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信App亂象難禁 存洩露個人隱私風險

Editor發表於2019-03-14

第三方個人徵信在生活場景中的普及應用,也催熱了個人徵信查詢業務。但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央行明確無授權的情況下,仍有不少App明確標註直連官方徵信中心。另有部分App在輸入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時才能獲得查詢許可權。分析人士認為,這類App很有可能收集個人資訊後交易給非法機構,衍生出新的“買賣”,導致資訊洩露。



亂象難禁


央行徵信中心官網首頁標註,“徵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使用者注意”。


但提供個人徵信查詢的App仍未絕跡,通過安卓應用商店輸入“徵信”後,跳出多款標明個人徵信查詢的App。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這些App名稱中普遍帶有“徵信”二字,如查徵信、安牛徵信查詢、徵信報告等。開啟一款名為“徵信報告”的App,該平臺有一款自制查詢信用分的專案“有魚分”,登入“有魚分”之後,需要輸入姓名、身份證才能查詢。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上述信用分報告並不能與央行徵信報告對接,只是通過稽核使用者的資質提供貸款服務。在上述App的評論區可以看到,有多條使用者留言顯示並沒有查到自己真正的徵信報告資訊。另一款名為“徵信查查”的App只有在輸入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時才能獲得查詢許可權。


麻袋研究院高階研究員王詩強認為,通過相關征信App查詢個人徵信可能會被第三方平臺私下儲存,導致資訊洩露,也可能導致相關資訊被賣給其他機構,引來一堆騷擾電話,影響個人生活工作。



存洩露個人隱私風險


據瞭解,目前,個人信用報告的正規查詢渠道有三種:在央行各分支機構現場查詢;通過個人信用報告自助查詢代理點查詢;登入央行徵信中心官網查詢。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市場上的第三方App本身無法與央行直連,查詢的方法其實是使用者在App上填寫自己的個人資訊,App通過抓取技術幫助使用者進入央行徵信中心的個人信用資訊服務平臺進行查詢,並在收到徵信報告後為使用者有重點地在App上展示出來。


部分個人徵信查詢App明確標註直連官方徵信中心、權威可靠。上游財經專家顧問江瀚表示,個人徵信App的資料並不會來源於央行徵信中心,因為央行徵信只接入了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託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個人徵信App一般是採用自己的一套徵信評分體系,但也不排除通過某些金融機構間接接入央行徵信系統的操作可能。


此外,還有許多查詢使用者網貸徵信記錄的App。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一款名為“安牛徵信查詢”的App需要付費29元后才能查詢,徵信報告中有7項風險資訊掃描,包括網貸黑名單、欺詐風險名單等。雖然並未有任何逾期記錄,但記者的名字仍存在於網貸黑名單、高風險關注名單當中,與客觀事實不符。報告下方提醒,使用者可以優化風險,但也同樣需要5元手續費,如果按照要求填寫,使用者資訊、通訊錄許可權等核心的個人資訊就相當於給了App。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第三方徵信的資料能應用到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但第三方徵信資料多數不受傳統銀行的認可,並不能作為申請貸款時的依據,此類App有假借查徵信報告收集個人的資訊的嫌疑。針對使用者個人資訊保護以及隱私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安牛徵信查詢,但並未有人接聽。



應加大居民資訊洩露危害教育


3月6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小組討論時指出,機構從事徵信業務,需要嚴守資訊保護底線,下一步將對打著信用的名義在做徵信業務的進行治理。“目前很多徵信機構、網際網路公司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資訊洩露事件較為普遍,影響很大。” 


來源:新浪財經 

宣告:本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 



更多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