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究竟有多重要?

Galois發表於2020-03-26

心理素質實際上與智商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不過我比較討厭的智商英雄論,畢竟這些概念都是有杜撰成份的。任何事都不能以智商論英雄。智商高就是邏輯優秀,再好的邏輯能力,也需要很好的認知成長土壤。否則沒有材料組織邏輯。

做事的自身成敗因素有兩種情況,無論做什麼事,要麼就是「無知者無謂」,要麼就是「知之者高心理素質」,想要把事情做的完美,那一定是優秀的計劃和優秀的執行。這裡的計劃,是與智商成正比關係,執行就與心理素質成關係了。越難的事情越需要心理素質。

那麼毅力呢?毅力也很重要。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我們聽過太多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實際上不能真的這麼理解,一切事物都圍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至於為什麼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其實是為了給聽眾觀眾們突出選擇的重要性而這麼說。大流並沒有很深的理解能力,所以語言組織上一般會選擇重點突出,言簡意合的方式把意思表達出去。選擇和努力是捆綁在一起的因素,有時候你沒有多少努力是贏不來選擇權的,不是你選擇與否的問題,而是你沒得選。烏合之眾最喜歡的還是亂呼叫一些名言。是胡亂呼叫還是明知故用呢?少部分明知故用的是利益驅使,大部分則是跟風而至。

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多義詞是混淆概念,混淆視聽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在傳銷界還是在人文社會的每個角落。大環境就是被這麼汙染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這麼浮躁。明明生活質量更好了,科技更加先進了,但同時「毒奶嘴」也多了。大多數人看待事物,並沒有清晰的分析能力。而是生搬硬套,用自己的思維來給事物下理解的定義(這句話是廢話,因為任何人都是這樣理解問題的,但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思維個性卻不同)。分辨是非,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是對於一個人至關重要的。這是與這個世界互動的重要橋樑。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相當於在迷霧中與世界互動,在浮躁的社會中相信浮躁呈現的形態,最後人格變成什麼樣也可想而知。一個人的思維來自於邏輯和認知,邏輯和認知又是捆綁在一起的概念。這一切都來自於成長環境教育環境。看待事物最好有一個「因果鏈」分析法,而不能直接看片段。

因果鏈小到分秒,大到世紀,諸如我們從歷史來推斷未來。在犯罪學中,可以從人格推斷成長環境。

每個人都有思維盲區,即使是科學家也是,分門別類。術業有專攻就是因為誰都無法面面俱到。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有所建樹,自己擅長的領域是思維活躍區,一般的瞭解領域是思維缺陷區,不瞭解的領域是思維盲區,也就是認知空白區。問題是大多數人含著毒奶嘴,他們沒有一個擅長領域,只是平庸的普通人而已。

在浮躁的集體中,真理總是顯得那麼“愚蠢”,愚蠢總是顯得那麼機靈。畢竟有「從眾效應」在作祟。如果有人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必然會成為不合群的那一個,多數人都喜歡合群。

對於不是金字塔頂尖或者上游的人們而言,人生就是一場越獄,想要獲得自己優秀的人生,需要作出超過自己所在環境中大流人群的成績,必然需要拔群的心理素質。沒有絕對的正確,只有大概率的正確。80%的客觀加上20%的主觀。

我們總是聽到毅力、意志力、堅強等等積極的詞語來描述正能量的話題。但很少說到心理素質,心理素質這個詞現在在部隊裡會經常提及。想想戰爭吧,假設你同胞們全軍覆沒,在屍體堆裡裝死,你能鎮定嗎?

比如最新電影《逃離比勒陀利亞》中,很多窒息操作,換做自己,能否做到命懸一線還鎮定自如呢?人們喜歡相信自己經歷、眼界、認知內的事物,不願意相信其之外的事物。所以很多可能性很小的事情都是被視為不相信的,那其實是因為自己的眼界太小。很少有人能做到高效控制時間行為,技能快學快用,臨場應變能力。

在程式設計界的很多大神似乎都喜歡這類影視作品,在其他領域其實也有很多大神喜歡看這類作品,在嘈雜的現實中很少看到這種從付出強大的毅力到獲得自由之後的喜極而泣的事例。因為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都是需要很強大的毅力堅持不懈,到收穫優秀的自己。所以這些電影剛好帶給自己很多的認同感,鼓勵感。看一個人,可以從看的電影,看的書,做事態度。這些就可以看出此人的潛力何在。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比如十五歲的時候和朋友們稱兄道弟,結伴成群,像是沒出過社會沒有見識的青春 Boy,很多的情形都沒有足夠的思考能力,跟著壞孩子就會被帶偏,跟著好孩子就會越來越積極。時過境遷,三十歲的時候與二十歲的人聊天,是很難有共同話題。覺得對方很幼稚,自己也有過那麼幼稚的時光。

可有些人能夠比同齡人更早的意識到社會的面貌,自己的目標,更早的擴充更多的認知,這些都少不了好的總結能力,環境營養。更加好的話還有個好的引路人。其實即使沒有引路人,只要有一個不差的智商,加上環境中有些能看到的積極事件,就可以獲得很好的成長,不過這時候最大的敵人是「從眾效應」。

好的心理素質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也會被淤泥汙染。有時候世界上最難過的事情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本可以!”

“災難這種東西接連不斷才是世上常有的事,找藉口的話就會有人來救你嗎?“

喜歡看雞湯文的人不一定有毅力,嘴裡說這自己多厲害的人不一定多厲害,畢竟說比做容易,振奮人心的話說著自己都會陶醉。比如為什麼一些號稱想成為程式設計高手的人都只是說說而已呢?
其實這種現象不止於程式設計,在任何領域都是這樣。
許多人的所謂“喜歡“,都是淺薄的,表面的,人們往往只願意看到事情最好的時候,比如鍛煉出來的腹肌,神乎其神的技藝(廚藝、程式設計、……),等等。
而真到了要自己去經過一番努力,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很多人退縮了,說好的堅持沒幾天就作罷。
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取得成就時的光鮮亮麗,看不到背後的艱辛。
所以說這樣的“喜歡“是淺薄的,表面的。

研究人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哲學事業,沒有完美的人性,誰的性格都是破綻百出的,正因為如此,很多優秀的人的性格都能破綻百出地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那麼重要的性格特點:無非就是毅力+心理素質。包括兩個問題:敢不敢想?敢不敢執行?

一個人蛻變的重要自身因素一定是毅力和心理素質。

現實是個無形的“監獄”,要翻過這道高牆才能變優秀。

本作品採用《CC 協議》,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和本文連結

不要試圖用百米衝刺的方法完成馬拉松比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