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整治App代查徵信亂象:洩漏徵信資訊考核直接零分

CCkicker發表於2018-05-08

所謂徵信App,或為一些線上信貸的資訊獲取入口。其要求獲取智慧手機多項隱私許可權,包括GPS位置、電話號碼、錄製音影片、訪問攝像頭,甚至包括讀取簡訊和通訊記錄等。


一邊是設立個人徵信機構,一邊繼續嚴厲整頓徵信市場。


近日,央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徵信資訊保安管理的通知》(銀髮〔2018〕102號文,簡稱“102號文”),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執行機構和接入機構徵信資訊保安管理。


此前存在已久的App代查徵信亂象將得到抑制。102號文要求,嚴格授權查詢機制,未經授權嚴禁查詢徵信報告,規範內部人員和國家機關查詢辦理流程,嚴禁未經授權認可的App接入徵信系統。


5月4日,央行徵信工作會議強調,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徵信領域違法違規行為。此外,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積極構建網際網路信用體系,合理引導市場化機構規範發展。


封殺App代查徵信亂象


102號文提出,執行機構和接入機構要健全徵信資訊查詢管理。從嚴管理批次資料,按照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嚴格按流程和保密要求辦理批次資料的抽取、留存、流轉、應用和銷燬,確保各環節資料安全。


實際上,監管早已注意到市場上的App代查徵信亂象。


2018年1月,央行徵信中心宣告稱:“近期,我們發現智慧手機部分第三方應用程式(App)可以連結到徵信中心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網站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特別宣告,徵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使用者注意。”


“央行不允許App隨便扒取央行的徵信報告,雖然這種報告也是真實的,但沒經過使用者授權是不合法的。”一位徵信行業人士表示。


根據央行徵信中心公告,只提供了兩種正規渠道查詢個人信用報告:一是使用者所在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現場查詢,二是登陸徵信中心官方網站申請查詢。


但目前多個提供個人徵信查詢的App仍在執行。在智慧手機各大App應用市場上,以“提供個人徵信查詢服務”為名的App仍有十個之多。例如,一款名為“信用管家”的App宣稱“對接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隨時檢視個人信用報告”;一款名為“徵信-個人徵信查詢”的App宣稱“直連央行徵信,線上直接獲取央行徵信報告”。


但這些App要求獲取智慧手機多項隱私許可權,包括GPS位置、電話號碼、錄製音影片、訪問攝像頭,甚至包括讀取簡訊和通訊記錄等。這些所謂徵信App,或為一些線上信貸的資訊獲取入口,該類App的使用者評價中,有多人指出,在用手機號註冊後,第二天就接到各種貸款電話。


重罰徵信資訊洩露


根據102號文,央行將對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的接入機構實行考核、評級管理。


具體為:依據考核計分情況,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將接入機構評為A、B、C、D四個等級。接入機構的考核評級結果作為央行徵信管理工作的重要參考,探索作為銜接宏觀審慎、金融穩定等其他有關政策的參考依據之一。此外,對接入機構的考核評級結果,將作為實施徵信現場執法檢查、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內部評級、對徵信查詢服務費用實行優惠、調整對徵信系統的查詢許可權、確定金融機構存款保險評級結果和核定金融機構存款保險費率等的重要依據。


其中,央行將親自負責對21家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考核,包括國開行、口行、農發行等三家開發性或政策性金融機構;工農中建交等五大行;中信、光大等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全國性接入機構以外的其他接入機構均歸為地方性接入機構。


根據央行徵信中心資料,目前,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已接入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託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放貸機構。徵信資訊以銀行信貸資訊為核心,還包括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資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獲悉,對個人徵信而言,央行徵信系統採取金融機構主動申報的方式,各家機構上報情況不同。其中,個人信貸資訊會先由業務發生行彙總上報給總行,總行按月定期將資訊報送徵信中心。


根據102號文附件《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接入機構徵信合規與資訊保安年度考核評級管理辦法》,若存在以下情況,評級將下調一級:因徵信違規案件導致多起投訴、訴訟,或者引發社會群體性事件;在新聞媒體、網路引發持續性重大負面輿情;瞞報、遲報、漏報重大風險事件或者違規事件;自評時存在重大隱瞞情形,報送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檔案、資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將嚴厲處罰徵信資訊洩露等情況。


102號文規定,接入機構存在下列任一情形的考核評級結果直接定為0分。包括:發生涉及徵信資訊犯罪的案件,相關機構或者人員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發生徵信資訊洩露、買賣徵信資訊等事件,相關人員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發生徵信資訊洩露、非法查詢等違規案件等;未經批准擅自開展徵信機構業務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