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已經為下個季度或下一年制定好了複雜、具體、可行的計劃,那麼有必要將自己的計劃公之於眾嗎?在你更新Facebook狀態說自己要減15磅、跑一次馬拉松或是發表20篇論文時,你應該要想一想為什麼要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計劃。如果你看待這個公開承諾的方式有誤,你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哦。

早在1933年就有研究表明,將自己計劃的目標公之於眾的人更不容易實現目標。在過去的80年中已被成功重複多次的研究表明,暗暗下定決心做事的人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向世界播報自己決心的人。

而原因就是即使你什麼都還沒幹,僅僅向別人宣佈自己的計劃就會讓你產生一種已經有所進展的錯覺。舉個例子來說,想象一下你已決定要跑馬拉松。一旦你向親朋好友宣佈了“我要跑馬拉松”、開始給Facebook上各個相關頁面“點贊”、更新狀態時寫上你的訓練計劃,你已經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跑馬拉松的人”的公共形象。為自己創造出這個所謂的“社會身份”可以被理解為在你完成大目標(跑馬拉松)的過程中實現的小目標。如果你將這種公開承諾理解為目標實現的一種形式,那麼可能你去完成目標的其他方面(如真正去訓練)的動力就會減小,因為你會覺得自己目前已經做了足夠多了。

然而,儘管這個研究非常可靠,但是其結論貌似和有些人的實際經驗並不符合。這些研究受到了很多人們質疑,大家紛紛在相關文章的評論區寫道,自己的個人經驗並非如此。當他們把自己的某些目標公之於眾後,自己完成目標的動力實際上增加了。當然了,個人的所見所聞並不能作為資料,而且相關研究都經過了仔細檢驗,並且長年來結論都非常可靠,但是就此認定只要向他人分享目標就一定有害,這豈不是把問題看得過分簡單了?

這就是其它領域的研究或許會有所幫助的地方。

撇開完成目標這件事不談,有關人們態度的研究檢驗了公開做承諾是否會影響人們對勸導的抗拒程度。在一項研究中,人們公開表達自己觀點後對於自己初始的看法變得更加確信,對問題本身也更加重視。當研究者們嘗試改變他們的看法時,他們也更為牴觸。更多關於“抗拒勸導”的文獻結論都和該研究相符。這些文獻表明,公開表達一種態度與抗拒勸導始終有正關聯。你越是公開地表達某種態度,就越是不容易改變它,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越來越自信了,而且也更感覺到自己受人矚目。

再次強調一下,對勸導的牴觸和完成目標是兩件事。但是這個文獻給了我們一個解開為什麼公開宣佈目標時而有利時而卻不利這個謎團的線索。這涉及到承諾Vs進展的概念。

許多文獻認為公開表明目標對隨後逐夢的過程有消極影響。它們的觀點是,你會覺得與這些目標聯絡在一起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進步。許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他們認為向親朋好友宣佈要跑馬拉松,就意味著自己已經向目標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因此可以不用那麼努力了。但是,你也可以把公開表明目標當作是一種承諾,而不是進展。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Chicago)的艾麗特·費舍巴赫(AyeletFishbach)和她同事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當一個大的目標由很多子目標組成時,成功實現了一些子目標(如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公開宣佈目標)對於接下來實現其它子目標(如真正去練習、去跑馬拉松)有什麼影響。

他們發現,如果人們每實現一個子目標都覺得是有所進展的話,他們很有可能會無法實現整個目標。他們會認已完成的子目標可以代替其它子目標。這和彼得·戈爾維策(Peter Gollwitzer)與其同事的觀點一致。他們認為,一旦人們認為做公開宣告可以替代那些真正有意義的子目標,那麼公開宣告就會影響大目標的進展。另一方面,如果人們將實現一個子目標看作是承諾,而不是進展,他們更有可能實現整個目標。因為其它子目標已經被視為對他們公開表現出的形象的補充了。這點也和抗拒勸導的文獻觀點一致;通常,人對某個態度(或目標)越堅定、越負責、越篤信,就會越可能堅持完成目標。人們最討厭的就是朝三暮四的態度。

所以,在你更新自己下個月下個季度乃至下一年決心的狀態或是推文前,想想你是將其看成一個進展還是一個承諾。如果你已經在推特上公開了自己5月要跑馬拉松,不要煩躁。確保自己把這條狀態看作是自己對目標的承諾,但是千萬不要錯誤地認為當馬拉松來臨時,你更新一下Facebook就可彌補之前一個月缺乏的訓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