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naojiti發表於2019-06-21

百度是一家技術型企業。從搜尋引擎時代開始,貫徹至AI時代,經歷網際網路幾次沉浮,也沒變過。

就在最近,2019年5月31日,原百度高階副總裁、AI 技術平臺體系(AIG)和基礎技術體系(TG)總負責人王海峰被任命為百度集團技術長(CTO)。近十年來,這家技術大廠總算又有了CTO。

自從率先把人工智慧上升為公司戰略,如何夯實技術底座、釋放技術勢能,成了百度的又一重要命題。從組織架構上,2018年甚至更早就在嘗試調整,一個重要的節點是去年的智慧雲組織升級和技術平臺整合,調整的重點有2點:一是將智慧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AI to B和雲業務的發展;二是搜尋公司及各BG的運維、基礎架構和集團級共享平臺整合至基礎技術體系(TG),整合後的TG向王海峰彙報。在內部信中,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巨集表示,此舉是為了“加快AI與產業結合, 推動產業智慧化程式,提升集團技術平臺核心優勢”。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如今隨著CTO這一空置多年的職位落地,我們也能大致看到百度3年多來的AI戰略推進的程式中,對技術底盤的夯實也在不斷加力,在這個過程中,一家技術企業的“自我進化”的故事漸漸成型。

重灌部隊提效:技術組織架構改變了什麼?

大公司總難免有“重複造輪子”的問題,做技術也不例外。而技術方面的資源,對於網際網路公司、科技企業而言,算是底層資源了。“機器的管理、機器資源的利用、機器的分配、機器的排程,這些真正費錢的東西,底層的這些能力,只要夯實了、做到很低的成本的話,光這個基礎設施就能賺很多錢的。”百度一位做基礎技術的工程師向筆者介紹。

百度這數輪的組織架構調整,目標都無疑指向一個:提效。深度學習框架飛槳(PaddlePaddle)在百度內部的大範圍應用就是一個明證——這也是中國市場上唯一能與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爭一把的中國深度學習框架。“其實做技術的人都智商很高,一般來說也自視很強,很多人不願意用別人做的東西,我可以理解這種心態,其實大家心裡也明白這樣是低效的。”一位程式設計師告訴筆者,公司大了,技術人員多,這種“重複造輪子”難免,但是除了浪費資源,這樣其實也不利於做出真正的好東西,也不利於以後的統一調整和改善。“公司這種進化意識是非常好的。PaddlePaddl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來也有其他平臺,現在基本上跟AI相關的整個算力平臺都會通過PaddlePaddle來輸出,我覺得就非常非常對。”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在技術組織架構日益清晰的過程中,像飛槳(PaddlePaddle)這樣的提效舉措還有不少,春晚大戰既是一次戰果,也是又一次對內部技術資源的整合、技術能力的升級。這一切又讓百度自有業務的智慧化步伐也大大加快,如今百度地圖、資訊流和智慧雲等等都已經完成了智慧化升級。

不難發現,隨著技術組織架構的逐漸清晰,百度內部如同開啟了一條綠色通道,讓人力、算力、資料等等底層資源輸送到研發埠,製成炮彈後就可以集中火力解決應用場景的問題。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技術型企業的成長是很不容易的,技術本身的發展永不停歇。對技術的信仰和對戰略的堅定,是一家技術企業自我進化的原動力。

“技術擔當”的造血祕密:從新人到大牛,技術人從百度獲得了什麼?

如果說促使百度不斷調整架構加速技術研發效率的外部驅動,是當今智慧化大潮帶來的技術渴求。那麼百度的內部自我驅動力,就來自於企業內部一直秉持著的技術文化。

技術可以被研發、可以被買賣也可以被傳承,但當技術融於文化,才真正形成源源不斷的競爭力。提起這個話題,一位在百度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告訴我們,他認為百度是一個很適合技術型人才生長的企業,能給技術人才很多很多東西,讓ta從一位新人、長成大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比較過於前沿、或底層的東西只有百度能做的真正原因——大家都缺人才,尤其AI人才是非常供不應求的,招來新人很長時間上不了手。但百度就是有這樣一個‘場’,能讓技術人才在我們體系內迅速成長起來。”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至於百度到底給了這些技術人們哪些東西,這位工程師總結到:一是技術人才能夠在百度獲得比較強的“尊重感”,不會像在很多企業中技術人員被“指指點點、呼來喝去”,在百度技術人才有著更強的主導權。二是百度對於技術人才的培養自成體系,“傳幫帶”機制很成熟,會不斷有人幫助你一起思考,在不同的職業階段應該去解決什麼問題。“Ta的技術導師、直接領導都會特別操心,想著Ta該到什麼階段了,該怎麼成長了。所以只要技術人才好好努力,基本上就在一條很好的進步通路上。”

這種人才培養機制和技術文化不僅為百度培養出了諸多行業頂級技術高手,也吸引來了浣軍博士、Kenneth Church博士等等世界級科學家加入百度研究院。這樣運轉良好的技術人才“造血”機制,或許才是百度作為中國網際網路“技術擔當”真正的祕密。

一場春節紅包戰役,和百度的技術進化答案

那麼當技術文化的生長於技術組織架構的改造同時發生時,會產生何種結果?

這個問題,可以用百度的“春節紅包戰役”來回答。

2019年春節,百度作為央視春晚獨家網路互動平臺,以百度App和百度系產品為陣地,掀起了為期近十天的紅包營銷戰。結果顯示,不僅百度系產品DAU劇增,春節前百度系產品的使用者量也有海量增長,連蘋果Appstore都被“霸屏”。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但在成績背後,是一場艱難的技術攻堅戰。百度技術人員一方面要面對春晚期間巨大的使用者流量在瞬時爆發的嚴苛應用環境;另一方面是複雜的開發任務:百度春節紅包專案囊括十個產品和平臺、110+種場景、有百餘團隊參與、需要上千人協同,平均每天新增需求和任務千餘個,自動化測試上萬次。能夠完美完成這一任務,意味著極強的協作性,包括從前端業務到後端技術資源的協作,和不同部門技術人才之間的協作。今年4月以“揭祕春晚紅包背後的技術”為主題的第七屆百度技術開放日在中關村舉行,多位百度技術大牛從百度全系統全鏈路的優化設計、優良技術積累的護航、以及大規模工程能力的保障三方面詳細闡釋了春晚紅包背後的技術細節。故事固然驚心動魄,但對於參與這場戰役的每一位技術人,想必更多的是自信和成就感吧。

這也表明,在擁有清晰的技術架構和明確的技術文化後,便意味著企業內部資源和人員的調動合作會更加簡單高效,也使得百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向未來而生:為產業智慧化大潮蓄勢

不管是技術組織架構和人員的調整、資源整合、還是技術文化的堅持,都在表明,百度正在為未來湧動的智慧化大潮積蓄能量。

在過去幾年間,人工智慧不斷被各國政府寫入國家級戰略之後,在今年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向正在愈發清晰。2019年,“智慧+”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國家報告。從人工智慧到智慧+,我們正在不斷明確著,人工智慧需要落地、需要與產業結合才能釋放價值。

百度近年以來做出的調整,也是在不斷適應這一需求。

只有理清自身技術研發通路、樹立起技術為先的核心觀念,才能讓“炮彈”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

在產業智慧化的發展伊始,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是豐富的技術基礎工具,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適應不同企業發展規模和階段的、適應不同技術的……這就給百度這種技術型企業的研發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百度在不斷調整技術組織架構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進化成一個“技術外向型”的企業,陸續開放UNIT、飛槳(PaddlePaddle),還有Apollo、小度助手這樣面向重要領域的開放平臺,再到建立第一個培養中國AI架構師的黃埔學院,都在為賦能開發者、賦能產業不斷鋪路。另一個例子,是百度大腦的自動化深度學習工具AutoDL,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上線。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相信在未來,產業智慧化會簇生出越來越多的技術工具化需求。而百度此前的積澱和經驗,會使其成為產業智慧化時代的重要推助者。

結束語

再過十幾天,2019百度AI開發者大會就要召開了。我們在目前透露出的資訊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大會的公開課環節中,共計有三十餘節公開課和手動實驗室,涵蓋深度學習、小程式雲開發、量子計算等等多個技術領域。相比AI往屆開發者大會,今年的百度打造出了一座“迷你校園”。

向未來而生:百度的技術進化

可見百度的技術輸出越發細緻深入,不僅自我調整去適應產業智慧化的需求,在開發者賦能上,也在不斷加碼。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4841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