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最大的愛好是戶外,潛水、帆船、馬拉松樣樣在行,最喜歡的是跑山:我喜歡在跑山路上那種克服一切困難達成目標的感覺,可以給我一種征服感。”這是一位來自廣東的95後女生。

“幾年前在同事的推薦下,我迷上了高海拔登山,從一個小白開始,現在已經有3座5000米以上雪山的登山經驗。開始是因為覺得很美才去,現在更是有點上癮,每年不去一次就不舒服。”這是一位網際網路高管。

2018年,全國出遊5.39億人次,旅遊收入達到5.13萬億元,旅遊大概已經成為國人最重要的精神消費。據中國登山協會相關資料,2018年中國泛戶外運動人口達1.45億人,佔運動人口的33%,三成以上的運動人口參與了泛戶外運動。

近年來,從個人喜好到行業報告似乎都在不斷告訴市場:徒步、登山、戶外正在成為新興旅遊經濟風口。

根據《2018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報告》,從2000年到2018年,國核心心戶外市場規模從1億元增長到了198億元。8月9日,UBS釋出《中國消費市場:2019下半年展望》報告稱,體育板塊或受益,受訪者計劃今後12個月增加支出最多的領域為運動、鍛鍊和健身。

需求端的爆發也考驗著行業供給端的成熟。戶外市場潛力巨大,坑和雷更多。攜程主題遊平臺總經理張潔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的市場一是供給端相對分散、封閉、魚龍混雜、資訊不透明,新手很難找到敲門磚,供應商自己把市場“限了流”;二是部分提供服務的“小作坊”不專業,盲目自信、錯誤定位,驢友和供應商沒有選對合適自己的線路。

“少數派的狂歡”

根據中國登山協會章程,“登山運動是指海拔超過3500米的高山探險運動,登山運動的相關運動指與登山運動有一定關聯的體育運動。”

國內登山管理辦法則“適用於西藏自治區5000米以上和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3500米以上獨立山峰的登山活動。”

1955年,現代登山運動來到中國;1958年6月,中國登山協會正式成立。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3名隊員成功地實現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從1980年起我國對外開放包括珠穆朗瑪峰在內的8座山峰,開展接待外國人自費來華登山和登山旅遊的業務。

20世紀90年代,民間登山運動開始崛起,登山不再是專業登山運動員的專利,群眾性登山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登山運動中也逐漸派生出了一些新興專案,如攀巖、山地戶外運動、滑雪登山和擴充等。

2000年,中國登山協會成立戶外運動部。2002年,首次召開全國戶外運動俱樂部大會。隨著專業俱樂部的大量湧現,山地戶外運動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專業化,形成了以露營、野外生存、山地穿越、戶外擴充等為主要內容的山地戶外運動。2005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將山地戶外運動列為正式開展的體育專案。

同時官方也開始培訓專業人才,從1999至2012年底,共有4204人獲得中國登協的“登山及相關運動專業技術人員”從業資格證書。

從上述行業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產業鏈發展的各個單元。除了登山者,戶外/登山包括多個環節:執行團隊分為俱樂部,賽事組織方(舉辦比賽、代賣裝備、戶外)等供應商;裝備提供商如體育、戶外品牌;戶外垂直運營商如OTA平臺、戶外論壇;外圍組織包括各地的登山協會、保險以及救援等。

從裝備上來說,體育、健身、運動服飾是近年來的大勢,消費者更願意提升自己,比如在教育、鍛鍊、健身上付費而不是購物。

“在全球和中國服裝行業中,休閒服飾被運動服飾取代。消費者對服飾的需求並沒有提升,但是由於大家願意在非運動的場合穿著運動服讓自己顯得更健康,所以運動服飾的品牌吃掉了休閒服飾的品牌份額。”瑞銀大中華區消費品行業研究主管彭燕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對於戶外和偏高階的品類,潛在的風險點在於商品單價較高,消費者購買頻次較低,企業的庫存、營運資本的要求會比較高。”

遼寧省登山戶外徒步運動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文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介紹,如遼寧登協的組織架構中包含了登山、戶外、徒步、山地救援、攀巖攀冰、青少年營地教育、志願者服務體系和高校社團聯盟等。“這個行業涉及的供應商主要有戶外品牌商、地產商、快消品等。但近年來一直處於摸索前進階段,暫時沒有大的資本進入戶外行業,行業潛力大家都有目共睹,但行業的融合度以及客戶認知還需推廣。”

供應商“小散亂”

相對於人口占比較大的球類運動、室內健身運動來說,泛戶外運動人口的增長比例是其中較為明顯的。其中既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登山、徒步、攀巖等核心戶外運動類別,也包括了運動自行車、越野跑、休閒露營等群眾基礎更加廣泛的戶外運動類別。

據中國戶外行業工作委員會統計,2015 年,我國有戶外運動俱樂部15000 餘個,會員數量300餘萬。但由於行業門檻很低,目前戶外俱樂部呈現出明顯的“小、散、亂”格局。

“早幾年,三五個人組團,一人負責招募、一人負責帶隊、一人負責每期的路線安排和後勤接待,就可以組一個戶外俱樂部了。比如在南京,我知道的大大小小戶外俱樂部就十幾個。”攜程戶外首席體驗官、虎牙主播小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對比傳統旅行社,“雖然路線會更好,但既沒有登協資質、也沒有紅十字會的證,甚至可能保險也沒有,且每年戶外傷亡人數往往出自這樣的小俱樂部,漸漸就不好做了。”

“戶外行業之前是一個比較小眾、少數派的狂歡,具有神祕感。”張潔認為,越來越多的人群嚮往戶外,但以前旅行和戶外是平行的,有更多交集之後,“戶外俱樂部抗風險能力和服務能力是跟不上的。有資料顯示一般的戶外俱樂部存活的時間是兩三年。”

戶外俱樂部往往具有地域性,早期發展起來、能夠做得成熟的戶外供應商往往是手中握有當地核心資源的玩家。

“整個行業的門檻不高,很多人隨便登兩次山就開始開俱樂部,家庭式的做法,准入制度、對嚮導要求各方面都不完善。”凱途高山創始人羅彪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說,“當年從體育局體系出來的,從技術、掌握的路線等各方面資源都是核心競爭力。但慢慢地這五年也在洗牌,小的供應商可能會越來越難以維繫下去,政府對執行團隊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誰有更廣闊的渠道、誰手裡面能有更多的客戶可能會相對來說更容易一些。”

俱樂部的商業模式上,一般有收取會員費、與旅行社合作賺差價等模式,但一個俱樂部如何活得更持久,考驗的是團隊的專業能力和更規範的運營,小武表示,“俱樂部需要有更系統性的運營,比如隊員分配、活動流程、每月固定路線、專業的領隊,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完善、合規的資質,因為政策正在變嚴格、驢友們也變得更成熟。”

而對於規模更大的登協一類的組織來說,此前更多是通過線下的方式招募客群,急需拓寬渠道。鄭文強認為其發展瓶頸在於“非盈利組織的屬性到市場化轉變。OTA等平臺的進入有利於認知度的提升、公信力的增長和市場化運作的機遇”。

“現在行業的標準化程度還不夠,基礎的後勤服務以後會被智慧化方案代替,未來對於嚮導們文化水平、更高的知識面的要求會更高。”羅彪認為,供應商們想要做大需要建立更多的渠道、在各個客源地提高附加值產品,“小的執行公司也可以專注於一座雪山、做精一條路線,價格和成本會比大公司更有優勢,一條經典路線也就能養活三到五家供應商。”

OTA入場

風口之上,OTA也入場了。此前攜程聯合多家戶外機構釋出並簽署了《徒步登山星級標準》,分為9個難度等級,對應零經驗、初學、進階、資深、專家五類人群,消費者可以據此自行定位並選擇合適的線路。攜程也可根據該標準制定相應的產品。

攜程主題遊平臺總監張怡介紹,並不是越高的山就一定越難。分級的核心引數包括最高海拔點、登山總時間、登山總里程、海拔最大落差、服務人員配比等。此外,最快救援到達速度、缺氧環境、野生動物、最快天氣變化速度、最大溫差等因素也會影響戶外活動難度,將此作為附加係數進行打分。

以四姑娘山為例,四座山峰的星級評定分別為大峰3.5星,二峰3.5星,三峰4星,么妹峰5星。其中大峰/二峰都是5000米以上的入門級別登山線路,徒步總里程在30公里+,海拔落差在2000米上下,是高海拔登山的練兵場。

從戶外青銅升級為戶外王者,以國內登山為例,可以從玉渡山、紅巖頂等輕量級登山線路開始,逐漸往3星路線挑戰雪山門檻,如經典的四姑娘山。有5000米以上經驗之後,可以逐步挑戰哈巴雪山、青海玉珠峰等線路。

使用者畫像上看,2018年通過平臺報名徒步登山遊客的前十五大出發地省份除了經濟較發達區域之外,地理上多山地尤其是高山的區域,在戶外登山便捷性上有天然優勢,也誕生了大量戶外登山人群。

對於供應商們來說,面臨的問題是要如何找到這些登山愛好者和潛在的消費者。對於登山者來說,則面臨登山要花多少錢、如何挑選更靠譜的供應商的困惑。

一般來說,登山者需要花費的成本包括時間、裝備、交通、保險、通訊、登頂附加費用以及可能的救援費用。人均消費方面,攜程資料顯示,在不包含大交通費用的情況下,消費500-1000元的遊客最多(29%),但也有1%的遊客選擇花費10000-30000元進行徒步登山。產品方面,以5000米以上的高海拔登山為例(國內),線路費用平均在3000元。

張怡表示,“從小白到可以挑戰六七千米雪山的資深玩家,循序漸進大概需要四五年時間,費用上,一般5~7W元左右是比較正常的數字。”

同時,目前有上百家資質完備的戶外機構在攜程主題遊平臺開設了“旗艦店”。“我們目前每一年服務徒步登山的人群大概是1萬人左右。”張潔表示,攜程希望用標準化的服務經驗幫助行業裡的玩家。“很多供應商專業能力強但生存有困難,我們通過專賣店幫他們提升運營服務能力。”但供應商參差不齊的水平也是攜程面臨的挑戰,“目前供應商門檻是比較嚴格的,比如必須有旅行社資質,再評估其進入行業時間、服務人次、事故率、投訴率等。另外,對於戶外產品來說,服務質量和安全是最大的風控環節。”

自 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