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2017年本市全民健身事業總體發展情況比較令人滿意。“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持續增長,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持續增長,“人均體育消費中位數”持續上升,“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經費”持續增長。
2017年的300指數總分為244.1分,由“健身環境”、“運動參與”、“體質健康”三個單項指數構成。
其中,“健身環境”為88.6分,發展總體令人滿意。2017年,全市共新增體育場地面積314.3萬平米,人均場地面積達到1.96平米。從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間,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總共增長0.16平方米,而2017年則增長0.13平方米。上海市民對體育場地的滿意度為81.8分,比2016年的76.9分顯著提升。體育場地面積的增加,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總投入12.1億元。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經費為22.7元,人均專項工作經費為27.4元,連續六年穩步提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經費主要投入在社群體育場地和群眾體育活動,專項經費主要用於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改造和城市綠道建設。
“運動參與”指數為79.1分,總體情況比較令人滿意。2017年,本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佔常住人口比例為42.7%,比例穩步上升,40-49歲是增長最快的人群。市民參加體育鍛煉首要目的為改善體質增進健康,其次為調節情緒減輕壓力、娛樂消遣、減肥塑身、防病治病等。資料表明,快走(健步走)、跑步、騎自行車、羽毛球、游泳、健身苑點、力量健美、舞蹈類、足球、徒步登山攀巖位居市民參與的體育專案前十名。50歲以下市民更偏愛激烈、對抗性強的運動專案,而50歲及以上市民更偏愛養生、相對舒緩的運動專案。
2017年,上海創新舉辦城市業餘聯賽等品牌賽事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當年共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1528個,近70萬市民參與賽事,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實現了100%社會化辦賽,其中市民參與最多的專案為籃球,青少年參與最多的為圍棋和跆拳道,覆蓋人群最多的是路跑賽事。
在擁有較強健身意識的基礎上,申城市民的體育消費水平也逐年提升。在居民健身狀況調查中,92.4%的受訪者表示在2017年發生了體育消費,體育消費的中位數為2030元,比2016年增加了530元,體育消費超過5000元佔比從2016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24.2%。上海市民體育消費水平顯著提升。
“體質健康”指數為76.4分,發展總體情況比較令人滿意。2017年,全市共有170905名成年人和老年人進行了體質測定,其中成年人的體質達標率為97.1%,優良率為58.1%;老年人的體質達標率為97.6%。上海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綜合評價穩中有升,其中全市及格率為96.3%,與2016年持平,優良率為42.8%,較2016年上升2.6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19-39歲的市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其中19-29歲年齡段的參與率已不足1/4。年輕人越來越宅的現象需要引起社會各方的重視;市民在科學健身素養測評中的得分為53.0分,上海市民健身素養總體水平不高,與2016年相比,沒有實質性提升。
2017年,上海體育事業發展圍繞“健康上海”和“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總目標,貫徹《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和新週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民健身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運動參與和體質健康水平穩步提升,上海全民健身工作實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由上海市體育局委託第三方上海體育學院承擔評估工作。報告最後也提出了引領體育公共服務提檔升級的發展對策。
一是部門協同,改善市民身邊的健身環境。本市體育設施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缺乏可以滿足全天候鍛鍊需求的室內健身場地,未來將加快推進浦東足球場、徐家彙體育公園和嘉定市民體育公園等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的市民健身中心,升級改造益智健身苑點,推廣“共享社群公共運動場”模式,使得市民在運動健身中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二是開放創新,激發多元主體的體育活力。針對目前不同專案比賽在賽事質量和參賽規模上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未來將持續完善社會化辦賽機制,推動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多主體參與和多元化治理,著力提升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辦賽能力,進一步增強賽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是跨界融合,增強健身意識和健身素養。針對老年人群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高但健身素養偏低,社群健康工作資源不足、服務聯動不夠等問題,將進一步強化社群的服務綜合體功能,強化與老年學校、衛生中心、文化中心等社群服務單元的整合,服務推動健康資料共建共享,加快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全人群健身需求的轉化,不斷提升市民體質健康水平。
資料說話
健身環境
● 截止2017年底,本市市民健身步道總長度為496.8公里,騎行道總長度為192.4公里,本市共建成社群健身苑點13103個、市民球場473處、市民健身步道639條、社群市民健身中心38個、市民游泳池35個、市民健身房167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64個,體育健身設施基本實現城鄉社群全覆蓋。
運動參與
● 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體育社會組織1144個,較2016年增長了38.2%,其中體育類社團410個,體育基金會3個,體育類民非組織731個。全市共有在冊體育健身團隊49708個,其中社群健身團隊37260個,學生體育社團12448個,平均每10萬人擁有健身團隊205個,保持了連續增長的態勢。調查顯示,青年及中年人依託會員俱樂部、中老年人依託社群健身團隊的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模式初步形成。
體質健康
● 全市目前共有56676名社會體育指導員,佔常住人口比例達2.34‰,其中有56.1%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經常參與健身團隊的日常科學指導,較2016年上升16.9個百分點。此外,社會體育指導員還活躍在健身苑點巡查、賽事活動組織、健身培訓指導等各個領域中。
● “社群體育配送”服務全年共為165個街鎮社群開展健身技能培訓、科學健身講座、青少年體育培訓、體育賽事活動等共計4117場,惠及市民10.9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