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生存法則之十一--IT隱歸“幕後”(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10
CIO生存法則之十一--IT隱歸幕後
【IT168 專稿】瞬息萬變的市場,不斷調整的政策,經常弄得IT部門苦笑不得。軟體剛開發完甚至還沒開發完,市場又變了或者政策又調整了,只得從頭再來;不僅延長了專案工期,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有的單位甚至掉進了“IT黑洞”。軟體開發速度如何跟上政策調整速度、市場變化速度?能否以“不變”的資訊系統應對“萬變”的市場與政策?

管理思想是“萬變之源”

  如果軟體開發從CIO給業務部門匯入先進管理思想開始,然後用先進的管理思想梳理業務流程,再根據現實需要設定操作者的職責和許可權等,開發出的軟體就絕對不會僅僅滿足於當前需要。

  軟體開發通常從需求分析入手,先找業務部門談需求,然後IT人員寫CODE;但常常CODE剛寫完甚至還沒寫完,業務部門的需求已經變了,IT人員只好從頭再來。軟體開發速度跟不上市場變化速度,跟不上政策調整速度,著實讓不少CIO苦惱不已。除了瘟疫和洪水,歷史上還沒有什麼東西的流行速度比得上計算機和網路,為什麼軟體開發反而跟不上市場變化、政策調整?

  從社會發展角度說,目前中國社會還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各種政策、法規還在不斷完善、調整中,不僅政府機構職能在不斷調整,即使政府機構本身也在不斷調整、撤併中;另一方面,多數企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不僅企業規模在快速膨脹,組織結構、業務板塊也在快速調整,對不少企業來說,惟一不變的就是“快速變化”。由於市場、政策在不斷變化,而開發IT系統又需要一定週期;如果軟體開發僅僅滿足於當前業務需求,軟體開發速度跟不上市場變化速度、政策調整速度也就不足為奇。但快速變化的只是具體業務,不論企業還是政府,管理思想總是相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業務體現的是相同的管理思想。不論政府還是企業,如果連管理思想也一日三變,那必將天下大亂。

  此外,管理軟體本身體現的也正是一種管理思想。最早的IT技術純粹用於計算;PC出現後,無非是把字變成位元組來計算;但MRPⅡ出現後,應用資訊系統的就不再是一個人,系統執行的邏輯也不再是簡單的序列邏輯,而是首先體現為一種管理思想,而管理思想又落實為業務流程、資料規範、操作者的職責和許可權等。如果軟體開發從CIO給業務部門匯入先進管理思想開始,然後用先進的管理思想梳理業務流程,再根據現實需要設定操作者的職責和許可權等,開發出的軟體就絕對不會僅僅滿足於當前需要;在未來的執行過程中,如果由於市場變化、政策調整等而修改業務流程,也只是對個別引數進行調整,並不需要“推翻重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外匯管理局資訊中心主任馮菊平說:“作為一個IT管理者,一定要考慮政策前瞻性。政府職能在不斷調整,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很多監管政策只是業務部門根據一段時間內監管的責任、要求等制定的;而資訊系統是長期的,如果僅滿足於當前階段性政策的要求,將冒極大失敗的風險。”IT管理者要用盡量長遠的眼光處理當前業務需求,技術人員也只有掌握業務發展的方向和改革思路,才能比較周全地考慮具體工作;立足長遠考慮當前,系統才能推進得比較快。馮菊平要求資訊中心的IT人員在業務部門制定監管政策時就介入進去,不僅熟悉業務部門當前需求,還要通過與業務人員不斷溝通,熟悉今後改革的思路,然後再把改革的思路落實為業務流程和資料規範。

  而聯想集團CIO王曉巖則從給業務部門匯入先進管理思想開始。起初,聯想在推進資訊化時,也是一開始就要求業務部門談需求;但王曉巖發現業務部門談的往往不是業務流程,而是一些老的作法和期望改進的思路,如果強行要求業務部門說清楚資訊系統所包含的管理思想,他們往往把“皮球”踢給諮詢顧問,希望諮詢顧問幫助說清楚,而實際上又不得不自己說。於是,王曉巖轉變了資訊化建設思路,從轉變觀念入手,先匯入先進管理思想,然後協助業務部門用先進管理思想梳理業務流程。現在,聯想在上大型資訊系統前,王曉巖會先把資訊系統的功能用管理的語言、業務的語言“翻譯”給業務部門,讓業務部門認同資訊系統所包含的管理思想,然後再講系統的功能等,最後專案組才與業務部門一起梳理現有業務流程,確定需求分析等。

幹水泥和溼水泥的故事

  在傳統管理模式下業務流程就像幹水泥,業務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塑造成任何想要的形式;但業務流程一旦用軟體固化下來,“幹水泥”就變成“凝固了的溼水泥”,原來輕鬆完成的流程調整變得十分艱難,因為業務部門要想改變流程,必須求助IT人員,甚至求助軟體供應商。

  用相對穩定的管理思想梳理業務流程後開發出的資訊系統,躲過了“人生苦短”的“劫難”;但在規範業務流程的同時,也“固化”了業務流程。對業務人員來說,資訊系統成了“凝固了的溼水泥”。市場瞬息萬變,業務部門需要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業務流程;在傳統管理模式下業務流程就像幹水泥,業務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塑造成任何想要的形式;但業務流程一旦用軟體固化下來,“幹水泥”就變成“凝固了的溼水泥”,原來輕鬆完成的流程調整變得十分艱難,因為業務部門要想改變流程,必須求助IT人員,甚至求助軟體供應商,軟體“剝奪”了業務人員調整業務流程的“權利”。而且人總有一種惰性,對於一些可幹可不幹的事情,如果舉手投足就能解決的,可能會主動去解決;如果需要求助別人,則可能會選擇“偷懶”。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而且會影響業務部門資訊化的積極性。如何把業務流程調整的權利“歸還”業務部門?

  任何資訊系統上線後,要持久“生存”下去,都需要根據業務發展需要,不斷修改完善;但修改的主要是流程,支援流程的資料來源則相對穩定,如海關、稅務、外匯管理等部門的監管物件是相對穩定的,政策調整僅僅是對不同監管個體的某個監管要素進行調整。從技術角度看,業務流程調整僅僅是資料來源的不同排列組合而已。於是,業界逐漸出現了資料庫和業務流程分離的趨勢

  國家外匯管理局資訊中心主任馮菊平從建立各業務部門共享的資料庫入手,變各個業務部門分別採集資料為資訊中心統一採集資料,供各業務部門使用。資訊中心建立共享資料庫後,將來業務部門調整監管政策時,只要從資訊中心的共享資料庫內採集資料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對軟體系統的資料結構進行調整。

  為了把流程修改權歸還業務部門,多數單位則選擇了平臺技術。以OA系統為例。早期的OA系統主要是基於Lotus開發的,資料流非常嚴謹,有利於規範業務流程,但對硬體環境要求較高,而且維護費用較高;後來,有的單位就採用JAVA語言開發OA系統,雖然維護起來容易多了,但由於業務需求千變萬化,經常系統剛開發完,政策又改了,市場又變了,相對固定的軟體模組無法滿足千變萬化的業務需求;於是,又把業務流程從軟體中分離出來,底層的資料流形成一個應用平臺,然後在應用平臺上搭建應用模組,以不變的應用平臺應對萬變的業務需求。換句話說,傳統應用軟體就像一株株盛開的鮮花,而執行在平臺上的應用軟體就像一朵朵盛開在大樹上的鮮花,應用平臺就是鮮花的根。軟體供應商通常在應用平臺上給使用者提供了各種開發工具,在軟體使用過程中業務人員可以根據業務需要自己“定置”業務流程,而不需要求助IT人員。但平臺技術目前還方興未艾,只在少數軟體企業的少數軟體中得到了應用,在ERP、CRM等大型企業管理軟體中應用平臺技術的還比較鮮見。

  隨著資訊化建設地深入,IT將重新隱歸“幕後”,擔當起電工、攝像、舞美等角色,為在舞臺上唱戲的業務部門提供各種技術支援。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91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