有人任何在合理的時間段進行的資料密集分析,因此人們並不清楚事實全貌。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整理了印度所有自2005年以來籌集了超過200萬美元資金的科技創業公司的顆粒資料。其中包括448家公司和987位創業者。

我們隨意選擇了200萬美元作為標準來確定樣本大小,認定籌集資金超過200萬美元的創業者已經設法募集了一輪建立可擴充套件業務所需的資本。我們同意募集資金不是成功啟動創業的唯一標準,但考慮到印度企業生態系統演變的早期階段,如此過濾樣本是合理的。

答案並不是尋找下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或下一個創新商業模式。它提供了一個回顧歷史的視窗,以及告知世人印度的科技創業是如何發展的。

它也引起了有趣的爭論——風投公司是不是正在為千篇一律的企業家提供資金?企業家們是否只是在盲目跟風某種模式?資金、盈利能力和退出之間關係是什麼樣的?

我們分析了幾個主要方面——工作經驗、學術背景、部門、商業模式選擇、資金籌集和退出。它們的相互關係錯綜複雜,因此我們通過專注於每個方面,並集中關注相關的交叉資料點來呈現分析。

創業者缺乏經驗:無稽之談

印度科技企業家的一個常見形象是:20歲左右,從印度理工學院或是印度管理學院畢業,抑或是隻有幾年的工作經驗。這遠不是現實。自2005年以來籌集了200萬美元以上資金的印度創業者平均工作經驗大約是10年。這些資料來源自432家公司和955位創業者,他們公開分享了工作經驗。

我們通過工作時間分組進一步打破了這一說法。印度創業者的平均工作經驗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在9到11年左右。在2015年和2016年創業的創業者平均工作經驗似乎更高,因為我們是以籌集資金數額進行的篩選,而新晉的創業者的籌資時間更短。考慮到有些公司還在進行下一輪融資,所以入選的很多公司融資金額並不是以2016年11月為準的。這提高了2015年和2016年創業者的平均水平。然而,它也可能昭示出,經驗豐富的創業者可以更快地籌集資金。我們在下面的圖表中繪製了整個分佈。

以往的工作經驗似乎並不影響所籌資金數額

下圖展示了創業者平均工作經驗和公司籌集的資金的關係。X軸是創業年份,展現了資料在這一段時間內是否呈現出一種趨勢。氣泡的尺寸代表籌集的資本,可以看出,各年的氣泡平均地分佈在各年對應的Y軸上,表明在籌集資本和創業者的工作經驗之間沒有強相關性。

最大的三個氣泡(Flipkart,Snapdeal和Ola)非常接近X軸,它們的創始團隊工作經驗大約為兩年。許多最大的科技創業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成功——谷歌,Facebook,Snapchat和AirBnB——它們都是由工作經驗有限的創業者創辦的,這可能意味著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不會受到傳統思維和過去失敗的阻礙。

部門對創業者工作經驗的影響

不同部門的創業者工作經驗有很大差異。法律技術、醫療保健、金融技術、企業軟體和物流等某些行業的創業者的工作經驗遠遠高於平均水平。這些通常是複雜的行業,深刻理解領域非常重要。新時代的新興領域,比如線上旅遊和食品技術,則正好相反。TinyOwl和Zomato這樣的食品技術公司的創業者平均工作經驗比較低,為5.6年。這些資料只是對迄今為止已存在的各部門平均值管中窺豹。在全球和印度的技術創新公司中有幾個例子,這些成功的公司由沒有專業知識的企業家創立。

我們選擇了創業者數量最多的三大領域——電子商務,企業軟體和工具,以及金融科技,來了解創業者的背景的不同之處。我們只考慮了創業者在自己開始創業前就職的最後一家公司。在麥肯錫,BCG等公司工作的創業者被分在全球諮詢公司的類別下;在思科,微軟和Trilogy等公司工作的創業者被分在全球科技公司的類別下。二次創業者被分在前創業者類別下;之前在倒閉掉的創業公司工作的創業者被分在印度創業公司或全球創業公司類別下。

有趣的是,在電子商務中,大多數創業者在創立自己的公司之前都與創業生態系統有關係。

企業軟體和工具包括所有SaaS公司(比如Freshdesk)和網路公司(比如Aryaka),許多創業者(43%)在全球科技公司(比如微軟何亞馬遜)或印度專業公司(比如Infosys,Wipro)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

金融科技是一個複雜的部門,除了解決數量問題和重新構建一個更佳的消費者體驗外,企業家需要步入該領域複雜的管理監督迷宮。每三位籌資超過200萬美元的金融行業創業者中就有一位曾經在全球(比如Citi,巴克萊)或印度(比如ICICI銀行,HDFC)金融服務公司工作過。

創業者的工作經驗和商業模式選擇

一般認為,B2C公司主導了印度的創業前景。但資料並不支援這一說法。自2005年以來,有239家籌資超過2百萬美元的B2C公司成立,而B2B和B2B2C公司則有209家。

B2B和B2B2C公司創業者的平均工作經驗比B2C公司更高並不令人奇怪。對企業銷售,特別是在印度,是很困難的。在B2B領域,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創業者似乎在準備階段有更大優勢——比如僱傭企業銷售人員、聯盟、為初入行的領導人構建網路。

大公司祕密社團

我們想知道印度的大型企業是否在培養未來的企業家。這些公司是否啟用了使他們的員工在開始創業時受益的網路? 我們的基於集資超過200萬美元的企業的資料顯示,微軟成了最成功的平臺。

14家創始人曾經是微軟前員工創業公司已經吸引了種子和A輪融資。緊隨其後的是亞馬遜、雅虎和麥肯錫。

十大平臺榜單顯示,科技公司和諮詢公司(麥肯錫和BCG)是印度創業生態系統的主要貢獻者。

印度大型創業公司——Flipkart,Ola和Snapdeal的前員工們還沒有引起轟動。我們觀察到很多企業家在這些公司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這些進入名單的前十位置只是個時間問題。

創業者的經驗和退出投資

我們回顧了印度科技創業公司中已經退出投資的頂級公司和它們的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的經驗。絕大多數的退出投資結果似乎反映出創業者非常有經驗。然而,有趣的是,Directi作為最大的退出投資的技術公司之一,沒有募集任何資金,它的創始人先前的工作經驗也相當有限。這再一次有力地證實,真正帶有破壞性的解決方案往往出自第一原則思維和沒有被過去行業經驗影響的情況下。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創業者的學術背景和資料派生與資金、商業模式和退出之間的關係。

自 譯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