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葉小釵發表於2022-05-06

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擴充套件閱讀:什麼是OKR

OC:Organization Cultrue即組織文化,標題用OC純粹為了裝逼...

​自從接受公司文化建設工作後,思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化,對於很多同學很陌生,那麼到底什麼公司文化呢?

什麼是公司文化

出現一個問題事件,不同的人看法會不一樣: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屁股決定腦袋,一線同學乃至一線Leader非常關注問題本身是否得到解決,畢竟鍋砸下來傷害的是自己;

但總監級以上的同學會更關注事件處理的方式,比如之前我下面同學出了一個事故造成5w的損失,最終的處理方式是部門負責人罰40%,我罰40%,一線同學和測試各罰10%。

這個處理方式是Leader作為兜底的承擔責任,一線記住教訓。如果重罰的是一線,就會導致一線同學束手束腳,甚至引起Leader讓一線頂鍋趨勢。

最後對於管理層,會關注如何引導大家使用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處理問題,這裡的重點是引導他們處理事件的方式,以達到公司利益最大化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所以:

  1. 企業文化是做規則定義;
  2. 文化建設是做規則宣導;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規則定義講究有理有據,不能被人挑出大毛病,文化宣導得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其次是相信,最後是參與,最終達到加速戰略達成效率: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但我在實際推行時面對高管碰到很多問題:

  1. 高管為什麼要做我的工具人;
  2. 高管說一套做一套又如何;
  3. 一線為什麼要相信“包裝後”的案例;
  4. 我去哪裡找那麼多高管案例,不可能追著高管屁股問吧;

後來面對一線,問題也不少:

  1. 一線如何收到文化訊息;
  2. 一線為什麼要看文化訊息;
  3. 一線為什麼要相信文化;
  4. 一線如何參與文化建設;
  5. 文化到底對一線有什麼幫助;

以上表明瞭一個什麼問題呢?

多數公司的文化建設與業務是脫鉤的,然後與管理主線是脫鉤的。

這種與現實脫鉤的文化容易變成自嗨乃至娛樂的產物,賺吆喝罷了。

公司文化的內涵

有一次產研比較大的衝突,原因是產品的需求寫得太爛,他希望技術給他兜底,但技術並不買單,矛盾一再的上升,最後開了產研大會,其實解決這類問題就可以引入文化屬性: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問題出現的時候,需要借鑑文化價值觀進行引導,比如這裡強調擔當與合作共贏,那麼至少需要定義清楚什麼是擔當,尺度是什麼,相應價值觀後的獎懲是什麼,比如這裡對擔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所以文化只是一個開始,文化決策後的獎懲策略人才能力模型到最後的選留育用都涉及了,除此之外的文化資訊分發系統,以及機制保障都需要思考。

文化執行環境

綜上,做文化還需要做執行環境,脫離執行環境的文化生長不起來: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執行環境尤為重要,主要還是高管行為以身作則以及機制兜底,將文化融入到管理主線: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比如資訊通道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他會有以下含義:

  1. 文化定義在頂層;
  2. 文化重點監督是高管;
  3. 文化重點影響在一線Leader;

所以,文化執行的基礎是完善的資訊通道以及與管理主線繫結的機制建設。但然後呢:

  1. 怎麼做資訊通道建設呢?
  2. 要做哪些機制呢?

一旦落到執行側,思路就很亂,進一步整理,文化建設的執行環境需求:

  1. 資訊通道通暢;
  2. 機制兜底;
  3. 強制高管使用;
  4. 核心機制本身成為公司管理主線;
  5. 核心機制對一線同學有幫助,他們能參與其中;

所以有沒有一個主幹的事情,將事情整合起來,有沒有可能,做了一件事情,其他事情瞬變就解決了?

再進一步思考,資訊通道所衍生的動作,機制建設所衍生的流程,如何讓其他同學更容易接受呢,如何降低成本,如何統一語言。

想來想去,我竟然想起了OKR,這裡先對OKR做簡單介紹。

OKR的特點

OKR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論,其三大主旨是:

  • 強調改變,提出目標
  • 構建關鍵步驟,設定「衡量標準」
  • 構建環境,持續執行

因為OKR對資料實踐水平要求極高又需要目標對齊,所以OKR實踐好的團隊往往具備不錯的資料應用能力合作共贏文化。

反向可以認為,資料指標建設混亂部門牆高聳的團隊很難運用好OKR工具;

如果本身團隊一團糟,以為使用OKR就能成功,看不到團隊本身問題所在,那就是痴人說夢!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團隊反覆執行、「反覆失敗」的原因,要麼是「決心不夠」,要麼是本身的「問題太大」

這裡的問題多半和團隊文化有關。有了這層認知,我們再思考OKR與文化執行環境的關係。

OKR與文化執行環境

從個人的角度,OKR的流程是這樣的: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核心流程是:建立->對齊->釋出

站在團隊的角度,視角會有很大的變化: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如果OKR是一個公司統一的管理工具,首先他天然是我們的管理主線,並且在上下對齊的過程中資訊通道的工作自然就發生了...

所以文化建設的工作可以很簡單的圍繞OKR機制展開。至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OKR的落地需要好的文化支援;企業文化的昇華,需要強大的機制輔助。

所以OKR與企業文化可以是一個互相建設、互相加強的過程...

OKR與人才運營

如何建立OKR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跟團隊的規模和素質有莫大的關係,所以OKR的建立是不一致的,但不變的是OKR核心的宗旨:

OKR的意義是幫助團隊培育目標導向與結果意識,並且加強跨部門合作。

進一步可以幫我們識別團隊中隱藏的潛力股(人才),並且給他們塑造表現自己的舞臺。

以人為本的翻譯就是:

團隊中核心的人才會提出幫助團隊前進的目標並獲取資源執行;

而比較功利的說法是:

提出好的OKR並且成功獲得資源執行的人會成為團隊核心人才,這裡的需要我們注意的點是:

  1. 好的OKR需要善於思考並且真實瞭解團隊痛點的人提出
  2. 團隊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好的OKR才會獲取資源並執行下去

所以OKR最終可能會演化成團隊人才的培育,和團隊資源的合理使用,這也是為什麼說:

OKR可以作為團隊人才運營的核心工具

OKR與戰略傳導深度

目標Objectives要回答的是“What”的問題,所有的目標其實都是對未來的預測,事實上頂級OKR要解決公司部門戰略問題,OKR的好壞直接體現了戰略傳導的深度。

關鍵結果KR要回答的是“How”的問題,O要意圖清晰,KR要遵循SMART原則,O講究定性,KR講究「定量」。

有了以上理論後,個人提出OKR一般是兩個方向:

  1. 解決自身職業生涯問題,這個一般是有晉升需求——升職加薪
  2. 解決團隊中的痛點,這個一般會涉及到產品專案的落地 or 規範制度的落地 or 組織架構的變化等「工作痛點」

目標的提出需要巨大的資訊量和對行業深刻的認識,關鍵路徑的提出需要解決故事二的疑問:

  1. 別人如何能讀懂你的衡量指標;
  2. 別人如何認可你的衡量指標達成程度;

這個OKR提出和對齊,都是資訊通道搭建的重要過程。

OKR對齊&重中之重

OKR對齊會涉及到不同的團隊,多數團隊直接在這裡就失敗了,最常見的軟性死亡是多數人應付交差

如果沒有獎懲輔助和尚方寶劍是相當困難的,當然就算有以上東西對於OKR推行者的「心智」和「堅韌度」要求也極高。

為什麼這麼難,這幾年執行下來的結論是:

  1. OKR是負擔,大概率OKR的執行和實際業務沒有半毛錢關係;
  2. OKR是監督,一些黑盒即將被資料指標開啟,很多躺平的人會抗拒;

與文化一致,只要脫離業務,輕則變成自嗨的產物,重則變成噪音。

OKR跟蹤&資訊通路

OKR釋出結束後便進入實施階段,可以進行三個階段的Review:

  1. 週會,作資訊同步,OKR執行教練跟進輔導,OKR-DRI參與即可
  2. 月會,秀肌肉環節,增強OKR團隊信心指數,OKR-DRI參與即可
  3. 季度彙報會,季度週期最重要環節需要對OKR進行總結、評分,全員規模

週會

OKR周例會主要是評估目標的進展,但是會議不太在意結果是否達成,而是更關注資訊的分享和同步,識別出阻礙進展的問題和風險,同時要求團隊保持聚焦,並且預測進一步的進展對於結果的影響。

OKR周例會上進行的跟蹤和關注,主要以主觀方式進行,不需要資料的支援(季度彙報是必須的),過程和結果也不需要太嚴謹。

月會

月會可以每月召開,也可以是季度中期做一次。

月會需要OKR做階段性進展描述,需要明確表現出OKR所取得的進展,如果一些OKR進展不如預期,OKR執行教練組需要幫助他們「做一輪重新整理」;

比如:分析這個OKR是不是目標過於“大”了,要不要放“小”點,或者在跨團隊資源上有什麼堵塞性的困擾,需要組織help。

月會是一次“炫耀”性的會議,可以激勵團隊,或者一次優化性質的會議,可以做OKR調整;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OKR的變化都要做好資訊同步,確保協作方知情,如果有工具支援更好,但是這裡不苛求。

季度彙報會

季度彙報會是非常重要的節點,也是文化內容重要的輸入時機。會要求所有的OKR DRI準備好PPT,為他們準備好舞臺,讓他們在整個部門面前秀出自己的成績,這樣做的意義是:

  1. 將成功展示給所有人,讓大家知道自己所處的團隊這個週期做了什麼
  2. 通過OKR彙報,大家可以知道一個OKR執行成功的經驗是什麼,失敗的教訓是什麼
  3. 好的OKR會成為團隊的標杆,起到引導的作用

這個時候需要對各個OKR進行評分。所有的結果無外乎兩種:比預期好的和比預期差的,沒什麼大不了的。

OKR得分過低,說明可能是因為熱衷於突破的同學,過於樂觀,目標過高;

OKR得分過高,都逼近1.0分,意味著目標設定過低,可能並不是我們追求的;

最佳得分是0.6~0.7之間,有一定挑戰,能達成或逼近達成,得分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基於得分的溝通和交流。

這個過程中會逐漸讓大家知道,公司評價體系的尺度是什麼。

OKR的文化核心

OKR核心動作就幾個:

  • OKR對齊

如果部門間OKR對齊應付交差,那一定會失敗。

  • OKR公示

你看得到所有人的OKR,並且可以看到OKR跟蹤詳情,這是一種透明文化。

  • OKR覆盤

覆盤是OKR重要的環節,可以提供很多文化案例,也可以沉澱很多機制。

...

動作看似簡單,只要能執行徹底,就會產生莫大的文化內涵,將上圖做一下更改: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OKR體現出來的文化核心為:

  1. 公示OKR:透明文化;
  2. OKR對齊:合作文化;
  3. OKR追蹤:覆盤文化;
  4. KR遵循SMART原則:資料文化;
  5. 目標聚集...

所以,OKR是大坑!

我們之前探討過什麼是方法論:在解決實際問題或達到一個目標的過程中,會使用很多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就是方法論

OKR是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論,其三大主旨是:

  • 強調改變,提出目標
  • 構建關鍵步驟,設定「衡量標準」
  • 構建環境,持續執行

之前提出過方法論評價模型,不可能三角: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1)足夠簡單,複雜的事物難以傳播;

2)足夠適用,他適用的場景是否足夠廣;

3)足夠有效;

三個屬性很難兼顧,多數方法論追求簡單、適用兩個屬性。

足夠簡單,又要足夠適用,所以方法論會被「抽象」得足夠精煉,「隱藏」很多特定環境下的「細節」,那麼在有效性上會打折扣。

我們在實際使用一個方法論多半會增加細節,降低適用性,以便他更有效,OKR的使用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從OKR的示例來看,相當簡單,但真實使用時卻困難重重,這是因為OKR本來就是一個「大坑」

OKR為了便於推廣,提供的實踐案例只有結果沒有過程,也沒有細節,一旦使用這個工具,相當於踏入「陷阱」,你不得不持續完成以下工作:

  1. 蒐集大量資訊比如完善的SWOT分析;
  2. 進行大量探討研究以便得出科學的「KR衡量指標」;
  3. OKR是越多人使用威力越大的工具,所以你得捲入更多OKR使用者;

綜上,OKR這個方法論事實上是為了解決以下問題:

1)提出正確的團隊目標;

2)建立團隊級資料指標;

3)推平部門牆;

4)引導公司文化建設;

以上隨便哪個問題都不是可以簡單解決的,而且OKR還順手想解決下「專案管理」、「人才運營」、「資訊通道」的工作,野心不可謂不大!

所以,只是看見OKR簡單的事例,就覺得真香的同學,還是算了吧,這個坑很難填平的!

參考:

如何塑造文化?絕大部分公司都忽視了中三路

夏驚鳴:文化怎麼起作用?就是“用”在起作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喜歡的同學可以四連支援:

從OC角度思考OKR的底層邏輯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我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