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2)

摘  要

青年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青年創業發展,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與澤平宏觀聯合開展青年創業專題研究。

中國創新創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創業數量可觀、創投活躍度高、創服機構同步跟進,整體創業生態優良。(1)創業數量:2021 年中國新設市場主體超 900 萬家;(2)創業質量:2021 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世界第二,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超 160 家;(3)創投機構:2020 年創投機構資本超 1.1 萬億元,但種子期等前期投資比例較低;(4)創服機構:2021 年孵化器數量超 6000 家,江蘇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和澤平宏觀研究團隊於 2022 年 7 月聯合開展問卷調查。基於 8520 份調查問卷,我們從青年創業者的基礎特徵、創業資金、創業驅動力、創業現狀、面臨困難、典型人群六方面刻畫中國創業青年群體畫像。(1)專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創業者佔比超九成;(2)近七成青年創業者啟動資金低於 10 萬元,多數來源於個人或家庭積蓄、親友借貸;(3)首次創業人數佔七成以上,31 歲及以上青年創業者半數有二次及以上創業經歷;(4)超過九成青年創業者選擇個人獨資、合夥創業形式,家庭創業佔比較小;(5)創業資金、社會資源和知識儲備是青年創業主要面臨的三大困難;(6)創業稅收優惠政策和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是青年創業者的兩大訴求;(7)超半數大學生創業者參加過創業大賽,具備一些初步的創業理論知識。

基於廣州、青島、重慶、鄭州、瀋陽五地的實地調研,我們發現:(1)廣州市注重打造 “創新工坊、青創營、青創班、領航班” 四大培訓品牌,針對不同人群分類培訓,助力創業;(2)青島市實施青創先鋒貸,強化升級 “團銀協作” 模式,提升創業金融支援,發放的創業各項補貼總額位居全國前列;(3)重慶市打造重點創業幫扶品牌專案 “青鋒計劃”,以“創業資金 + 導師輔導” 服務模式,解決青年創業初期融資難題;(4)鄭州市組建創業導師服務站,五方面措施支援青年返鄉創業;(5)瀋陽市打造 “五位一體” 的創業導師隊伍,助力青年創業,青年可根據自身情況,運用 “自選選單模式” 選擇導師。

基於現有創業理論和國內外相關創新創業測度研究及資料獲得性,我們從創業環境、企業家精神、創業結果三個維度構建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體系,共涉及 17 個具體指標。在 2021 年指標體系中,指標的最大權重與最小權重差值達 15%;2022 年,我們對整個指標體系權重進行均衡性調整,縮小指標權重間的差距,減少極端權重指標,重新計算各指數。以 2015 年為基期,2015-2021 年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由 100.0 升至 171.0,其中,創業環境指數由 100.0 升至 159.3,企業家精神指數由 100.0 升至 160.6,創業結果指數由 100.0 升至 368.9。2021 年創業結果指數較 2020 年大幅上升,主要是 2021 年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和技術市場投資等活躍度持續上升。

我們選取 199 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作為研究物件,按照各城市的青年創業發展指數對城市進行排名,評選出 50 座青年創業友好型城市。從整體看,北京、深圳、上海在 2021 年創業友好型城市中名列三甲,一線城市、發達省會城市及東部發達地級市的創業發展指數排名明顯居前。從創業環境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副省級城市排名靠前;從企業家精神看,深圳、北京、蘇州位列前三位,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樣集中分佈在東部地區;從創業結果看,核心城市以及發達都市圈受創業者青睞,城市集中效應顯著,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區位優勢明顯。

為進一步促進青年創業發展,我們建議:宏觀上,(1)以落實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觀主體信心,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環境。(2)啟動以新基建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政策,並引導青年創新創業新方向,為中國創新發展,特別是搶佔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創造基礎條件。微觀上,(1)各地可設立針對鄉村創業的組織,統籌構建鄉村創新創業 “新生態”,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2)各地政府可運用自身的優質資源,經常性組織青年企業家論壇、企業管理分享會等活動,給予青年創業者與行業大咖更多的交流機會,助力創業企業高速發展。(3)各地智慧財產權局可開通創業發明專利申報綠色通道,提升申報效率,制定關於青年創新創業快速預審通道的針對性政策,縮短專利稽核週期,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和程度。(4)各地創新創業部門可聯合相關部門整合當地的創業扶持政策,共同打造地區創業“政策通” 平臺,推動平臺政策找人、政策匹配等服務。(5)針對來自港澳臺的創業青年群體,可搭建國家級港澳臺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其來中國內地創業提供 “一站式” 服務。

目錄

一、創業發展現狀

(一)創業數量:新設市場主體超 900 萬

(二)創業質量:獨角獸企業數量世界第二,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超 160 家

(三)創業投資:創投機構資本超 1.1 萬億元,但種子期等前期投資比例較低

(四)創服機構:孵化器數量超 6 千家,江蘇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全國第一

二、中國青年創業群體畫像

(一)基礎特徵:專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創業者佔比超九成

(二)創業資金:近七成青年創業者啟動資金低於 10 萬元

(三)創業驅動力:未找到理想工作和家庭朋友的經歷或支援是青年創業的兩大動機

(四)創業現狀:超半數青年創業者盈虧存在波動,七成青年創業者三年內開始盈利

(五)面臨困難:創業資金、社會資源和知識能力儲備是青年創業主要面臨的三大困難

(六)典型人群:超半數大學生創業者參加過創業大賽,高管創業者主要出身民企

三、典型城市促進青年創業發展的措施

(一)廣州市:打造四大培訓品牌,推動創業專案與產業融合

(二)青島市:強化升級 “團銀協作” 模式,提升創業金融支援

(三)重慶市:依託 “青鋒計劃” 沃土,培育山城青創工程

(四)鄭州市:率先成立孵化載體行業協會,在創業環境等五方面支援青年返鄉創業

(五)瀋陽市:打造 “五位一體” 的創業導師隊伍,多元化資源扶持創業

四、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

(一)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構建

(二)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

五、中國城市青年創業發展排名

(一)中國城市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構建

(二)中國城市青年創業發展排名

六、建議
正文

2014 年隨著 “雙創” 戰略的實施,我國步入創新驅動發展、創業帶動就業的新階段。各行各業湧現出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激發整體社會活力,其中,發揮創業對就業的倍增效應和對穩定社會就業尤為重要,利用創業動力激發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前沿領域佈局、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最佳化資源配置,帶動鄉村振興。青年是 “雙創” 戰略的主力軍,是科技、經濟、文化領域創新創業創優的最大動力。為做好青創工作,我們需要深挖青創的難點與需求,針對性地提供多方位的幫扶,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營造優質創業環境,提升青創專案的生存力、發展力、競爭力,從而推動整體社會經濟轉型,將創新作為發展引擎。

2018 年以來,大眾創業持續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推進。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面部署鄉村振興戰略。2021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要求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022 年 5 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支援自主創業,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關政策,彙集優質創新創業培訓資源,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2022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作的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 “雙創” 升級版,進一步推進青年創業發展,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與澤平宏觀聯合開展青年創業專題研究。課題組於 2022 年 8 月對廣州、青島、重慶、鄭州、瀋陽進行實地調研。從創業環境、創業精神、創業結果三方面構建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體系,以此分析中國整體和主要城市的青年創業情況,形成《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2)》。

2022 年,我國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在這一重要程式中,青年創新創業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活力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2022 年 1-9 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 1001 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 91%。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6%,比二季度下降 0.4 個百分點。其中 25-59 歲的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為 4.4%,低於二季度 5.0% 的均值水平。但中央與地方政府齊發力,將保障就業、鼓勵創業作為保障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環,隨著 “雙創” 環境不斷最佳化,創業活力不斷增強,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果將進一步顯現。

一、創業發展現狀

根據全球創業研究機構 Startup Blink 釋出的《2022 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報告》,中國在全球 100 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 10 位,超過日本(第 20 位)、韓國(第 21 位)。在城市榜單中,北京和上海繼續位列前 10,領跑亞洲。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釋出的《2022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 11 位,較 2021 年上升 1 位。透過上述國際機構的研究發現,近年中國的整體創業生態較好。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 2017 年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青年的年齡段為 14-35 週歲。考慮到當前專門統計青年創業的宏觀資料缺乏,但青年本身是創業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用創業整體情況分析中國青年創業基本情況。

(一)創業數量:新設市場主體超 900 萬

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2021 年新設企業超 900 萬,同比增長 4%。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資料,2013-2021 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增長 155.2%,其中,新設企業數量增長 261.6%,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從 2012 年的 5500 萬戶增加到 1.54 億戶,活躍度穩定在 70% 左右。個體工商戶作為群眾直接開展經營活動的一類特殊市場主體已經發展到 1 億多戶,市場主體規模進一步壯大,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釋放。

從每萬人新設市場主體數量看,福建、江蘇、江西、海南等省份創業活躍度較高,甘肅省較低。根據各省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及人口,計算每萬人新設市場主體數量,表徵創業活躍度。福建省創業活躍度最高,每萬人新設市場主體數量達到 499 個,較去年數量最高的江蘇省多了 95 個。原因在於近年出臺了多項保市場主體相關政策,切實幫助市場主體激發活力。2021 年連續三年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在上一年的基礎上新增減稅降費 263 億元;繼續推進 “證照分離” 改革全覆蓋試點,大幅提高市場主體辦事的便利度。而甘肅省排名則相對靠後,每萬人新設市場主體數量不及江蘇省的一半,主要是因為其經濟水平相對落後,2021 年甘肅省 GDP 在 31 個省級行政區排 27 位,人均 GDP 排名末位,因此創業活躍度較低。

(二)創業質量:獨角獸企業數量世界第二,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超 160 家

獨角獸企業的產生是科技進步和創新全球化的產物,往往會帶動所處行業快速增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代表著行業的發展潛力與發展方向。因此, 獨角獸企業的情況可表徵創業質量。國際對獨角獸企業的定義是成立時間短(不超過 10 年)、發展迅速(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新生態公司,是創業公司的標杆,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市場活力的指標。

從總量看,2021 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達 168 家,僅次於美國。根據 CB Insights 統計,截止 2021 年 9 月底, 全球共有 832 家獨角獸企業,中國有 168 家,佔比 20.2%,僅次於美國的 417 家,中美兩國聯手貢獻全球近 70% 的獨角獸企業,維持以往 “兩超多強” 的格局。獨角獸企業利用 “新科技” 和“新業態”快速迭代發展,代表著我國新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和估值穩居世界第二,說明我國新經濟領域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已經得到國際資本的相當認可,有望成為引領我國經濟整體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

從行業分佈看,中國獨角獸企業所處行業以電子商務、人工智慧、汽車與交通為主,佔比分別為 19.2%、10.9%、9.6%。中國在電子商務領域發展迅速,截止 2021 年 9 月,亞洲的 43 家電商獨角獸企業中有 30 家來自中國。中國電商獨角獸企業代表行雲集團,在 2021 年第二季度以 6 億美元融資額躋身全球電商領域融資規模 TOP 5。人工智慧領域的獨角獸企業代表是地平線、思謀科技。另外,汽車與交通是中國獨角獸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另一個行業,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代表企業威馬汽車,自動駕駛領域代表企業縱目科技,充電服務裝置設施領域代表企業特來電等。

從地域分佈看,中國獨角獸企業分佈於 20 個城市,前四名的城市為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其獨角獸企業數量佔全國的 83%,估值佔 88%。具體來看,北京市擁有最多的獨角獸企業,為 61 家,其中,電子商務、人工智慧、行動通訊和教育科技行業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 40%、52.9%、64.3%、66.7%。上海市則擁有 39 家獨角獸企業,主要在汽車與交通行業具有重大影響力,其佔全國的比重為 60%。

科創板企業情況可以表徵國內創業企業質量。科創板主要面向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和高成長型企業,是創業公司的標杆,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創業市場活力的指標。從總量看,2021 年,科創板新增上市企業 162 家,較 2020 年的 145 家上升 11.7%,市值由 2019 年底的 0.87 萬億元增至 2021 年底的 5.6 萬億元。科創板立足於服務 “硬科技” 企業,落實好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為科創企業量身定製上市、發行定價、併購重組、再融資、股權激勵等制度,為 “硬科技” 的成長髮展提供沃土。

從地區分佈看,江蘇、廣東、上海、北京等省市依舊彙集大量優質科技創新型企業。2021 年江蘇省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為 29 家,位居全國第一;廣東、上海、北京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分別為 28 家、22 家、17 家,分別位居第二、第三、第四。從行業分佈看,2021 年科創板上市企業以醫藥生物、機械裝置、電子等行業為主。2021 年在科創板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佔比為 23%,位居第一;其次是機械裝置、電子行業的企業佔比分別為 19%、17%,分別位居第二、第三。醫藥生物主要產品型別包括基因工程藥物、疫苗、醫療器械等,代表企業包括春立醫療、康眾醫療等;機械裝置主要產品型別為農業、工程、石化通用機械等,代表企業包括新銳股份、紐威數控等。

(三)創業投資:創投機構資本超 1.1 萬億元,但種子期等前期投資比例較低

2020 年我國創投機構超 3000 家,管理資本總量超 1.1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自 2005 年發改委等十部委釋出《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以來,我國已在稅收、LP(有限合夥人)、融資渠道、差異化金融支援等多方面建設形成比較完整的創業投資優惠政策體系,創業投資機構數量和投資活動迅猛增長。根據科技部統計的資料,截至 2020 年(2021 年資料在報告撰寫時還未披露),我國創業投資行業機構數達到 3290 家,管理資本總量達到 1.12 萬億元,管理資本佔 GDP 比重達到 1.1%,其中 2003-2020 年管理資本總額年均增長 20%。

創業投資資金主要流向未改變,IT、生物技術 / 醫療科技、網際網路及半導體電子裝置行業位於資金流入前列,京滬粵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創業投資最活躍。從行業分佈看,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1 年 IT 行業投資專案佔比達 26%。IT、生物技術 / 醫療健康、半導體及電子裝置、網際網路這四大行業的投資數量、投資金額與其他行業差距顯著,數量、金額集中度分別達到 70%、62%。值得注意的是,IT、生物技術和半導體電子裝置行業投資案例數量同比分別增長 71.6%、77.0%、86.7%;從地域分佈看,2020 年投資案例主要集中於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五地合計佔全國投資案例總數的 82%。

中國 PE/VC 投資金額低於美國,種子期等前期投資比例較低。結合投中研究院中國資料、PwC/CB Insight、KPMG Global analysis report,2016-2021 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及風險投資(PE/VC)投資案例數從 17142 項降至 9171 項,投資金額從 2278 億美元升至 2330 億美元;同期美國投資案例數從 4799 項上升至 13392 項,投資金額從 593 億美元上升為 3150 億美元。2020 年起,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PE/VC 投資規模發生大變動。從投資階段來看,2021 年中國種子期、初創期、擴張期、成熟期投資案例佔比分別為 15.2%、21.8%、47.5%、15.5%,而美國各案例佔比分別為 30.2%、26.4%、21.8%、9.3%(2020 年),這是因為中國 PE/VC 更偏好擴張期和成長期這類收益確定性較高的專案,對於種子期和初創期創業專案投資意願相對較低。

(四)創服機構:孵化器數量超 6 千家,江蘇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全國第一

2021 年中國孵化器企業數量超 6000 家,在孵企業和團隊約 70 萬個,孵化器在孵企業年總收入達 1.24 萬億元。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資料顯示,2021 年全國創業孵化器企業數量達 6227 家,其中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迅速,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 1287 家。我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於 1987 年在湖北省武漢市誕生,2015 年以來,國內湧現出一批以創新工場、3W 咖啡為代表的創業服務機構,聚合金融、產業、技術和專業服務等創新要素,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根據科技部資料,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從 2001 年的 324 家增長到 2020 年(在報告撰寫時科技部還未披露此項 2021 年的資料)的 5843 家,增長了 17 倍。

長三角、京津冀地區和廣東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載體較為集中,佔全國總數過半。從省份看,2020 年江蘇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位居全國第一,達到 200 家;廣東省位居第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達到 168 家。從都市圈看,長三角、廣東省、京津冀地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分佈最密集,合計佔全國總數的 52%。

二、中國青年創業群體畫像

“雙創”活動在 “大眾創新、萬眾創新” 的政策推動下已發展 7 年,青年創業發展逐漸成熟。青年創業人群的基礎特徵是什麼?創業資金是否充裕?創業驅動力來自什麼因素?創業現狀如何?創業面臨哪些新出現的困難?各類典型人群創業是否有其特點?我們從青年創業者的基礎特徵、創業資金、創業驅動力、創業現狀、面臨困難、典型人群六個方面刻畫中國創業青年群體畫像。資料來源於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和澤平宏觀研究團隊於 2022 年 7 月面向青年創業者組織的問卷調查,填寫數量共 13574 份,選取符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中 14-35 歲青年定義,剔除對結果產生嚴重偏差的樣本後,共 8520 份,有效問卷佔比 70.1%。以 8520 份問卷資料為依據,中國創業青年群體基本畫像如下。

(一)基礎特徵:專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創業者佔比超九成

從年齡和職業背景看,19-23 歲的大學在校生、應屆畢業生、畢業後待業人員是青年創業主體。年齡方面,19-23 歲合計佔比 51.1%,其中 20 歲為創業高峰年齡;職業背景方面,在校大學生佔比 51.3%,高校應屆畢業生佔比 11.8%,畢業後待業人員佔比 10.7%,三者合計 73.8%,較去年增加 5.1 個百分點。

從學歷層次看,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青年創業者佔比達 90%,較去年增加 4 個百分點。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我國初中、高中(含中專)、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分別為 33.7%、14.8%、15.1%。根據我們的調查問卷,創業者數量隨著學歷上升呈現倒 U 型分佈,其中初中及以下佔比僅 2.5%,高中 / 中專 7.2%、大專 36.2%、本科 51.2%、碩士及以上 2.9%,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創業者總佔比達到 90.3%,較去年上升 4 個百分點,反映出創業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增長來源於大專創業群體的增加,反映出我國對大專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更加成熟。

從創業行業看,近 70% 的青年創業企業集中在農林牧漁、批發零售、教育文化、體育、娛樂、住宿餐飲行業。其中,農林牧漁業佔比 16.3%,批發零售行業佔比 16.1%,反映出青年創業者傾向於選擇技術和資金門檻不高的行業進行創業,這也符合大多數青年創業者缺乏資金和社會資源的現狀。教育文化行業佔比 13.2%,較去年下滑 1.7 個百分點。原因是隨著 “雙減” 政策出臺,教育市場規模縮減,該行業創業企業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對創業者的吸引力有所下滑。位列第四、第五位的是文化、體育、娛樂業和住宿餐飲行業,分別佔比 12.2% 和 12.1%。這反映出近年來我國居民在娛樂消費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可以吸引更多創業者在相關行業做出貢獻。

(二)創業資金:近七成青年創業者啟動資金低於 10 萬元

創業啟動資金方面,近七成青年創業者啟動資金低於 10 萬元。創業者的啟動資金普遍較少,低於 10 萬元的創業者佔比 69.2%,較去年降低 1.5 個百分點。而創業資金在 10-50 萬元的創業者佔比為 22%,50-100 萬元的佔比僅 4%。啟動資金金額與選擇創業的行業有關,農、林、牧、漁業等行業進入壁壘不高,創業初期所需資金較少,啟動資金低於 10 萬元的創業者中有 37.5% 從事農、林、牧、漁業,批發零售行業。

創業啟動資金缺口方面,近六成青年創業者資金缺口在 5 萬元以內,資金缺口高於 50 萬元的青年創業者佔比不足 10%。創業者的啟動資金缺口集中於 20 萬元以下的區間,其中又以資金缺口低於 5 萬元的創業者為主,佔比達到 56.4%。資金缺口高於 20 萬元的不到 2 成,高於 50 萬元的不足 10%。整體看創業啟動資金缺口集中在 20 萬元以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部分創業者資金實力薄弱,所以選擇創業資金門檻較低的行業。

青年創業啟動資金來源方面,近九成來自個人或家庭積蓄、親友借貸,來自創投公司及其他渠道較少,整體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個人或家庭積蓄、親友借貸為創業啟動資金兩大重要來源,75.0% 的創業者利用個人或家庭積蓄作為創業啟動資金,透過親友借貸進行創業的群體佔比 14.4%,而藉助創投公司和其他渠道資金啟動創業的群體佔比 10.6%,較 2021 年上升 1 個百分點,但體量仍然有限,說明創業啟動資金來源較為單一。

創業融資方式方面,八成以上的青年創業者透過銀行貸款和合作入股的方式融資,選擇典當抵押和貸款擔保等方式融資的創業者較少。銀行貸款和合作入股是創業者融資的主要方式,將銀行貸款作為融資方式的創業者佔比達 47.2%,透過合作入股的創業者佔比 37.6%,而典當抵押和貸款擔保兩種方式佔比合計 10.8%,這說明初期創業者傾向選擇邀請合夥人共擔風險,可用於抵押和擔保的資產較少。

(三)創業驅動力:未找到理想工作和家庭朋友的經歷或支援是青年創業的兩大動機

首次創業人數佔七成以上,31 歲及以上青年創業者中半數有二次及以上創業經歷。從總量上看,首次創業人數佔比 73.4%,多次創業人數佔比 26.6%。從年齡結構上看,有多次創業經歷的創業者所佔比重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 31 歲為重要節點,多次創業者佔比達到 53.7%,且三次和四次創業者佔比達到 20.4%,31 歲及以上多次創業者佔比均在半數左右。該現象表明,多數首次創業者因缺乏實際創業經驗和相關領域的各種資源,通常首次創業成功率較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創業次數的增加,創業經驗與相關資源的不斷積累,多次創業者相對成熟,可能創業質量更高、創業前景更好。同時,多次創業者的成功,可能也源於創業動機更強,願意承擔更多的試錯成本。

“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創業”和 “家庭朋友的經歷或支援” 是青年創業的兩大動機。有 30.4% 的青年認為 “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創業” 非常符合自己的創業動機,有 29.3% 的青年認為 “家庭朋友的經歷或支援” 非常符合,“因不喜歡被支配而創業”、“因不滿意原來的工作而創業”、“因有之前在創業領域工作的經驗而創業”則分別佔比 28.2%、27.1%、27.0%。這表明我國目前青年創業人群思想獨立,注重實幹,對於創業在生活壓力層面的影響和創業的現實難度有謹慎的考慮,參考職業背景、家庭背景和工作的預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來權衡創業決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下部分行業,如餐飲住宿、文化旅遊等受負面影響較大,青年更加需要在創業和就業之間理性思考。

(四)創業現狀:超半數青年創業者盈虧存在波動,七成青年創業者三年內開始盈利

從創業形式看,超過九成青年創業者選擇個人獨資和合夥創業形式,家庭創業佔比較小。以個人獨資和合夥創業進行創業的群體佔比超過九成,其中個人獨資佔比 48.5%,較去年下降 3.1%;合夥創業佔比 42.5%,較去年上升 6.4 個百分點,這是因為合夥企業在資本籌集、抵抗風險、優勢互補方面有所優勢。創業企業特徵是企業的各項權益高度統一,創業者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經營,因此創業者更多選擇這兩種企業模式。家庭創業相較前兩種創業形式更小眾,存在固有劣勢,家庭創業者佔比僅為 9.0%。
從盈利狀態看,超半數青年創業者盈虧存在波動,七成在三年內實現盈利。從盈虧狀況看,52.4% 的創業者處於盈虧不穩定期,較 2021 年上升 5.7 個百分點,反映出今年創業難度提升,競爭激烈;處於虧損狀態的接近兩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創業企業的經營風險。從盈利時間看,七成創業者在三年內實現盈利,其中創辦一年以內、兩年以內、三年以內開始盈利的佔比分別為 36.8%、21.6%、11.7%,三年以上開始盈利的創業者僅佔 5.6%,呈現遞減趨勢,說明大部分創業者能夠在創業早期實現盈利。

從創業企業規模與人力看,過半青年創業企業在初期規模顯著擴大,多數企業人員數量較為穩定。從創業規模看,創業初期規模顯著擴大的創業企業佔比 55.6%,市場份額與產品種類也隨著規模顯著擴大而提高,創業初期市場份額、產品種類大幅提高的創業企業佔比分別為 54.5%、58.2%。從創業人力看,創業以來人員較為穩定的創業企業佔比 62.2%,以上資料較 2021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反映出今年創業企業在產品、人力資源方面發展向好,數量規模與人員變動情況穩定。

(五)面臨困難:創業資金、社會資源和知識能力儲備是青年創業主要面臨的三大困難

創業資金、社會資源和知識能力儲備是青年創業主要面臨的三大困難。46.2% 的受訪者認為青年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依舊是資金問題,這一數字較去年增加 4.5 個百分點。隨著就業壓力增大、競爭程度提高、整體經濟環境發展放緩,青年創業者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加凸顯,僅六成的創業者透過各種渠道籌措到充足的創業資金,青年創業者對於融資難問題的呼聲相比往年進一步高漲。這是因為參與調研的創業者有 67.2% 是在校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自身資金積累微薄。此外,大部分青年創業的行業不受風險資本的青睞。根據 2021 年中國創投市場資料包告顯示,2021 年,僅 8.9% 的創投融資金額投入到傳統行業,消費和電商零售業分別為 5.57%、4.96%,青年創業者在起步時期難以進入風險資金更青睞的醫療、先進製造行業等賽道,難以僅靠專案優勢吸引投資,資金困難較大。26.5% 的受訪者認為自身的社會資源和人脈弱,15.6% 的受訪者認為最缺乏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除融資難的問題之外,青年創業者還面臨著資源匱乏、技術創新能力較低等劣勢,青創企業在這些方面的競爭力較弱。

創業稅收優惠政策是青年創業者最主要的訴求,佔比 35.8%。簡化政府行政審批流程的訴求佔比為 28.9%,青年創業者期待透過簡化行政審批流程以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各類成本。創業場地支援的訴求佔比為 15.9%,青年創業者希望節省企業的場地開支,為創業群體形成聚集效應提供場所。綜合青年創業者的各項訴求,可見核心問題仍是資金困難問題。

融資渠道、融資成本、人才資源獲取和創業平臺服務能力具有較大改善空間。在青年創業者對於創業環境各要素的評價中,“當地創業者很容易透過多種渠道獲得融資”、“當地創業者的融資成本很合理”、“當地獲得人才資源的條件很便利”、“當地創業園區、科技孵化器等平臺對自身創業成功的幫助很大”四項評分最低,其 “非常符合 + 符合” 評價的佔比分別為 56.0%、56.1%、56.4%、57.9%,較 2021 年,青年創業者對創業平臺服務能力的訴求超過提高政府處理事務效率的訴求,反映出我國政策端給予創業者便利的落實情況有所進步,青年創業者也逐漸注重依託創業平臺提高創業成功率。青年創業專案融資渠道受限,融資成本偏高,從而不容易透過多種渠道獲得融資。隨著人力資本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創業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日漸提升,僅 54.7% 的創業者為創業專案招募到足夠的人才,目前當地人才輸送模式效率不高,仍然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本地創業園區和科技孵化器等平臺對創業企業的服務支援力度有待提高,從而降低創業者的風險和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創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轉化。

(六)典型人群:超半數大學生創業者參加過創業大賽,高管創業者主要出身民企

不同群體的青年創業者在基礎背景上的差異導致其在創業中的具體情況、主要困難、解決途徑有所不同,為進一步分析各類青年創業者群體特徵,深挖各類群體需求,並由此進行針對性分析,我們將青年創業者的創業活動類別細分為大學生普通創業、新興科技類創業(新能源、數字經濟等,下同)、去 / 返回農村創業、高管創業(離開大型公司獨自創業,下同)、家族創業(依託家族資源創業,下同)、其他創業等六大型別。

資料說明: 由於細化的各群體樣本量不同,因此部分群體的情況會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

1)超半數大學生創業者參加過創業大賽, 具備一些初步的創業理論知識, 但普遍面臨缺乏創業資金、人脈和經驗的問題。多數大學生創業者在校期間就積極投身於各類創業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平臺資源,其中,超半數的大學生創業者參加過創業大賽,參加創新創業課程、創業人士講座的人數佔比分別達 27.0%、15.3%,透過多種途徑積累創業經驗。66.2% 的受訪者認為創業資金、人脈和經驗是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11.6% 的受訪者表示自身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這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創業與青年創業面臨的困難點基本一致。勇敢、堅持、能力是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核心品質,在大學生普通創業群體評價中,“勇敢大膽嘗試”、“堅持不懈的態度”、“強大的工作能力和組織能力” 分別佔比 46.5%、20.4%、17.9%。

2)新興科技類創業者主要來自高等院校、中小企業、科研院所,在技術端有所優勢,但仍面臨創業資金問題,超六成人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平臺對其創業成功幫助大。新興科技類創業對創業者的自身素養、技術能力、資金人脈等有較高要求,創業前所屬單位機構型別為高等院校、中小企業、科研院所的創業者佔比分別為 33.1%、24.8%、10.4%。這說明新興科技類創業者大多出身學界,這也符合新興科技類創業具有知識、技術門檻的特點。從影響創業最主要的客觀原因看,創業資金佔 37.1%,同時有 45.1% 的創業者認為資金匱乏是科技創業中的主要難題;創業專案選擇在主要客觀因素中位列第二,佔比 25.2%;創業專案的選擇與創業融資過程難易、成果轉化效率、政策力度等方面息息相關,把握市場前沿是科技創業中的重點;創業政策佔比 21.5%,反映出創業者對政府稅收優惠政策和簡化行政審批的訴求。62% 的科技創業者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平臺對自身創業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提高轉化效率和創業成功率,發揮叢集效應。

3)半數以上去 / 返回農村的創業者為大學生群體,缺乏好的專案、農村對創業專案的吸納和承載能力有限是創業者面臨的主要困難。56.2% 的去 / 返鄉創業者是大學生群體,40.2% 創業者所學專業為農學、經管類專業、電子商務類專業。在去 / 返回農村創業者對於農村創業難度的評價中,除青年創業普遍存在的資金、人力、政策問題外,“缺乏好的專案,農村對創業專案的吸納和承載能力有限”、“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如辦證難、公共服務不足等” 兩項分別佔比 41.9%、15.0%,因此農村創業的經濟基本面需改善。同時有 22.2% 的農村創業者希望政府組織技術培訓,27.6% 的創業者希望政府最佳化簡化創業貸款及擔保政策。

4)高管創業者主要出身民營企業,離職創業主要原因是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近 5 成創業者的創業領域與離職企業所處行業相關。從民營企業離職的高管最多,佔比 50.6%,從央企國企和外資企業離職的高管則分別佔比為 18.2%、27.1%。高管創業者選擇離職創業最主要原因是 “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佔比 55.9%,其次是 “追求個人財富增長”(17.6%)。創業者能透過前期積累的人脈資源和業界經驗去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問題,48.8% 的創業者表示其創業領域和原公司有不同程度的重合,因此其創業的成功率也較高。50.6% 的創業者將離職企業相關經營理念帶入創業企業。創業收入方面,58.2% 的創業者表示創業後收入相比之前有所增加。

5)家族創業者在資金、人脈、經驗方面有所優勢,主要依託家族企業創業,採用家族制式的企業模式,六成創業者有接班計劃或已接班。從企業管理模式看,44.3% 的家族企業創業者選擇家族制式,其次是現代制度、混合式,佔比分別為 23.7%、31.7%。在創業意願上,69.1% 的家族企業創業者受父母正向影響,且 60.7% 的家族企業創業者會選擇繼承上一代的企業。因此,家族對創業者影響深遠。創業成功率方面,58.0% 的家族創業者認為未來幾年內所在企業發展前景較好。

三、典型城市促進青年創業發展的措施

調研城市時,我們綜合考量三點:(1)城市行政等級為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2)覆蓋不同地區;(3)經濟總量、營商環境、產業基礎情況在區域內具有代表性。最終,我們選擇廣州、青島、重慶、鄭州、瀋陽作為重點調研城市。

(一)廣州市:打造四大培訓品牌,推動創業專案與產業融合

打造 “創新工坊、青創營、青創班、領航班” 四大培訓品牌,針對不同人群分類培訓,助力創業。廣州市成立由 200 名企業家、創投大咖、高校學者和行業專家組成的青年創業導師團,與知名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培訓課程,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業青年開展 “創新工坊、青創營、青創班、領航班” 四大品牌培訓課,透過探索多部門合作、市區聯動辦賽機制,塑造 “青創廣州” 國際化名片。其中 “青創營” 主要針對大學生和青年群體,邀請創業導師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聚焦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路演、市場開拓等方面,推出青年創業課程。而 “領航計劃” 則主要針對青年企業家群體,自 2013 年開展以來,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合作,為創業者提供高站位、寬角度培訓課程。1-6 期 “領航計劃” 學員調研回訪顯示,80.28% 的學員反饋培訓對自身企業經營有實際幫助。

將 “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 三大創業鏈條交匯,率先在全國建設公益性青創孵化基地,推動當地青年創業專案與產業鏈融合。從創業載體看,廣州市依託人才工作站、眾創空間落實 “廣聚英才”,在全市打造 100 個青年眾創空間、20 個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實現人才與創新專案的交匯,並依託於此選拔優秀創新人才,提供專項資金支援。例如,微谷眾創社群,在 2015 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打造“微谷系” 創新創業品牌,激發大灣區創新創業活力。從成果轉化平臺看,廣州市聚焦當地 21 個重點產業鏈,開展 “青鏈計劃” 活動,組織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投融資機構等開展對接服務,舉辦 “投融資路演”“行業資源對接會”“產業交流參觀” 等一系列活動,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創新創業導師、投融資機構代表為創業青年分享最新創新創業政策、產業發展形勢。此外,廣州市還率先在全國建設公益性青創孵化基地,建成全國首家由共青團指導管理的公益性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為符合條件的穗港澳青年提供最長 2 年免租入駐期和政務辦理、政策對接、專案打磨、培訓輔導、投融資對接、宣傳推廣等 “一站式” 扶持。

以 “青創杯” 為重要抓手,運用 “以賽代評” 的方式遴選優秀青年創業人才。廣州市自 2013 年起已舉辦 8 屆 “青創杯” 大賽,累計徵集創新創業專案 17831 個。大賽聯合主辦單位由 3 家增加至 21 家,為參賽青年提供的政策與資源支援不斷豐富。賽事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21 年 “青創杯” 第八屆廣州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進一步擴大賽事覆蓋範圍,設定 18 個賽區(包括廣州市 11 個區分賽場,貴州省黔南州、畢節市、安順市分賽區,港澳賽臺賽區、“鄉村振興”專項賽、在校學生賽等 18 個賽區) ,遴選出 152 個優質創業專案(團隊)在 “中國青創板—廣州 U 創版” 掛板。從第八屆大賽起,廣州已明確透過 “以賽代評” 的方式遴選 50 名優秀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為其參賽專案提供 5-10 萬元資金支援及配套服務,併為其創業的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機會。另外,聯合廣州銀行推出 30 億元專項信貸,幫助青年企業家獲得貸款和融資額度逾 10 億元。據調查,歷屆獲獎專案中,過半在廣州市註冊公司,超 20 家獲獎專案獲得國家、省、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448 個優秀專案在中國青創板 “廣州 U 創板” 掛板。

透過舉辦鄉村振興專項賽,開展 “蜜蜂計劃” 來培養涉農創業人才,並引入鄉村振興基金,共同促進 “雙創” 工作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從涉農創新賽事看,廣州市舉辦 “青創杯” 鄉村振興專項賽,凡涉農創業類的企業皆可報名,共收集參賽專案 87 個。鄉村文旅運營、(涉農)農村電商、預製菜等專案得到重點關注。從人才培養看,廣州市政府與農村地區文旅企業合作開展 “蜜蜂計劃”,選拔 50 名青年人才,邀請鄉村振興行業內的知名學者、專家、企業家及一線三農工作者作為創業導師,透過“專業理論課程 + 鄉村產業實訓 + 方案設計 + 後續跟蹤 + 優秀專案孵化支援” 模式,進行全流程人才培育。培訓採取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鍛鍊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成員分小組進行競賽來獲得導師綜合評分。實踐鍛鍊是學員透過輪崗學習,熟悉不同的運營職能,培養綜合運營能力。從資金扶持看,2018 年廣州市首次引入鄉村振興基金,資金總規模達到 50 億元,由政府引導資金與社會資本按 1:1.5 的比例出資,透過 “基金 + 園區” 的方式形成政策、產業、資金的進一步集聚,避免投資分散化,實現資金高效利用。目前基金團隊已打造 4 個省級農業產業園。

(二)青島市:強化升級 “團銀協作” 模式,提升創業金融支援

2022 年推出 “我與企業共成長” 活動,聚焦各類企業需求,靶向幫扶,“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形成與海爾等知名企業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青島市部署 “民營經濟壯大計劃”,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別舉辦“我為企業找訂單”“我為企業辦實事”“ 我與企業共成長” 的主題活動,針對各類企業分類施策,在整合服務政策、創新服務載體、搭建服務平臺、最佳化服務生態、完善服務機制五大方面發力施策,提升初創企業生存力、中小企業發展力、新銳企業競爭力和頭部企業引領力。其中,針對初創企業,開展惠企政策問卷調查,研究出臺中小企業紓困幫扶政策,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融資增信效能;開展多樣化民營和中小企業轉貸業務,提供 “一鏈式” 精準服務,多渠道提供稅費服務及政策支援,旨在營造初創企業良好成長環境,加強初創企業的生存力。青島市擁有多家實力強勁的企業,如海爾、海信等企業在產業鏈中處於優勢地位,具有引領作用。其中,智慧家電行業以海爾智家作為 “鏈主” 企業,釋出產品技術合作需求,專精特新企業也積極入鏈,與鏈主企業達成產品、技術的合作交流,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

實施青創先鋒貸,強化升級 “團銀協作” 模式,提升創業金融支援。從政策補貼看,青島市發放青創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與貼息、人才引進補助、創業就業平臺享受稅收優惠等政策。實施青創先鋒貸,對標上海、深圳、成都等先進城市,強化升級 “團銀協作” 模式,靶向服務,對接金融資源,推出包括青創先鋒基礎貸、e 貸、人才貸等產品的金融矩陣,2021 年青創先鋒貸、e 貸兩項產品累計發放 2736 筆,貸款總額 4.11 億元。2022 年進一步開拓青創先鋒貸與 PE、VC 耦合的投保貸聯動機制。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等問題,青島市多部門聯合支援實體經濟,啟動“我與企業共成長融資服務活動”,深入對接重點產業園區,採取針對性金融幫扶措施,透過專題調查研究、特色產品宣講、釋出問題需求清單、反饋問題解決清單、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一系列措施,促進產業叢集高質量發展。

根據不同層次人才的創業需求, 打造不同創業孵化基地,並推動本土優秀企業建立創業加速器,依託其產業和資源優勢提供全產業生態加速。青島市建設政策通平臺,彙總各類創業政策,為創業者提供查詢便利。從孵化平臺看,根據不同層次人才創業需求,青島市先後培育湛山創客工廠、高層次人才創業中心、留學生創業園等孵化載體,市級及以上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園區)18 家,累計孵化創業實體 4200 餘戶,帶動就業 3.5 萬人。從創業載體政策看,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可免徵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同時,部分大企業同步打造創業者加速平臺,助力城市 “雙創” 發展。

“農創客” 熱潮興起,鼓勵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建立人才回鄉機制,最佳化鄉村振興服務體系及政策補貼。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培養,早在 2017 年,青島市就出臺《關於支援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給予返鄉創業人員創業補貼、企業創業補貼、創業崗位開發補貼等。青島市大力鼓勵返鄉人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群體入鄉創業。自 2017 年以來累計培育返鄉 “農創客”9851 人。在各方支援下,鄉村創新創業基礎條件提升、政策優惠力度加大,“農創客” 熱情增長。高素質、高能力的 “農創客” 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引領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動力。在促進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方面,各級團組織深入實施 “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搭建“雙創” 基地、青年農民返鄉創業園等平臺載體,發動全市約 1000 個團組織、青年社會組織結對幫扶約 3000 名農村青年創業帶頭人。

(三)重慶市:依託 “青鋒計劃” 沃土,培育山城青創工程

打造重點創業幫扶品牌專案 “青鋒計劃”,以“創業資金 + 導師輔導” 服務的模式,解決青年創業初期融資難題“青鋒計劃”自 2011 年實施,由共青團重慶市委依託市青年創新創業基金會運營,針對創業青年的痛點、難點,主動與市小微企業擔保公司、重慶市郵儲銀行合作,降低貸款利率,提高貸款額度,增強抗風險能力。專案的核心服務內容為向申請人提供一筆 1 年期 20 萬元以內的創業服務資金,並配備 “一對一” 輔導專家,同時給予創業諮詢、創業培訓、資源對接等幫扶。從專案實施方式看,“青鋒計劃”有兩大模式:一是“青鋒借款”,由實施單位自籌專案資金,徵集和評審創業專案,併發放創業服務資金;重慶市青年創新創業基金會按比例匹配專案資金。二是“青鋒貸款”,由實施單位徵集和評審創業專案,對按時償還全部本金和利息的創業青年貼息;重慶市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對創業專案擔保;重慶市郵儲銀行對創業專案進行終審,併發放創業服務資金;重慶市青年創新創業基金會支付 1% 擔保費。

強化青年創業金融扶持力度,幫扶對口城鎮青創專案,搭建平臺提高融資機構與創業專案對接效率。重慶市為創業打造多位一體佈局,以 “青鋒計劃” 為抓手,同步推進 “青創橋” 系列創業活動、“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專案支援計劃、對口城鎮 “青年創新創業扶持計劃” 等專案。(1)為培育青創專案,最佳化青創環境,重慶市廣泛實施 “青創橋 · 青年創新創業活動”,釋出“青創橋 · 團銀協作專屬授信專案”“青創橋 · 創投基金專屬融資專案”“青創橋 · 投融資路演活動” 等專案,打造影響力大、覆蓋面廣、實施效果好的創新創業活動,助力解決青創專案融資難題,持續為創業青年與投融資機構等主體之間搭建橋樑。2021 年,重慶市共計舉辦 11 期 “青創橋 · 投融資路演活動”,實現 57 個青創專案與 33 家投融資機構的有效對接。(2)實施“創青春” 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專案支援計劃,透過開展線上專案路演,分別資助 “攀登計劃”“金種子計劃” 等 14 個青年創新創業專案 49 萬元。從扶持物件看,“攀登計劃”重點資助前沿科技領域,聚焦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積體電路等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專案。“頭雁計劃”聚焦培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3)對口城鎮扶持青年創業,長期募集資金,幫扶共青團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委開展青年創新創業工作。每年透過線上專案路演,遴選對口城鎮優秀的青年創新創業專案作為幫扶物件,提供資金。2021 年,遴選 3 個城口縣咸宜鎮青年創新創業專案。

舉辦定向涉農涉鄉創業大賽,採用路演篩選優質鄉村振興專案,並透過智力幫扶開展涉農創業青年創業技能提升培訓,共同推動鄉村高質量創業。重慶市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先後推行實施大量政策措施予以支援。2022 年新發布的《重慶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從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繁榮等角度對鄉村振興進行規劃。創新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有三大推動力:一是遴選優質青創專案進行定點扶持。舉辦定向涉農涉鄉創業大賽,遴選優秀專案並落地實施,主辦方為獲獎專案優先提供投資輔導、創業借貸款等進入優惠政策,並推薦落地產業園區。重慶市舉辦青年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大賽、2021 川渝青年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大賽、2021“榮昌陶”杯川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會議賽事。二是堅持路演遴選對口幫扶城鎮青創專案,實施團中央 “扶助 10 萬名有志青年紮根深度貧困地區創業” 重慶專案,對口幫扶西藏昌都和城口咸宜開展青年創新創業工作。三是提供智力幫扶,開展涉農創業青年創業技能提升培訓等創業配套活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重慶市實施 “頭雁” 專案,培育鄉村產業振興隊伍的帶頭人,優先享受創業、用地、金融信貸等扶持政策。同時,培育構建 “青創培訓班 + 主題培訓班 + 優秀青年企業家研修班” 這一多層次、模組化創新創業培訓體系,常態化組織創業交流活動,組織青創導師實地考察、座談交流。

(四)鄭州市:率先成立孵化載體行業協會,在創業環境等五方面支援青年返鄉創業

在省內率先成立孵化載體行業協會,透過搭建政府與創業載體溝通橋樑,共同激發當地 “雙創” 活力。2015 年,鄭州市在全省範圍內成立首家孵化載體行業協會,即創新創業市場服務協會,透過搭建政府和載體溝通橋樑,舉辦大賽、遊學、培訓等 “雙創” 活動,實現載體之間交流互通、資訊共享,提升載體服務能力和水平。例如,從 2015 年開始,鄭州市政府依託載體資源,連續 8 年舉辦 “鄭創匯” 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累計服務 4000 多萬商戶,形成涵蓋創業輔導、資本對接等全鏈條創新孵化體系,孵化出一系列明星專案。從數量看,全市各類孵化載體從 2015 年的 8 家發展至 2022 年的 278 家,其中孵化器 86 家(國家級 23 家),眾創空間 169 家(國家級 47 家),大學科技園 6 家(國家級 2 家),從業人數達 21 萬。從服務質量看,2021 年,全市孵化載體總計為 14964 家企業(團隊)提供人才平臺、財稅服務、管理諮詢、大賽輔導、融資對接等各項服務,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3000 餘場次。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224 家,上市(掛牌)企業 68 家;當年獲得投融資的團隊及企業 1346 家,獲得投資總額 8.03 億元。在 2021 年科技部公佈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考核評價中,鄭州市有 11 家孵化器考核優秀,優秀數量全國排名第 6 位,優秀率全國排名第 2 位。

建立創業導師服務站,更加實地貼近創業者,面對面解決其創業過程中遇到的 “疑難雜症”。透過導師服務站模式,在保障專業性的同時提供更貼近大眾的創業培訓。首先,鄭州市組建的大眾創業導師團較為全面的將創業成功人士、營銷專家、法律稅務人才、大學教授等各方面的 77 名創業專家納入其中,積極對接創業者提供有專業有經驗的指導。其次,2020 年,依託大眾創業導師團,在全市範圍內組建東西南北中五個創業導師服務站,所有市級創業導師均分別駐站服務,更加實地貼近創業者。透過創業導師服務站平臺,創業導師還可主動與周邊創業孵化平臺和機構合作,開展創業講座、創業沙龍、創業諮詢等活動。除導師服務站外,鄭州市目前還有 29 個創業培訓定點機構,接受政府補貼,為個人提供免費的創業培訓。這些機構尤其為貧困家庭子女(建檔立卡及享受低保家庭的適齡勞動者)、畢業生及在校生群體(含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免費的創業培訓,2021 年培訓人次達 4.09 萬。

在全省率先組建市、縣 (區) 兩級“網上辦稅資料處理中心”,減少青年創業群體的時間成本、財務管理成本,並與各項稅收優惠共同助力青年創業。從微觀服務層面看,不斷推進 “一網通辦” 和簡併申報,在全省率先組建市、縣 (區) 兩級 “網上辦稅資料處理中心”,切實減少青年創業群體的時間和財務管理成本。目前已有 39 項業務改至線上辦理,平均業務處理時長由以往的 15 分鐘縮短至 3 分鐘,實現“集中受理,0 等待”;2021 年 6 月起全面推行財產和行為稅合併申報,“簡併申報表,一表報 10 稅”,將原有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認可的納稅次數(7 次)減少為 3 次,壓縮納稅時間一半以上。從宏觀稅收層面看,推動由“人找政策” 到“政策找人”的轉變,透過 “鄭在說稅 · 雲課堂” 等稅宣品牌、金稅寶、丁稅寶等稅企互動平臺,結合線下走訪互動,為創業群體及時推送稅收優惠政策。2022 年全年預計將退減稅 2.64 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 1.64 萬億元,重點支援小微企業和製造業。

在創業環境、財政支援、金融服務、用地支援、人才培養五方面措施支援青年返鄉創業,吸引更多青年返鄉,推動當地鄉村振興。2021 年鄭州市出臺《鄭州市進一步支援返鄉入鄉創業實施方案》,在創業環境、財政支援、金融服務、用地支援、人才培養五方面共同支援青年和大眾返鄉創業。從財政支援看,對符合條件的返鄉下鄉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擔保貸款, 最高額度不超過 35 萬元, 對高校畢業生不超過 40 萬元。在人才培養方面,持續實施返鄉創業培訓行動計劃, 將有培訓意願的返鄉創業者全部納入創業培訓範圍, 符合條件的給予 200—1500 元的創業培訓補貼;對返鄉入鄉創業企業招用的中級職稱、本科學歷、技師及相應層次以上急需緊缺人才, 鄭州市各區縣 (市) 按人才引進政策給予獎勵、生活補助、住房補貼等支援, 並在專案申報、職稱評審以及各類重點人才選拔培養獎勵專案等方面予以傾斜。

(五)瀋陽市:打造 “五位一體” 的創業導師隊伍,多元化資源扶持創業

打造 “五位一體” 的創業導師隊伍,助力青年創業,青年可根據自身情況,運用 “自選選單模式” 選擇導師。自 2015 年起,瀋陽市開始建立創業導師專家庫,並對優秀的創業導師給予補貼,由此逐漸建立起創業的觀念引導、政策服務、法律援助、財務管理、經營指導 “五位一體” 的導師隊伍。目前,瀋陽市擁有市級青創導師 100 名,省級青創導師 115 名,其中有 75 名青創導師與創業青年(專案)結成 “一對一” 幫扶對子。青年創業導師庫師資力量面向青年集中公佈,讓青年群體擁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導師的權利,形成“自選選單模式”。2021 年,瀋陽市先後針對市高校大學生、農村青年、青年企業家等群體開展創業分享、訓練營、專題講座、系統培訓等各種創業培訓 126 場次,共計培訓青年 19800 人次。

透過多元化資源扶持、構建載體效評價與獎勵體系,發展 “雙創 +” 特色載體,共同助力青年創業。

1)多元化扶持方面。從研發力量看,瀋陽市集中地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研資源建設瀋陽市科技條件平臺,在條件平臺與全市 “雙創” 載體間建立服務通道,優先為載體內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服務。從資金力量看,2018 年,瀋陽市財政局、瀋陽市科技局及金控集團共同組建設立瀋陽德鴻之星天使投資、瀋陽眾創天使兩隻天使基金,由科技風投運營管理,主要面對初創型企業進行投資。其中,德鴻之星天使投資基金已向 10 個專案累計投資 9072 萬元。從金融服務看,瀋陽市與盛京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對科技小微企業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所開發的盛京興科貸產品幫助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准入門檻,目前聯絡客戶超過 100 家;並推出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使用創新券的研發裝置險、科研人員責任險等科技保險專案。

2)“雙創” 載體建設方面。瀋陽市建立載體績效評價與獎勵體系,完善載體 “優勝劣汰” 管理機制,並推動載體與投融資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合作,組建 “創新企業孵化聯盟”,加強產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的孵化功能。目前,瀋陽市各級、各類“雙創” 載體數量達到 230 家,服務青年創業者的青創空間 68 家,其中國家級 16 家。同時,各區縣根據自身特點與產業基礎,發展 “雙創 +” 特色載體,推動骨幹企業、產業園區、商業樓宇等主體積極參與創新創業,促進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例如,瀋陽國際軟體園立足以軟體和新一代資訊科技為主導的數字經濟產業叢集,圍繞 “人才 + 載體 + 專案 + 金融 + 服務” 的五位一體服務模式,培育瀋陽本土科創企業。

2017 年出臺《支援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簡化市場準入、完善金融服務、強化資訊科技支撐等方面共同助力返鄉創業。從農村創新創業培訓看,第一,瀋陽市儘可能提高農村地區培訓覆蓋面,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等,讓有創業和培訓意願的返鄉下鄉人員都能接受培訓;第二,針對地域經濟特色開展多元化培訓,如:支援各類園區、星創天地、農民合作社、鄉村旅遊創客基地、中高等院校等建立創業創新實訓基地;第三,加強創業創新導師隊伍建設,從瞭解新經濟形式的專業人群中遴選導師,對農村青年開展培訓,例如:2021 年市團委組織青年創業導師為 1800 餘名農村青年提供電商培訓。此外,為及時解決農村地區面臨的技術難題,瀋陽市還建立高校院所、創業導師與下鄉人員的 “對口聯絡制度”,鼓勵科研教學單位進村入戶。

四、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
(一)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構建

透過梳理現有創業理論可發現,創業精神、創業機會、創業資源在創業發展中具有關鍵地位,而創業環境對創業精神塑造、創業機會識別、創業資源提供具有重要影響。創業一般被視為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為獲利或成長而建立新型經濟組織的過程。現代創新理論之父、美籍奧地利裔經濟學家約瑟夫 · 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強調了企業家精神的作用,並在後期把企業家概念從個人擴充套件到組織乃至國家。在熊彼特的影響下,早期創業研究一般集中在創業者特徵方面,後逐漸擴充套件至創業過程、創業環境等。

基於現有創業理論,參考國內外相關創新創業測度研究,結合中國青年創業實際,我們從創業環境、企業家精神和創業結果三個角度構建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框架,我們沿用了去年的 17 個具體指標。目前國內外關於創新創業的測度研究較多,這些研究成果為創新創業發展評價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但或缺乏對創業的單獨衡量,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不夠,或不能反映中國不同城市創業發展的差異。鑑於以上情況,基於目的性、全面性、科學性、層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我們從創業環境、企業家精神和創業結果三個方面構建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框架,以形成可持續跟蹤的創業測度體系。其中,創業環境是創業發展的基礎,企業家精神是創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創業結果是創業發展的成果,由創業環境和創業者的行為共同決定。

1)創業環境由政策環境、市場環境 2 個二級指標構成,涵蓋了政策、中介服務、金融、人才等各類環境要素。其中,政策環境由財政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佔比、財政科技支出佔比和地區教育公開支出佔比構成,分別反映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對科技創新的直接投入力度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市場環境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就業人員比重、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 / GDP、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等指標構成,分別代表綜合經濟實力和市場消費能力、專業服務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撐、金融發展水平、人才基礎。

2)企業家精神由創新精神、創業精神 2 個二級指標構成,分別反映創業者的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其中創新精神由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 / GDP、每萬人 R&D 人員數、每萬人商標註冊數量和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構成,創業精神由每萬人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每萬人新增市場主體構成。

3)創業結果由創業活力、創業質量 2 個二級指標構成,分別反映創業的質量和活力。其中,創業質量由每萬人獨角獸企業數、每百萬人新增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構成,分別代表作為創新創業標杆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科創企業的質量;創業活力由人均技術合同交易額、每萬人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案例數構成,分別代表從研發到產業化、從創新到創業的轉化效率、創新案例的數量。

創業環境、企業家精神及創業結果來自公開資料。對於部分地區或部分指標尚未公佈 2021 年資料的情況,我們根據 2015-2020 年資料趨勢外推或採用同一年口徑統計資料。在資料處理上,為消除原始資料的量綱差異,對原始資料採取 “最大值-最小值” 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於單調遞增指標線性轉換為 0-100,對於單調遞減指標逆向線性轉換為 0-100。在權重處理上,採用層次分析法自上而下設定各級指標權重。

注:在 2021 年指標體系中,指標的最大權重與最小權重差值達 15%,如去年人均技術合同交易額權重為 17.5%,而財政科技支出佔比、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 / GDP 等多項指標權重僅為 2.5%,今年我們在去年的基礎上,對整個指標體系權重進行均衡性調整,縮小指標權重間的差距,減少極端權重指標,以更均衡的指標體系來反映城市創業的真實情況。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些權重設定:(1)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 / GDP 設定的權重為 10%,因為該指標能反映該地區社會各界對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是衡量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2)每萬人 R&D 人員數(10%)作為衡量創新精神的指標,該指標得分越高,說明該城市及其創業企業的技術投入越高,則對提高生產率的作用越大,即越具備創新精神。(3)人均技術合同交易額這一指標設定權重為 10%,因為它能很好地衡量地區技術市場發展情況,即衡量科技創新及其技術成果創造財富價值的情況,是衡量 “創業結果” 情況的重要指標。

(二)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

以 2015 年為基期,2015-2021 年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由 100 升至 171.0,其中,創業環境指數由 100 升至 159.3,企業家精神指數由 100 升至 160.6,創業結果指數由 100 升至 368.9。隨著國家的創業環境不斷改善,以及創業扶持政策不斷細化等多方面因素,近 6 年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持續升高。以 2015 年資料作為基準 100,2016-2021 年中國青年創業發展指數分別為 109.4、120.0、132.2、145.1、154.1、171.0,呈上升趨勢。其中,創業環境指數分別為 108.3、118.0、128.1、139.4、146.1、159.3,企業家精神指數分別為 116.8、131.1、144.3、152.9、154.4、160.6,創業環境和企業家精神指數穩步提升,主要源於政府支援政策、教育科技投入;創業結果指數分別為 115.2、134.6、176.4、222.0、279.4、368.9。2021 年創業結果指數較 2020 年大幅上升,主要是 2021 年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和技術市場投資等活躍度持續上升。2021 年 9 月 3 日,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註冊成立,北交所堅持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有助於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對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助力作用,極大的利好創新、創業公司的發展。北交所的設立是國家支援中小企業、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透過引導市場投小型企業、投初創企業、投創新企業,打造北交所靶向服務各行業、各型別的創新性中小企業,有效解決初創期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五、中國城市青年創業發展排名

(一)中國城市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構建

城市層面青年創業發展指數框架與全國一致,但考慮資料的可得性,對 2 個三級指標進行調整。(1)部分地區未公佈總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常住人口和城鎮化率資料缺失,無法根據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推算,用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2)每百萬人新增創業板上市企業數換為每百萬人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因為科創板於 2019 年開市,該指標更能衡量當地科創企業的質量。其餘指標不變。

(二)中國城市青年創業發展排名

我們選取 199 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作為研究物件,按照各城市的創業發展指數對城市進行排名,評選出 50 座青年創業友好型城市。我們從全國 337 座地級市中選取 199 座城市,被剔除的城市均缺失 5 個以上指標資料,其中大多缺失新註冊企業數和技術合同成交額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 76、62、46、15 座城市進入考察範圍。

從整體看,北京、深圳、上海在 2021 年創業友好型城市中名列三甲,一線城市、發達省會城市及東部發達地級市的創業發展指數排名明顯居前。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廣州、珠海、蘇州、南京、廈門、西安位列青年創業友好型城市前 10 名;其中,一線城市全部入圍,其餘城市多數為東部發達城市。在前 10 名城市中,上海、杭州、蘇州、南京位於長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珠海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除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外,前 50 名其餘地級市大多分佈在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其中長三角城市群有 16 個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有 7 個城市。分地區看,前 50 名城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為 31、9、7、3 個,除直轄市、省會城市外基本上集中在東部地區。排名前 10 的城市中,杭州市在每萬人商標註冊量、每百萬人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等 4 個指標中均位列前 5;廈門市每萬人 R&D 人員數排名第 6、每萬人商標註冊數量排名第 4, 這兩項表現突出,躋身前 10;西安市人均技術合同成交額排名第 2、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佔 GDP 比重排名第 3、每萬人新增市場主體排名第 8,這三項表現突出,躋身前 10;合肥市科技支出佔比排名全國第 1、每百萬人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排名第 7,憑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雄厚的科創實力,排名居中部城市之首;瀋陽市成為東北部地區排名較高的城市,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佔 GDP 比重排名為全國第 13;貴陽市每萬人新增市場主體排名全國第 6、存貸款餘額佔 GDP 比重排名第 7,這兩項表現突出,躋身第 20 位。

從創業環境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副省級城市排名靠前。創業環境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依次為廣州、北京、上海、珠海、南京、哈爾濱、太原、貴陽、蘭州、杭州。創業環境排名前 50 位的城市集中分佈於各大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著力於科技創新、產業協調、區域一體化和全面開放的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智慧經濟賦能新產業發展,加快科技創新融合;積極推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構築支撐創新創業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起到高水平科技創新創業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前 50 位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分佈最多,達 12 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6 個,京津冀城市群 4 個。分地區看,前 50 名城市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地區分別為 26、8、10、6 個,除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外,基本分佈於東部地區。具體來看,廣州市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透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架構,建立起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創新創業環境。廣州市創業環境突出,據廣州市統計局資料,廣州市的財政科技支出和地區教育公開支出佔比分別高達 7.6%、18.9%,政策環境突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304 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 / 城鎮就業人員達 10.3%,遠超其他東部城市,市場環境優勢明顯。深圳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佔比位列 150 名後,此為其未能進入前 10 的重要原因;太原市每萬人大學生數高居全國第 3,存貸款餘額佔 GDP 比重居全國第 4,是中部地區創業市場環境支援力度最大的城市,位列全國第 7。

從企業家精神看,深圳、北京、蘇州位列前三位,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樣集中分佈在東部地區。企業家精神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北京、蘇州、杭州、廈門、珠海、南京、廣州、上海、寧波,均屬於東部發達城市。企業家精神排名前 50 位的城市集中分佈於各大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分佈最多達 18 個,珠三角城市群 8 個,京津冀城市群 2 個。分地區看,前 50 名城市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地區分別為 34、9、5、2 個,除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外,基本集中分佈於東部地區。其中,蘇州市科技孵化意識領先全國,深化改革堅持創新,同時重視人才引進,做實做細政策服務,完善創業體系,打造創業城市。早在 1994 年,蘇州市就在全國率先設立 “蘇州高新區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996 年蘇州市高新區成立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全國僅有的三家孵化器之一。蘇州市不斷探索科技孵化領域,建設鏈式科技服務,建設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蘇州市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時機,最佳化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匯聚科技創新資源,逐漸成為重要的創新創業城市。蘇州市的企業家精神突出,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 109 個,居全國第二位;每萬人私營企業和個體人員就業數量為 5050 人,居全國第三位;每萬人 R&D 人員數為 172 人,居全國第 4 位;每萬人新增市場主體數為 471 家,居全國第七位。企業家精神指標內的各項統計項,蘇州市均居於前列。西安市在企業家精神上有所亮點,為企業家精神前二十城市中唯一西部城市,位列第 16,其主要原因在於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佔 GDP 比重為 5.05%,位於全國第 3;每萬人新增市場主體數量為 381 家,位於全國第 8。合肥市為企業家精神前 20 城市中唯一中部城市,位列第 19,其全社會 R&D 經費支出佔 GDP 比重為 3.5%,位於全國第 9。

從創業結果看,創業活動活躍地區集中核心城市與發達都市圈,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蘇州、廣州、珠海、西安、南京、合肥位列創業活動指數榜單前 10 名。排名靠前的城市基本上由一二線大城市及發達都市圈內的三線城市構成,這表明創業活動活躍的地區高度集中在核心大城市及發達都市圈內。根據 CB Insights 資料,以包括成立時間超過 10 年的廣義獨角獸企業數量計算,2021 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獨角獸企業數量分別為 62、45、21、16 家,合計 144 家,佔全國比重達 83%;從估值看,四城獨角獸企業估值分別為 302、107、158、29 億美元,合計 596 億美元,佔全國比重達 88%。這表明上述 4 城已經成為中國高質量、高增長創業企業發展的搖籃。這些城市資源豐厚,人才儲備充足,市場環境優良,政策較為完善,相較其他城市有明顯優勢。在上述 4 城以外的城市中,長沙、常州、成都、重慶、東莞、廣州、貴陽、合肥、南京、漯河、青島、蘇州、武漢、無錫、珠海等城市擁有的獨角獸企業數量不超過 5 家。從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案例數來看,2021 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別有 2433、2393、1624、978 例,佔全國比例分別為 19.9%、19.5%、13.3%、8.0%,合計佔全國案例數的 61%。同時,2021 年度創新創業結果較 2020 年度有所回升,由 2020 年的 3774 起上升至 12253 起,北上深杭案例數較 2020 年上漲 1.8-2.9 倍左右。從每百萬人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看,2021 年上海、北京、蘇州、杭州、深圳位列前 5,在創業結果轉化方面佔據優勢。

六、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 100 週年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新時代中國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思想解放、開拓進取,勇於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成為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雙創”戰略的落地關鍵在於青年創新創業,推動青年創新創業政策環境與社會環境最佳化、青年創新活力和城市創新活力互助、激發青年 “雙創” 活力,對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大意義。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勢下,更應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對此我們建議:

宏觀上,第一,以落實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觀主體信心,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環境。經過 40 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較為充分,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後,要素配置扭曲造成一系列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潛力釋放。中國短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長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供給側改革不到位。2022 年 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向縱深發展。《方案》提出八個方面試點任務,包括:進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推動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大力促進技術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探索建立資料要素流通規則,加強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健全要素市場治理,進一步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第二,啟動以新基建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政策,並引導青年創新創業新方向,為中國創新發展特別是搶佔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創造基礎條件。從需求側,新基建有助於擴大有效需求,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供給側,新基建有助於擴大有效供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為中國創新發展特別是搶佔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創造基礎條件。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要有 “五新”,新領域、新地區、新主體、新方式、新內涵。其中,新地區指人口持續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這些地區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適當超前基建可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新地區也是創新創業較活躍的地區。

微觀上,第一,各地方可設立針對鄉村創業的組織,統籌構建鄉村創新創業 “新生態”,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創新引擎,應當透過搭建鄉村創業平臺,最佳化當地創業環境,完善針對返鄉創業者的各項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業。我們建議各地政府:(1)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強鄉村人才服務站、專家服務基地等服務平臺建設,為返鄉人才提供政策諮詢、專案申報、融資對接等服務;(2)推廣創業擔保貸款,打造資訊服務平臺把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作為扶持自主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透過深化社銀協作、突破擔保瓶頸、最佳化辦理服務等舉措;(3)鼓勵退役軍人返鄉創業,透過為退役軍人提供創業資金、搭建創業平臺、創造創業環境等舉措,發揮退役軍人的特有優勢和作用,深化軍地融合,助力強國興軍;(4)注重培養返鄉創業人才,加強其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創業者發展技能。例如,廣州市開展的 “蜜蜂計劃”,邀請鄉村振興行業內的知名學者、專家、企業家及一線三農工作者作為創業導師,透過“專業理論課程 + 鄉村產業實訓 + 方案設計 + 後續跟蹤 + 優秀專案孵化支援” 模式,進行全流程人才培育。

第二,各地政府可運用自身的優質資源,多組織青年企業家論壇、企業管理分享會等活動,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更多與行業大咖交流的機會,助力創業企業高速發展。經實地調研發現,多數創業者或者青年企業家起步階段知識儲備充足、行業見解領先,但隨著企業規模和業務的擴張,團隊管理能力及知識弱勢日益明顯。我們建議:政府部門應充當組織者角色,承擔社會資源聯動責任,整合支援力量,組織一系列如青年企業家論壇等活動,邀請知名企業家及各行業專家共同解讀國家戰略、展望產業發展、分享實踐經驗。例如,廣州市的 “領航計劃”,重慶市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青年企業家峰會,瀋陽市的“盛菁匯” 常態化路演平臺等均為優秀範例。以優秀經驗共享作為青年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的突破點,激發青年的創新力、創造力,形成 “一企一策” 的企業管理方案,共建良性發展空間。

第三,各地智慧財產權局可開通創業發明專利申報綠色通道,提升申報效率,制定針對性青年創新創業快速預審通道政策,縮短專利稽核週期,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和程度。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及審查有三大階段:發明人準備階段、專利代理師處理階段、專利審查員審查階段。專利案件提交進入中心預審通道後,需經內部預審、互檢、質檢等程式嚴格審查,由專人指導申請者對申請材料進行修改完善。經調研發現,初創企業普遍面臨申請專利時間較長阻礙公司發展推進的情況,部分 “專精特新” 企業擁有大量發明專利,因而專利申請時長較長。我們建議:開闢創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綠色通道,推動專利快速預審,制定青年發明專利優先選擇計劃,開展青年發明專利競賽等。建設健全專利稽核政策制度,有效解決各地創新主體專利申請週期長的問題,有利於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培育高價值專利、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和程度,提升區域內產業競爭力。

第四,各地創新創業部門可聯合相關部門整合當地的創業扶持政策,共同打造地區創業 “政策通” 平臺,推動平臺政策找人、政策匹配等服務。政府的各個部門因職能不同,出臺的扶持青年創業政策側重有所區別,如稅務局側重各個群體的減稅降費,住房城鄉建設局側重各個群體的租房、保障性住房、共有產權房等補貼,科技局側重實施高成長企業和高聚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我們調研發現,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對於各項扶持政策瞭解程度有限,且瞭解渠道也較窄。我們建議:各地區可多部門聯合,整合當地各部門的扶持政策,打造創業 “政策通” 平臺,方便青年創業者查詢和了解符合自身的扶持政策,並快捷進行申請。例如,青島市打造的 “青島政策通” 平臺,以 “一口釋出、一口解讀、一口兌現、一口服務、一口評價” 的建設目標,推出平臺政策找人、政策匹配、政策計算器、線上諮詢、線上申報等功能,極大拓寬創業者瞭解相關政策的途徑,也便捷其申請流程。

第五,針對來自港澳臺的創業青年群體,可搭建國家級港澳臺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其來中國內地創業提供 “一站式” 服務。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深入發展,港澳青年赴粵創業的意願明顯增強,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在深圳市成立,但其主要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地區的創業青年。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大背景下,除大灣區外的其他城市也存在很多創業機會。我們建議:借鑑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的經驗,搭建國家級港澳臺青年創業服務平臺,幫助港澳臺青年對接當地的創業服務平臺或機構,並在融資對接、法律諮詢、資源對接、創業輔導、經驗分享、專案合作等方面提供引導。另外,因港澳臺地區與中國內地存在貨幣不同、海關報關等問題,可建立其裝置、資金、高階技術人才等資源進入內地的綠色通道,助力港澳臺青年在中國內地創新創業。

課題組成員:
澤平宏觀:任澤平團隊
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
裴桓 王曉輝 吳秉昆 王松山 黃麗東 瞿暉 張超王若瑜
本文來自澤平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