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訊的角度思考社群

鳳尾發表於2019-03-04

多數產品經理都有一個社群夢。  
                                                                            –by 某位網紅產品經理

01

社群產品是一個工具,是使用者獲取資訊的工具。但是獲取資訊的工具有很多種,比如搜尋引擎(谷歌)、推薦(頭條)等。那麼同樣是幫助使用者獲取資訊的工具,社群之所以稱之為社群,必然要有一個獨有的特徵。那我就嘗試給社群下一個一般化的定義:社群產品是指基於使用者生產資訊且分發資訊的產品。社群存在的意義在於人們對於資訊獲取的需求。雖然我們在講網際網路社群產品,但是社群這個形態在網際網路存在之前就已經有了,與人類存在的歷史是相同的。包括各種教會、集市、部落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社群。那回到線上,像知乎、貼吧、豆瓣小組、微博、推特之類的產品就是社群產品。

02

社交和社群往往很難完全區別開來,因為二者都符合上面我對於社群產品的定義,但是社交產品在資訊分發上與社群產品是有所不同的,也可以認為是資訊分發能力的不同。社交產品中使用者一對一的場景更多,而一對多、多對多的場景少。完全一對一的資訊分發效率太低,一對多、多對多才能使整個群體的資訊流動速度加快。我們來看微信,微信有3個偏社群的功能: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不過畢竟微信是一個社交產品,所以對以上功能加了一些限制:
01 單個微信群最多500人,且加微信群的方式必須是掃有時間期限的二維碼,且超過100人則只能通過好友拉群。
02 朋友圈的限制:(1)加好友的上限(5000),(2)只當互為好友時才能看到評論、點贊和訊息提醒。
03 公眾號中對於傳送訊息的限制(每日最多一條),讀者的評論必須要有作者的稽核,你沒辦法通過公眾號的文章詳情頁進入其他使用者的個人資訊頁或者獲取其他使用者的微訊號等資訊。

因為要維護社交的產品本質,所以在增加社群功能時,微信是非常剋制的。當然,這裡微信並不是單純以不是社群為目的,而是作為社交產品的微信,要處理好降低資訊噪音的事情,畢竟社群的資訊分發能力太強,非常容易產生資訊爆炸的現象(想一想朋友圈熱文現象),過多的噪音會妨礙使用者獲取真正在意的社交資訊。

03

社群氛圍是一個偽概念,有不少產品經理在思考社群時認為「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的。我們從社群的源頭說起,上文已經交代,社群是為滿足人們對於資訊獲取的需求,那我們從資訊需求來思考,誠然,社群對人群是有篩選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愛刷知乎、也不是所有人都去虎撲,對吧。

篩選器是「氛圍」嗎?不是。

與所有的產品相同,篩選器是「需求」本身。社群是滿足某一類人群的資訊需求,所以當一個使用者對這類資訊不感興趣時,他自然也就不會在這個社群中活躍。具有相同需求的人往往也會具有很多其他的特徵,比如對該領域(需求)的喜好、態度、價值觀、反饋方式等等。而這些群體的共同特徵也一定會通過使用者在社群中的行為表現出來。比如表達方式、對內容的鑑別(點贊、評論)等等。群體所有的表現構成了所謂的社群氛圍。

04

人們對資訊的需求一直存在,並將永遠的存在下去。社群作為滿足這個需求的工具,其存在是有其前提的,就是人一直作為資訊的主要載體。在沒有網際網路之前或者網際網路不像如今這麼發達時,人們習慣將自身攜帶的資訊轉移到紙張上去,比如寫成書籍或者報紙。那時,我們就不需要社群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座大而全的圖書館或者書城。但是當我們發現我們已經將大部分資訊轉移到網頁上時,我們也不太需要社群了,我們需要的是百度和今日頭條。社群的主要功能有兩個:資訊的生產和分發。無論何時,資訊的生產都必須依靠人,但是分發就不一定了,畢竟靠人來做分發嚴重依賴於使用者的活躍和使用者量。

社群永遠會存在,因為在網際網路上,總有一些領域是空白的,需要人去填充資訊。但是在資訊爆炸的今天,社群的活躍往往不會太高,因為機器分發的效率比人分發高的多,泡社群這個行為的機會成本會越來越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