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網際網路人脫單指南

Yaalon發表於2019-11-11

又是一年雙十一。雖然現在的雙十一已經由光棍節逐漸變成了購物節,到處充滿了狂歡的氣息,但也難免會有一群跟我一樣的單身狗在這一天黯然神傷。痛定思痛,為了儘快結束二十多年的單身生涯,我深入剖析了自己遲遲不能脫單的原因,並構思出一個初級版本的解決方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第一部分 兩座大山

首先來說一下造成我們脫單困難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擋在我們脫單道路上的兩座大山:一是接觸異性的機會少,二是不懂得如何與異性交流。

這兩個原因看上去好像兩句廢話,但簡單地將它們看作是廢話並不是我們解決問題應該有的態度。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深入分析這些原因背後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所以,接下來我們先一起看一下隱藏在這兩句“廢話”背後的問題。

  • 第一座大山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接觸異性是我們脫單道路上的第一步。但絕大多數的資深單身人士都比較內向,朋友圈子小,很少能夠接觸到異性,更不必說兩人能夠“互為心動”的異性了。不過人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偉大探索道路上,也取得了很多偉大的成果,比如:長輩安排的相親,以及陌陌、探探、微信的搖一搖、漂流瓶等基於網際網路的陌生人交友軟體。雖然這些發明看上去確實幫助我們提高了接觸異性的機會,尤其是陌陌這些陌生人交友軟體,交友門檻極低,很容易就可以交到異性朋友,但結果是它們並沒有很好地幫助我們解決單身的問題,這背後的問題才是我們跨越第一座大山的關鍵所在。

為了闡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做一個理想化的模型(現實情況要比這個模型糟糕得多):陌陌這類的交友軟體上,不存在任何為經營灰產而註冊的使用者、註冊使用者中至少存在與現實生活中等比例的與“我”能夠“互為心動”異性。在這一模型下,我們能夠脫單的概率有多大呢?文藝一點說就是:我只想“取一瓢飲”,但你給了我“弱水三千”,我必須從這“三千”中偶遇到屬於我的那“一瓢”。翻譯成人話就是:跟你在大街上遇到一個單身異性,你能夠對Ta心動並且Ta也對你心動的概率差不多。這樣的匹配效率顯然無法完成我們的需求,更何況陌陌這一類“荷爾蒙驅動”的陌生人社交軟體並沒有將“助人脫單”作為產品的核心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類軟體還會進一步降低我們匹配成功的概率。

通過上面這些分析,我們的目標訴求變得越來越清晰——提高“有效的”異性接觸機會,而不是簡單盲目地去大範圍接觸異性。為了提高“有效的”異性接觸機會,我們首先需要找到一個與我們的性格特點、受教育程度、價值觀、婚戀觀等都比較相似的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去接觸異性,才會真正提高“有效的”異性接觸機會,從而增加匹配成功的概率。但這又似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每個人的性格、價值觀都不一樣,到哪裡才能找到這樣針對每個人都是高度定製化的異性群體呢?其實很簡單,我會在本文的後半部分詳細介紹這個群體,下面我們還是繼續分析我們的“大山”。

  • 第二座大山

第二座大山,不懂得如何與異性交流。這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情商問題,只要情商夠高,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的確如此,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戀愛”需要雨露均沾,即使有些同學確實不知道怎樣跟異性交流,三句話就能把天聊死,我們也希望幫他們一下,讓他們體驗一下戀愛的美好。所以按照慣例,我們需要深入分析一下隱藏在這句“廢話”背後的問題,然後為這些“直男”、“直女”們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交流上的障礙是由每個人對語言的理解方式不同造成的。雖然我們已經給語言進行了標準化,每一句話都有它固定的含義,但是人們在理解一句話的時候,不光會考慮它本身的含義,還會綜合當時對話的語境、說話人的語氣等因素去解析這句話,以此完成對這句話完整的理解。而每個人由於性格、語言習慣等不同,對語境、語氣的理解就會有所偏差,正是這種偏差造成了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不同的理解。情商高的人,擁有較強的共情能力,能夠感受到對方對語言的理解方式,可以將語言按照對方能夠正確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因而可以交流順暢。而共情能力較弱的人,只會按照自己對語言的理解方式進行表達,而如果聽者也只會按照自己對語言的理解方式去解析對方的話,就很容易出現“言不達意”的情況,交流困難,甚至產生誤會。

從群體的角度看,男生和女生的性格、語言習慣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對語言的理解方式會存在明顯的偏差(男生會更注重語言本身的含義,女生則受對話語境、語氣的影響較大)。正是由於這一偏差的存在,才使得一些共情能力較弱的同學在與異性相處的過程中頻頻碰壁。至此,我們跨越第二座大山的目標訴求也漸漸清晰了——消除男生和女生之間對語言理解方式的偏差。這看起來似乎並不容易,因為一個人的共情能力很難通過後天的練習來提高。不過,本文的後半部分會從另外一個維度來提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 解決方案

分析完了“兩座大山”,我們正式進入本文的“後半部分”。我將在下文中給出針對這“兩座大山”的解決方案,不過作為一名網際網路從業者,我給出的解決方案會具有明顯的“網際網路特色”(需要開發一款微信小程式作為解決方案的載體),希望大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當然,大家也可以從其中提取“中心思想”,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 推倒第一座大山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怎樣找到一個與我們的性格特點、受教育程度、價值觀、婚戀觀等都比較相似的群體,提高“有效的”異性接觸機會。其實這樣的群體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察覺到——每個人自己的朋友圈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通過長期交往活動的篩選、積澱,每個人的朋友圈子都是在無形中圍繞自己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因素形成的,所以在這樣的群體中尋找“互為心動”的異性效率是最高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如果你的朋友群體中有與你“互為心動”的那個Ta的話,你早就脫單了;但如果你現在還是單身,又是什麼原因呢?答案很簡單——“樣本容量”太小。假設一般人有20個關係不錯的好友,那麼其中會有6-10人為異性,而這些異性中,單身的一般會有3-5人(注:本文主要針對18-26歲的人群,單身率以此人群計算)。而要從這3-5人裡找到“互為心動”的Ta,顯然是比較困難的。

如何才能快速擴大“樣本容量”呢?我的方案是通過“朋友的朋友”來擴大“樣本容量”,接下來我還是通過資料模型的方式來進行解釋。我們依然假設每個人有20個關係不錯的好友,那如果我們的“樣本範圍”從朋友擴充套件到朋友的朋友,我們的“樣本容量”就由20人變成了400人,去掉其中重複的好友關係,保守估計會有300個不同的人。其中異性會有100-150人,單身的也會有50-75人。雖然“朋友的朋友”與直接好友相比跟我們的契合度會稍微低一些,但他們依然是我們非常優質的“相親物件”,而且在50-75個優質樣本中,遇到“互為心動”的Ta的概率已經非常高了。

以上是理論推演,下面我們再聊聊如何用一款微信小程式來具體實現上面的方案。要想使用好友關係鏈,微信是一個躲不過去的話題。我們用微信與好友交流、在朋友圈與好友互動,我們的微信好友也在用微信與他們的好友交流、在朋友圈與他們的好友互動。就這樣,所有微信使用者的好友關係都沉澱了下來,而所有使用者的好友關係又在縱橫交錯間織就了一張使用者關係網,每一個微信使用者都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節點。也正是微信沉澱下來的這個使用者關係網,為我們利用微信這個載體來擴大“樣本容量”提供了最基礎的條件:作為這張網中的一個節點,只要我們發動下一級節點(我們的微信好友)向他們的下一級節點(他們的微信好友)釋出我們的徵友訴求,我們的“樣本容量”就會以我們自己為中心向外圍擴充套件——從之前的3-5人一下子擴充套件到了50-75人。

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擴大“樣本容量”的方法,但現在還有一個小問題。不管我們與好友之間的關係有多好,讓好友幫忙向他們的好友釋出我們的“徵友啟事”看上去都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甚至有很多使用者對這種行為本身就很牴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要解決這個問題,翻譯成網際網路行業的術語就是要“降低參與門檻,增加互動趣味”——讓好友樂意發、方便發,讓好友的好友樂意參與互動、方便參與互動。不過幸運的是,現在網際網路上一個又一個的現象級刷屏活動告訴我們,要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並不是不可能的,並且這些前輩們的實踐也為我們如何“降低參與門檻,增加互動趣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綜上所述,為了優雅地擴大“樣本容量”,我們需要利用微信小程式來策劃一個充滿趣味的朋友圈分享活動,將原本尷尬的“相親交友”包裝成一個有趣的遊戲,以此達到“好友樂意發、好友的好友樂意參與互動”的目的,然後在遊戲互動的過程中,將這些互動關係都通過微信小程式沉澱下來,這樣就實現了“樣本容量”的擴充套件。有了這些樣本容量,我們再通過一些後續的活動和運營盤活這些使用者關係,以此進一步挖掘能夠“互為心動”的異性,告別單身生涯。

  • 推倒第二座大山

到這裡,我們已經成功推到了第一座大山,來到了第二座大山面前。其實,在我們確定了我們的徵友訴求,準備用語言將其描述出來的時候,第二座大山就開始出現,並且會貫穿始終。

我們在上文中已經分析出第二座大山是由男生和女生之間對語言理解方式的偏差導致的。說得通俗(並且極端一點),這就好比是一個不懂中文的英國人跟一個不懂英文的中國人進行對話,每個人都清晰明確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了,也都聽到了對方所說的話,但就是無法正確理解對方。借鑑人們在解決不同語種之間的障礙時採用的解決方案,我們推到第二座大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男生和女生兩者之間加入一箇中介,這個中介會將我們表達出來的語言轉化為異性容易理解的語言之後再傳達給對方,從而消除男生女生對語言理解的偏差。

在我們推倒第一座大山、擴充套件“樣本容量”的過程中,中介的角色自然是需要我們的微信小程式來承擔。不過,要將我們的小程式做成Google翻譯那樣的肯定不現實,而且在產品形態上也不夠優雅,所以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更為優雅(取巧)的方案來為我們的小程式實現“中介功能”。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們推倒第一座大山(擴充套件“樣本容量”)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向對方表達過多的資訊,一般只需要向對方傳達個人的基本情況、徵友訴求等內容。這些內容的結構化是比較強的,所以我們很容易對這些內容的常見描述進行分類、歸併、簡化,形成一套話術體系。然後我們再根據異性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方式進行話術優化,並將它們作為我們描述個人基本情況、徵友訴求時的選項。這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直接選擇相應的選項,省去了自己組織語言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些選項是經過優化的,與我們自己組織的語言相比,它們更容易被異性正確理解。這樣,我們的小程式就在無形之中實現了“中介功能”。

剛剛我們介紹的僅僅是在特定場景下的一種解決方案,要想徹底推倒第二座大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像學習外語一樣,學習對方對語言的理解方式。這一思路看起來特別清奇,但翻譯成人話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磨合、默契。我們在跟別人磨合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學習”別人的行為習慣、語言特點,當我們“學習”達到了一定程度,也就與這個人達成了默契。只不過“磨合”一般都是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共情能力較強的人跟別人磨合的就快,共情能力較弱的人跟別人磨合的就慢。不過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磨合”其實就是一種無意識的學習狀態,那麼我們就可以刻意地去“學習”對方對語言的理解方式,用“智商”補“情商”,儘快與對方達成默契。

推倒“兩座大山”之後,我們的脫單大業就完成百分之五十了。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要看個人的造化了:這其中的百分之三十是與個人的情商、“戀愛能力”相關的(這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我們暫時按下不表,等以後有機會再慢慢聊),其餘的百分之二十就完全屬於“緣分”的範疇,需要交給上天來決定了。

第三部分 後記

這篇文章的主體思想來源於我對“基於熟人關係的陌生人社交”的暢想。

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異性朋友非常少,在看到別人出雙入對時只能是滿心豔羨,為了儘快擺脫單身,我試用過陌陌、探探這一類陌生人交友軟體。但後來發現,這些軟體的註冊使用者中,專門從事灰色產業的佔了相當一部分,另外一些真正為交友而來的使用者,也因為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鮮有共同話題,無法滿足我的交友需求,所以對這類傳統的陌生人交友軟體漸漸失望。

有一次我在刷微信朋友圈的時候突然想到,如果我們通過微信的好友關係鏈去與朋友的朋友進行社交會怎樣呢?每個人的好友圈子都是經過長期的交往活動沉澱下來的,在這個圈子中的每一個人在年齡、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甚至性格方面都是非常相似的。我與“我朋友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好友——我的朋友,雖然我們兩個互不認識,但卻在同一個好友圈子中,所以我認為與這樣的陌生人進行社交會比與陌陌上的陌生人進行社交有趣得多。

從那時起,“基於熟人關係的陌生人社交”這一想法在我的腦海裡種下了一顆種子——我一直都想探索、嘗試這樣的社交關係會帶來怎樣有趣的“化學反應”,但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產品形態作為它的載體。直到今年大學畢業後,母親大人催我脫單的意志日益強烈。因而我準備做一款產品幫助我完成脫單大業,正好“基於熟人關係的陌生人社交”這一想法跟“脫單”場景天然契合,所以就有了文章中提到的小程式產品的構想。

本文主要介紹了我所構想的小程式產品中的兩個點,但由於我個人文字能力的欠缺,文章結構不夠清晰,行文略顯拖沓,還請讀者見諒。

另外,我深知從現在的初級產品構想,到最後產品成型,還需要走過漫長而坎坷的道路。不過,不管這款產品最終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幫我實現脫單,我都認為這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本文作者:崔言磊
私人微信:cyl3947
微信公眾號:脫單助手ByeSing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