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測試的理解誤區

老_张發表於2024-03-21

最近找我諮詢效能測試問題的同學挺多,見識了不少案例,發現很多同學對效能測試依然存在很多理解的誤區,即使是一些在測試崗位工作多年的資深工程師,依然存在這種情況。

市場上關於效能測試的專業書籍不少,專業的課程和免費的學習資料以及技術文章也有不少乾貨,但部分同學依然是從來不主動學習,遇到問題才想起來臨時抱佛腳,這樣其實對技術提升不怎麼友好。

效能測試,說簡單也簡單,因為實施效能測試的方法和流程和正常的功能測試沒太多區別。說難也難,因為要想正確的開展效能測試並達到目標,對技術廣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這篇文章,我會列舉一些常見的理解誤區,並對此做出解釋,希望能對測試同學們有所幫助。

誤區一、效能測試就是工具+高併發

這是很多初學者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認為效能測試就是找個工具模擬高併發,不斷加壓然後看監控統計結果,其實不然。

舉一個在技術交流群看到的例子:單介面呼叫沒問題,用JMeter除錯系統返回code:500。遇到這個問題該如何處理呢?

一般來說,當請求響應返回的狀態碼為500時,可以判斷請求是通的,只是返回的響應體不是我們預期的結果。這個時候可以從這兩點出發來分析問題:

1、檢視被測服務日誌,看詳細的請求和響應資訊,以及報錯的堆疊資訊。

2、對比單介面除錯的請求內容和用JMeter組裝的請求內容,是否存在差異。

為什麼要對比JMeter的請求內容呢?因為它模擬請求的原理,是自己定義請求頭和請求的body主體,和postman等測試工具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些許差異導致請求失敗。

對於效能測試的初學者,我建議在學習壓測工具之前,先對網路協議如HTTP/TCP協議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只是學習壓測工具的使用方法,很容易被卡在效能測試的門檻之外。

誤區二、效能瓶頸一定要壓到資源耗盡

即使是對效能測試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測試同學來說,這個誤區依然是錯誤高發區。

前幾天有同學告訴我,他每次壓測都要壓到伺服器資源耗盡才認為到了瓶頸,但有時候會發現資源使用率不高但已經壓不上去,RT不斷增高的現象,很困惑。原因就是走入瞭如副標題所述的誤區。

所謂的效能瓶頸,是沒有定量標準的,是否存在效能瓶頸,取決於效能目標如何定義。比如某個業務,希望能支撐200併發,並且響應時間不能超過50ms,這個時候如何判斷是否存在效能瓶頸呢?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透過壓測並監控觀測,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指標。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還要考慮系統穩定性以及系統效能的冗餘能力,那就加上成功率99.99%和CPU%<40%。

合併一下,效能指標就是:TPS>200,99RT<50ms,請求成功率>99.99%,CPU使用率<40%。只要壓測監控到的效能表現滿足這些要求,就可以認為滿足效能預期,不存在效能瓶頸,否則就要針對性分析定位和最佳化。

所謂效能瓶頸,是沒達到效能預期指標,而壓測監控到的諸如TPS之類的技術指標,只是反映了系統當前的效能表現,這是現象,不是瓶頸

除了上述兩個測試同學的理解誤區之外,效能測試對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一定要求。

首先,你要對被測系統和請求鏈路很熟悉,這就要求你熟知被測系統的系統架構和請求呼叫關係;其次,要對業務有很深入的理解,並且和業務以及研發團隊有良好的溝通,這樣才能得到比較明確的效能指標。

最後,還要對常見的各種中介軟體如Redis/MQ比較瞭解,且對網路協議和作業系統有基本的瞭解,否則請求報錯檢視日誌都搞不定,就很難將效能測試工作開展下去。

再擴充套件來說,效能測試是很吃經驗的,很多所謂的效能瓶頸其實並不難定位,但經驗的價值就在於可以讓你快速篩選出大機率存在問題的部分,並且快速驗證和最佳化。

對新手來說,打好技術基礎,熟練掌握工具使用,深入理解業務,再找到好的效能測試資料深讀,就能快速掌握效能測試並應對大多數日常的效能測試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