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https://i.iter01.com/images/38d611797aa38cf9ca2a7c66e81cf3a17cc030ff771f3087c2107905b624ad88.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cdfb1f8b20e95b9105c8f397422d9912b4df36966fef9e9dd909c4bad1dd3057.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7d796d5507fbf9f57e37a7a9f6c37b468738e7fb5a7f3891b930de43d43a7a69.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969e51b1e8ba809e9411af1d6cd6affa788457b5f34b47735378f3e78352514e.png)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148-289)
![](https://i.iter01.com/images/5c030a3535e98d7b0718ac3c6a5cfb345013682da6972508aa3178b3a912afae.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3c553656a4db4dcd65734be5b3b4a0ed3e4d215dfe2228fe72cdeb089e943ca9.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4adf1a30c1662417e4974d9144feafdcd429b484a45e80beec97096888acbc9a.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55bba87d8d5efd9f6c1c5f49915e23c1f1803228a5da9cc8e4564521c2daebab.png)
排名後2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臨滄、資陽、百色、河池、銅川、七臺河、朝陽、吳忠、通遼、雞西、商洛、烏蘭察布、保山、麗江、雙鴨山、宜春、平涼、鶴崗、隴南和昭通。
![](https://i.iter01.com/images/5da9011f9bc5553921da38641e963383e2f514dadbde0414daf28c7adb40f11a.png)
排名後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商洛、烏蘭察布、保山、麗江、雙鴨山、宜春、平涼、鶴崗、隴南、昭通。
根據2018年資料,超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從高到低依次是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天津、成都、重慶;
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杭州、蘇州、無錫、合肥、長沙、廈門、寧波、青島、濟南、常州;
中等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珠海、中山、鎮江、湖州、金華、威海、馬鞍山、泰州、江門、宜昌;
小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嘉興、麗水、滁州、漳州、許昌、鄂爾多斯、宣城、衢州、銅陵、景德鎮。
![](https://i.iter01.com/images/fa635dc640bae0deeb152bfee61a97a487923f14c565445643c9a110361ff2f9.png)
調查顯示,科技戰“疫”成效卓著,從病患排查、線上醫療到疫苗研發,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應用對疫情防控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與此同時,疫情應對中也暴露出建設韌性城市的短板和不足,公共衛生領域人才短缺、基礎科研薄弱,“醫防脫節”問題突出,跨部門跨區域的協作治理機制仍不完善,標準化和模組化的管理框架、制度還不健全,導致疫情防控中出現上下聯動不足、跨部門協作失調、條塊分割現象突出等問題。
中心城市主導創新格局。從2020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的整體分佈格局來看,東部地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領跑全國,尤以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區的中心城市為主導。
![](https://i.iter01.com/images/8bd3ae100b4279f7481abb8ac10bc9322a22a6a033fd235ef233e10e9317575c.png)
表1列出了我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情況。總體上看,中國城市科技發展水平的泰爾指數上升顯著,由2019年的0.058上升到2020年的0.067。
這主要是由於區域間泰爾指數的上升導致的,2020年區域間泰爾指數為0.016,區域間泰爾指數佔比為23.9%,較2019年上升了4.9個百分點,說明2020年我國城市科技創新水平的分化加劇主要是由於區域間差距加大導致。
![](https://i.iter01.com/images/89b235ea8a832b3cc06cb170ee7b99fd9a09ef17b513a05f4f84d7cd92027cc6.png)
具體來看,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的2020年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分別為0.874、0.780、0.744與0.694,與2019年相比,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有所下降,與深圳、上海、廣州的差距分別縮小0.024、0.003、0.002,深圳科技創新能力進步顯著。
![](https://i.iter01.com/images/405591c594415fbd2ee4f437a6507b9f81a2376acd5ae2e4e34d9500f5347f3a.png)
![](https://i.iter01.com/images/7c673e3f8e17a56ed361564b72c2302786a8b0c71a8a2e889f0ca063ecc52f24.png)
長江中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位居第二梯隊,目前,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著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佈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力求在科技創新發展中搶得先機,成為中國城市群創新發展的第四極。
![](https://i.iter01.com/images/9de874e43ddc83b1637a44b0aeeba1c90714c284df7faf4b765fae4a0eee155f.png)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包括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在內的創新資源是制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提升的最主要短板,未來應持續加大開放力度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尋求利益共同點,利用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加快在細分領域構建創新共同體,以全球視野優選創新人才,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著力提升城市國際科技合作和創新資源水平。
近年來,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三,高校佔比80%以上,專利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產出形勢喜人。
但應看到,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進,為專利申請和論文發表發放大量獎勵補貼,在科技產出數量猛增的背後,質量還有待提高,大量論文和專利是由考核評價體系驅動而來,從研究之初就未考慮實際應用需求。
![](https://i.iter01.com/images/dd6cebaa759cd71e67d1b2594f09c06bd25dc61de5709eb38242e41b1ca6f690.png)
為應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明顯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中央提出實施暢通“雙迴圈”戰略,加快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1年是建黨100週年,展望下個百年,中國即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徵程,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仍任重道遠。
2020年末,中國相繼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中國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再一次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應積極主動作為,探索形成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創新,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創新提速,砥礪新徵程,力開新格局。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在2019年研究的基礎上,依據自行研發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理論框架,進一步挖掘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特色,完善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共4個,包括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
二級指標共10個,包括創新人才、研發經費、政策環境、資訊環境、創業服務、金融服務、科技產出、經濟發展、綠色發展、輻射引領;
三級指標共21個,包括創新資源三級指標4個,創新環境三級指標4個,創新服務三級指標4個,創新績效三級指標9個。
報告選取中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對其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與評估,這289個城市基本體現了中國不同區域、不同行政等級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狀況,樣本涵蓋了全國各個城市規模等級的城市,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報告旨在量化展示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程度,揭示各城市的優勢與不足,力求為各城市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報告分析總結了中國城市在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期繼續為國家和各級政府提供資料支撐與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