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分析效能報告時的誤區

飛天小子發表於2019-07-08

概述

我們用jmeter做效能測試,必然需要學會分析測試報告。但是初學者常常因為對概念的不清晰,最後被測試報告帶到溝裡去。

 

常見的誤區

  • 分析響應時間全用平均值
  • 響應時間不和吞吐量掛鉤
  • 響應時間和吞吐量不和成功率掛鉤

。。。。。

 

平均值特別不靠譜

平均值為什麼不靠譜?相信大家讀新聞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平均工資平均房價平均支出,等等字眼,你就知道為什麼平均值不靠譜了。

(這些都是數學遊戲)

效能測試也一樣,平均數也是不靠譜,推薦一篇詳細的文章《Why Averages Suck and Percentiles are Great

我們做效能測試時,得到的結果資料不會總是一樣的,而是波動的。

如果算平均值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測試了10次,有9次是1ms,而有1次是10s,那麼平均資料就是1s。

很明顯,這完全不能反應效能測試的實際情況,因為那個10s的請求就是一個不正常的值。

另外,中位數(Median)可能會比平均數要稍微靠譜一些,中位數的意就是把將一組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叫做這組資料的中位數 ,這意味著有50%的資料低於或高於這個中位數。

最為正確的統計做法是用百分比分佈統計。TP50的意思是50%的響應時間都小於某個值,TP90表示90%的響應時間小於某個值。

我們有一組資料:[ 10ms,  1s, 200ms, 100ms],我們把其從小到大排個序:[10ms, 100ms, 200ms, 1s]。

於是我們知道,TP50,就是50%的請求ceil(4*0.5)=2時間是小於100ms的,TP90就是90%的請求ceil(4*0.9)=4時間小於1s。

於是:TP50就是100ms,TP90就是1s

因此,通常嚴格一點的響應時間要求是這樣的:99%的請求必須小於XXms

 

響應時間務必和吞吐量(Thoughput)掛鉤

系統的效能如果只看吞吐量,不看響應時間是沒有意義的。

我的系統tps可以達到10000,但是響應時間已經到了20秒鐘,這樣的系統已經不可用了,吞吐量也是沒有意義的。

當負載上升的時候,系統會逐漸變的不穩定,響應時間也會變得越來越慢,波動越來越大,而吞吐率卻開始下降,包括CPU的使用率情況也會如此。

所以,當系統變得不穩定的時候,吞吐量已經沒有意義了。

 

所以,吞吐量的值必需配合響應時間來看。例如:TP99小於100ms的時候,系統可以承載的最大併發數是1000

 

響應時間吞吐量和成功率要掛鉤

應該不難理解,如果請求都是錯誤的,還做什麼效能測試。

比如,我說我的系統併發可以達到10萬,但是失敗率是50%,那麼這10萬的併發完全就是一個笑話。

效能測試的失敗率的容忍是非常低的。對於一些關鍵系統,成功率必須在1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