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運和斷供會阻斷我國的科技進步嗎?——由歷史經驗看對技術封鎖的應對之道

dicksonjyl560101發表於2019-06-13

https://www.toutiao.com/a6701543112424030732/


2019-06-12 15:29:56
禁運和斷供會阻斷我國的科技進步嗎?——由歷史經驗看對技術封鎖的應對之道

文/付永嘉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

近來,美國當局對於中國的科技企業可謂是“禮遇有加”。繼對中興、華為屢施重手之後,又將超過一百四十家中國機構列入所謂實體名單,禁止其獲得晶片及關鍵技術。美國高層頻繁出訪,在各種場合總不忘“苦口婆心”,勸說當地政府與美國一致站隊,並脅迫跨國科技公司對中國科技企業實行禁運。同時,美方以各種手段限制中國學生在美國高校就讀科技類專業,妨礙中國學者赴美進行學術交流。種種跡象表明,川普當局意欲通過高科技產品和人才的雙重斷供,對中國搞技術封鎖,阻止中國科技向高階進一步躍遷。

面對美國的斷供和封鎖,國內有些聲音對此感到悲觀。畢竟,美國近幾十年一直都是全球的頭號科技強國,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技領域的首要學習物件。如今,從前的師傅臉色一變,猛然間對你揮出幾記重拳,難免不教人有些忐忑。不過,冷靜下來想想,美國是否真的能夠通過禁運和斷供來打斷中國科技的發展,保證自身的科技霸權萬世不易呢?

從歷史上看,對某個國家搞技術封鎖並非新事,但能真正“封得住,藏得實”的卻沒有幾例。技術封鎖很難成功,是因為重大科技成果一旦出現,便有從其發源地向全球擴散的趨勢,這是任何政府都無法阻擋的。 高科技不是寶石和金條,不能夠往地庫裡一鎖便萬事大吉。科技在本質上是一種無形知識體系,而任何強制手段和壁壘都無法阻止知識的外溢。

面對技術壁壘,突破封鎖最快、最有效的對策莫過於重獎外來人才,鼓勵先進生產力移入。美國總愛批評別人搞“強制技術轉讓”,但事實上,只要一國能夠給人才提供足夠好的條件和獎勵,能為擁有領先產能的企業提供足夠大的市場,掌握高技術的專家與企業總會排除萬難過來,“猶水之就下”,根本用不著強制。

兩個多世紀以前,英國為了維持其科技霸主地位,嚴禁將工業裝置和圖 紙運往海外,違反者可被處以高達500磅(約合今日40萬人民幣)的罰金。英政府還不準產業工人出洋,並逮捕試圖招募英國本地工人出國的外國人。那時候,美國建國不久,開國元老漢密爾頓為了獲得先進的機器技術,命令財政部對來自英國的紡織工人發放高額津貼——特別是那些能夠仿製紡織機的工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1789年,英國紡織技術專家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打扮成農民,成功避過檢查,乘船抵達紐約,隨後幫助美國迅速建立了紡織工業,讓英國人惱怒卻無可奈何。

禁運和斷供會阻斷我國的科技進步嗎?——由歷史經驗看對技術封鎖的應對之道

同樣的道理,冷戰時期美國政府一直對中國實行封鎖,但是美國商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企業就組建各種說客團體,呼籲美國政府改善對華關係,最終有力地推動了美中解凍和美國對華禁運的放鬆。1990年代之初,面對美國國內對中國的異議和雜音,由美國大型跨國企業牽頭的諸多利益團體頻繁奔走於國會和政府部門之間,不遺餘力地遊說當局保持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係。

顯然,掌握當時最先進產能的美國企業不斷為大洋彼岸的中國說情,絕非出於任何行政手段的強迫,而是廣闊的中國市場強大的磁吸作用。 由此可見,只要國家的政策和市場能夠能夠保持對國際人才和產能的吸引力,外部的封鎖就並不可怕了。當然,今日的高科技體系越來越複雜,我們不能寄希望於依靠某個特定的專家和外企來實現整個產業的高階躍遷, 但吸引外部高階人才和企業仍然是最有效的打破封鎖,突破技術瓶頸的方法。

在極端狀況下,技術封鎖不僅包含禁運和斷供,還同時伴隨著雙方人員交通和經濟的隔絕。比如冷戰時的美國和蘇聯,雙方之間莫說技術專家,就連普通百姓的來往都極為困難;兩大陣營在經濟上也是自成體系,跨陣營的外貿少之又少,而蘇聯企業到美國去投資更屬天方夜譚。這個時候,對於經濟和技術上處於弱勢的一方而言,靠引才和市場吸引力來突破封鎖就不容易實行了。

美國自二戰結束後不久即開始對蘇聯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但是,回顧歷史,我們看到,蘇聯的科技並未在封鎖之下停止進步——蘇聯緊隨美國之後引爆了原 子 彈和 氫 彈,甚至還率先將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位宇航員送入了太空,讓美國大感焦慮。直到冷戰中後期,蘇聯仍能在航天、核能、物理、數學、軍工等領域保持先進水平並取得世界級成果。

與之類似,中國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就遭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禁運,1960年中蘇交惡後,蘇聯對中國採取了“撤專家,毀圖 紙”的斷供策略。儘管同時承受著來自兩個超級大國的技術封鎖,中國仍然實現了“兩彈一星”的輝煌科技成就,其中從完成原 子 彈試爆(1964)到氫 彈試爆(1967)僅相隔32個月,創下世界最短記錄。截至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從無到有,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自主建立了完整的國民工業體系,為隨後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由以上可見, 霸權國家就算使用最嚴酷的封鎖手段,仍然不可能壓制住他國,尤其是大國的科技進步 。被封鎖的一方哪怕無法直接引進人才和技術,仍可通過對目標領域理論的研究和資訊收集,判斷先進科技發展的大概軌道,啟動舉國機制,在關鍵領域取得先行突破。

綜上所述,對於美國的禁運斷供,我們無需對未來過於悲觀。美國的封鎖在近期可能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海外業務帶來不小的挑戰,但從長遠上看無法阻斷我國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我們應該對中國在壓力下保持前進的前景有充分信心。無論從國土面積、人口還是經濟來看,中國都是大國,對於技術封鎖的承受能力要比中小型國家強得多。 簡而言之,中國最好的應對策略,概括起來就是大力吸引人才、發揮市場作用、提倡自主精神。

禁運和斷供會阻斷我國的科技進步嗎?——由歷史經驗看對技術封鎖的應對之道

首先,中國應加大對國際科技人才的吸納力度。

吸收海外人才,其重點不應僅是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學者,還應包括世界各國的科技精英和翹楚。他們若能長期駐華工作,必能帶來科技領域的先進知識及人際網路,對中國突破封鎖大有助益。當前,中國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但仍不是全球領先的工作目的地,在中國境內為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效力的外國人一直偏少。事實上,中國沿海許多城市的發展程度已經趕上已開發國家,完全有能力吸引更多國際高階人才前來定居。為此,需要改革當前的移 民法規,簡化外籍人才的出入境和定居流程,擴大中國“綠卡”的發放面,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對於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科技人才,應給予高額補貼並鼓勵其繼續留華。

第二,進一步發揮廣闊的國內市場作用,將之作為對抗封鎖的最大依靠。

貿易摩擦和斷供不應打亂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未來,應堅定不移地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放開市場準入,鼓勵外國優質產品和先進企業進入中國,追求國企和其他企業的競爭中性,促進高質量消費。只要中國能夠保持住14億人口規模的世界最大市場吸引力,美國的封鎖就難以長期持續。按人均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擁有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經營多年,將大量產品銷往中國市場並獲得大量利潤。美國的斷供和封鎖將嚴重阻礙這些企業的經營活動,影響它們的商業信譽和全球地位。在川普政府強令谷歌等科技企業對華為斷供之後,相關美國企業的股票價值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為此,谷歌近期正遊說川普政府,希望當局能夠重新考慮對華為的斷供政策。

從另一方面看,美國對中國採取封鎖,實質上是用行政手段將自身企業趕出中國市場,而美企撤出所留下的市場真空,會很快被國內企業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領先企業填補。畢竟,美國在科技領域是世界上領先的供應者,但絕非唯一的提供者。美國在這場“斷供”摩擦中,損失的不僅是經濟利益,更包括其在網際網路服務、晶片、國際標準和學術方面的公共產品提供者地位。時間將證明,美國對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進行所謂的“封鎖”,如同築牆包圍大洋,最終必然徒勞無功。

第三,發揚自主精神,認清自身在科技領域的短板,發揮體制優勢,加大研發力度,儘早擺脫關鍵環節受制於人的局面。

建國以來,我國曾在多年的外部封鎖下成功地推進了國內科技的進步。如今,時代雖然不同,但從前的寶貴經驗仍不失意義。應對國民經濟和國防的關鍵環節進行評估,準確找出薄弱部分,採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法,努力進行技術攻關,在關鍵領域首先打破外國產品的壟斷,實現中國產品的“能用”,再進一步向“好用”邁進。在提倡自主精神的同時,必須保持向外學習的心態,積極向先進國家“取經”,防止閉門造車。國家不能包辦所有科技領域的研究,而應充分發揮高校、企業、市場的能動作用,形成產學研良性迴圈,為科技進步提供最大推力。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9829936/viewspace-264753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