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年了,到底是誰還在買GTA5?
《GTA5》上週又登頂Steam周銷量榜了。
經常關注Steam周銷量榜的玩家應該知道,《GTA5》是榜上的「老流氓」。
不管這周銷量冠軍是誰,不管這周有什麼新晉遊戲,《GTA5》在榜單上幾乎都有著一席之地。我看了一下今年Steam的31個周銷量榜,《GTA5》只有3次落榜,這個成績僅輸一個遊戲,絕地求生。
作為一款13年9月推出的遊戲,跟它同年發行的其他遊戲,基本絕跡於各類周銷量榜。但《GTA5》始終有著不俗的市場:2018年2月它的銷量達到了驚人的9000萬;15個月後,這個數字就變成了1.1億。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銷量過億的3A大作:地球上平均74個人裡,就有1個買過遊戲。這樣的銷量,是怪物級的。
那麼問題來了,都9102年了,到底是誰還在買《GTA5》?
一、GTA5玩家迷惑行為大賞
在IGN上,《GTA5》是一個滿分的神作。這樣的遊戲理論上不缺玩家安利。
但近兩年《GTA5》老玩家對遊戲的評論風向有點迷。
今年夏促的時候,《GTA5》打折降價到59。那時候論壇、貼吧有不少萌新問道,現在還值不值得花59塊入手《GTA5》。
看到萌新提問,不少老玩家痛陳《GTA5》的多項缺點,苦口婆心「勸阻」萌新買遊戲:
我覺得不值。6年前的遊戲,畫面跟不上,可玩性不高,外掛還賊多。不充錢買不了東西,不卡單人戰局容易捱揍。天基炮40分鐘才讓用一次,用一次要花75萬。買了遊艇不能開,挪個位置還要兩萬五千塊。改裝汽車買房子車庫辦公室又得花錢。是兄弟就別買了!
但這樣的「勸阻」多以失敗告終。畢竟《GTA5》可是打折就上榜的遊戲啊!每當看到《GTA5》又雙叒進周銷量榜前3的時候,評論區是一片憤懣與哀嚎。
而每當看到《GTA5》銷量不佳、表現創新低的時候,玩家們就像過年一樣,歡呼雀躍。
遊戲賣得越好,玩家越是不爽;遊戲銷售越慘淡,玩家笑得越歡。
我今年高中畢業的表弟曾經問我說:這麼多人說不要買,這《GTA5》真的好玩嗎?
外行人看起來很迷惑。但內行人都知道,這是在老玩家間流行的一種默契調侃。並不是大家不喜歡《GTA5》,而是大家更期待《GTA6》。
《GTA5》賣得這麼好,那就說明遊戲還有人口紅利。在前作尚未吃完人口紅利的時候,R星可能會放緩出新作的速度。
所以這才有了老玩家「勸阻」新玩家入坑的舉動。正所謂,你不買他不買,《GTA6》早點來。
同樣讓人迷惑的還有:《GTA5》發行6年,登陸PC也是4年前的事情了。想當年我是用PS3玩這個遊戲的,現在PS5都快要出了,這款遊戲竟霸佔著熱銷榜?
都2019年了,到底是誰還在買《GTA5》?
經過一番瞭解後,我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首先購置新主機的玩家。《GTA5》覆蓋了大部分主機平臺。新主機銷售時,《GTA5》幾乎是一個玩家必選的遊戲。同時它會以低價和新主機捆綁銷售。當新主機銷量上漲時,《GTA5》的銷量也將水漲船高。
其次是遊戲光碟損壞的玩家。《GTA5》光碟是遊戲最大的載體之一,同時也擁有很高的損壞率。當然這跟光碟本身的質量無關,這是玩家經常遊玩、讀取的次數過多所導致的。有遊戲店店員曾見過同一個顧客三次過來購買遊戲光碟。
最後是《GTA5》的PC玩家。據18年的資料顯示,PC銷量只佔全部的2.1%。作為玩家基數最多、畫質最好的平臺,PC擁有尚未開發完的巨大市場。
這些PC玩家當中,買遊戲的原因大相徑庭。有的是之前逃票現在補票的;有的是剛有錢組了臺高配置電腦的;有的是剛剛畢業的;有的則是被封號的……
不過以上的購買行為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在2019年,《GTA5》依然足夠優秀。
二、怪物般的GTA5
《GTA5》不僅是個銷量怪物,它也是3A史上不可多得的遊戲怪物。
就算是IGN專業的遊戲人,他也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遊戲。因為《GTA5》的遊戲內容極其全面。
遊戲的中文名叫《俠盜獵車手5》,乍一看是以「車」為主題。
在遊戲中確實有很多車的元素,玩家開車的自由度也奇高。有的玩家喜歡側滑過彎、橫向漂移;有的則會用它來練習側方位停車和倒車入庫。
但是你說它是賽車遊戲吧,喜歡射擊的玩家就不幹了,因為遊戲中有靶場、有突突突的槍戰任務。你說它是射擊遊戲吧,又有很多玩家痴迷於買房買車和炒股。說它是經營遊戲吧,喜歡解謎和收集的玩家也不會同意。
毫不客氣地說,《GTA5》涵蓋了90%的遊戲型別。它什麼都不是,但它又什麼都是。包羅永珍,應有盡有。
有趣的路人互動、隨機的小事件遍佈整個遊戲。這使得它非常真實。
我曾經拿著一把沒有子彈的手槍去搶商店,一開始店員會誠惶誠恐地給我裝錢。但裝到一半的時候,我不小心扣動了扳機。
嘀的一聲過後,店員意識到我是在狐假虎威。然後他罵罵咧咧地從褲襠掏出一把槍,把我崩了。
此外,當我一邊開消防車一邊鳴笛時,路上的車會主動為我讓路。
當我晚上開車不開燈時,旁邊行駛的其他車會開大燈晃我提醒我。
在它面前,一眾以互動見長的遊戲都顯得相形見絀。在它面前,那個標榜著「會呼吸的江湖」都顯得死氣沉沉。
圖源:GTA5吧
與此同時,遊戲對細節的打磨近乎到達了一種變態的境界。無數玩家對遊戲的細節津津樂道。
其中有基於自然規律延伸的遊戲細節。比方說,遊戲中的胖子跑得特別慢;酒喝多了走路會飄;長時間不開的車會積灰濛塵;汽車排氣筒的火花可以點燃地上的汽油等。
也有不少細節是基於對人物行為的洞察。比方說,你倒車時,你的人會看後視鏡;你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時,拉手剎的空格鍵會「失靈」……
雖然遊戲充滿了炸郵輪、街頭火拼這樣的電影故事情節,看上去很魔幻。但構成故事的無數細節卻出自對現實的發現和思考。
在無數現實細節精雕細琢下的洛聖都,總讓人有人置身另一個平行世界的錯覺。剝開遊戲華麗的外衣,玩家還能看到它對荒誕現實的諷刺。這也是《GTA5》最吸引人的地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超越了遊戲的範疇。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還能看到這個遊戲重回巔峰,還能看到他登頂周銷量榜。
三、GTA5啟示錄
卡梅隆當年拍《阿凡達》不過是花了2.37億美元,這在10年前已經是很燒錢了。然而R星做《GTA5》更燒錢:2.65億美元!
在如斯的大製作之下,直到今天依舊沒有哪款遊戲敢說能打敗《GTA5》的。且不說遊戲的劇情和細節,就是比畫面,《GTA5》不比19年的遊戲差。
所以大家也別怪《GTA5》為什麼現在還那麼流行,只能說R星製作遊戲的水平太超前:他們在2013年做的遊戲竟達到了2019年乃至2020年遊戲的水準!
不過這樣的付出在今天看來是超值的。
《GTA5》的營收超過60億美元;而手握票房記錄多年的《阿凡達》票房才28億美元,不及前者的一半。這樣的營收成績也讓《GTA5》成為史上最賺錢的娛樂產品。
《GTA5》的成功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用心做遊戲,排隊買遊戲的玩家可以繞洛聖都好幾萬個圈;只要用心做遊戲,總統山上也許會有你的名字。
這樣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在中國幾乎沒有廠商會這麼做。因為在中國,一個免費手遊的皮膚就能創造12億元的營收了。
「既然躺著就能把錢賺了,那為什麼還要幹活?」
最近一個像R星這麼嘔心瀝血幹遊戲的廠商,我們還在叫它「蠢驢」呢!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
越是這樣,我就越能理解這些《GTA5》玩家的焦急心情。
一方面,有《GTA5》的珠玉在前,《GTA6》想要超越前作的難度真的太大了。新作的開發週期是真的不好說。
另一方面,有暴雪的前車之鑑,萬一哪天R星跑去搞手遊了,那《GTA6》可怎麼辦?
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到了上個月因我安利而入坑《GTA5》的表弟。昨天他跟我說道,洛聖都真的太迷人了,他要給更多同學安利。
之前我只是覺得自己在《GTA6》的墳頭上加了兩剷土。現在是還拿腳重重地蹬了兩下。
罪過罪過。
作者:達文戲
來源:遊戲大俠(game_newbie)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B9uB80kP0ICpfnY0OGBXNg
相關文章
- 究竟是誰還在買GTA5?
- 到底是誰還在給4399充錢?
- 到底是誰在回收 JVM 的垃圾JVM
- 奠定了《GTA》系列基調的人到底是誰?
- 實在RPA微觀:喜報式實時成交額不見了,到底是誰冷靜了?
- 是誰在購買二手服裝?
- 說了這麼多年,到底是誰毀了中國單機遊戲?遊戲
- 《GTA5》這麼賺錢還減稅? Rockstar在英國被盯上了
- 私鑰和公鑰到底是誰來加密、誰來解密?加密解密
- 到底是誰在要求程式碼能力?
- 到底是誰在內卷?學會風變程式設計,我就是“卷王”!程式設計
- 誰還去網咖?
- 我發現買不起自己出版的圖書了,這到底是咋回事?
- 1000天了,他們還在玩
- 你在工作的城市中買房了嗎?
- 節衣縮食的2019上半年:遊戲市場還有哪些公司在買買買?遊戲
- 買黃金,還是買比特幣?比特幣
- “帶不熟”的VR,誰來買單?VR
- 誰還不是凡爾賽了,LEARUN.NET框架,實力不容低調框架
- 4200元買了臺二手碎屏iPhone X 你覺得賺了還是虧了?iPhone
- 到底是Java好還是Python好?JavaPython
- 漫畫通訊:有了它,終於可以放心買買買了
- Steam周銷量排行:《GTA5》又奪冠了
- 誰贏了比賽?
- 誰還沒有顆少女心~
- 五年了還在原地踏步咋整?
- 利用收款二維碼為網路犯罪“開綠燈“,到底是誰在為黑灰產“輸血”?
- 誰該為程式設計師加班“買單”程式設計師
- 都2022年了,還在爭論程式語言?
- 在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中,任天堂選了誰?
- 誰動了我的 Redis ?Redis
- 誰動了我的MySQL?MySql
- 誰動了我的 DOM?
- PG認證一定要分清楚發證的到底是誰!
- 2020 年索尼再次缺席 E3,吃虧的到底是誰?
- 起底中國遊戲2020上半年:誰在賺錢?誰在虧錢?誰又在討飯?遊戲
- 我在淘寶花5塊錢買了一千個遊戲遊戲
- 誰更願意為演唱會門票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