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大公司工作的人來說,每年都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職級晉升,很多人覺得它是道很難過的坎,能過的人必然是有突出貢獻或者高超技術。
我沒有參與過答辯,對這件事加以評論貌似不大合適,有紙上談兵之嫌,但我現場聽過好幾次答辯預演,也旁聽過一次正式答辯,慢慢地也就聽出來,“難”的點究竟在哪,不是很多人所關注的業績和技術,而是最為人們所忽略的組織、表達及演講能力。
首先、自我介紹,這是個預設的,看似沒什麼好講的環節,再加上略微緊張,所以多數會支支吾吾地匆匆講過,這個關係不大,評委並不十分在意,就算聽不清也能看到。
但緊接著就會暴露更多問題:
PPT要講什麼?大綱怎麼列?分幾個部分?為什麼那麼分?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絡?
如果沒有做到這些,可能導致的結果是:
拿各種自己可以講的東西來拼湊,自然沒有什麼先後順序可分,做完自我介紹之後,直接進入正題,評委就得接受突然到來的第一部分,演講者的表述是這樣——“這一頁是講”、“這一頁是講”......迴圈播放到最後,沒有前後承接,沒有邏輯,沒有重點。
再者,圖片和圖形的運用,合理運用就是錦上添花,可以省去很多文字和語言,但如果羅列得比較亂,比較多,文字也比較小,或者色調沒有調好,評委根本看不清楚,那就會弄巧成拙(自己覺得沒問題不行,你當然知道自己寫了什麼進去,得別人看了沒問題),不僅自己想講的重點評委沒能get到,甚至沒搞清楚你在講什麼,就不會對你那頁PPT有什麼印象,自然不能加分。
這其中可能夾雜著,語速過快,節奏過快,被評委打斷之後語言組織凌亂,甚至自己卡殼,等等,
你越是出問題,就給了評委越多打斷和質疑你的機會,若處理不當,比如:
這個還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尚待解決,這個不是我工作的重點等等
給評委的感覺就是——要麼你知識積累不夠,沒能力解決,要麼你執行力不夠,不作為。
所以,即使你做了很多重要工作,即使你都想展示給評委看,但評委不能通過你的展示來了解:
你做了什麼以及為什麼?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以及怎麼解決?你比別人更優秀的點在哪?以上所述是否有足夠說服力?
最終就會導致兩種看似奇怪實則正常的現象:
有些人做了很多工作,但答辯屢戰屢敗;
A、B同時參加答辯,A做的工作更多,技術含量更高,但B過了,A沒過。
總結
你的演講,是想別人聚精會神、鴉雀無聲地聽下去,還是忍不住打斷?
有位同事說得好,你要把它當故事來講。即要讓評委跟著你的節奏走,去傾聽,去融入,進而認可和欣賞你,而不是生硬地羅列,等著挑毛病。
遺憾的是,會講故事的人不多,大家都比較重視重要專案、效率工具、技術痛點,缺乏綜合素質的鍛鍊,比如PPT技巧、內容組織和語言表達。
我看過的模擬答辯當中,評委給建議最多的就是——這塊可以不要了,這塊放前面,這兩塊其實可以合成一塊,這塊簡單略過,那塊你可以詳細深入地講講。
歸納一下:邏輯清晰、突出重點、繁簡得當。
我常寫文章,就拿它來類比,一篇文章我要向讀者傳達什麼,這是要跟每個段落、每個情節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絡——我要怎麼開頭,需不需要劃分小節或者大的章節,怎麼分?這是大的骨架,之後是段落,哪個段落需要放前面,哪個段落適合放在下一章而不是這裡,之後是語句,要用哪句話引出故事,哪句話收尾引出結論?是否有多餘或者缺失?之後是詞彙,是否可以換個更合適的詞,是否需要精簡?
精雕細琢出精品,只有經過了這麼一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打磨過程,才能寫出一篇讓讀者讀來通順、舒服、動情的文字,然後你才會從那些做得沒你好的人當中脫穎而出,晉升答辯同樣道理。
最後,祝“考生”們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