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UCloud釋出了資料可信流通平臺“安全屋”,推出一站式AI全服務PaaS平臺UAI,基於自身公有云能力輸出專有云解決方案,私有云子公司UMCloud與容器公司數人云合併,進一步推動其雲端計算平臺生態的建設。本文由機器之心經授權轉載自愛分析ifenx(ID:ifenxicom),未經授權禁止二次轉載。
2017年初,UCloud就提出了“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體戰略,基於UCloud平臺的雲能力,提供大資料技術平臺、AI PaaS服務平臺等,滿足客戶的相關業務需求。
UCloud創始人季昕華認為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第一步,雲要提供足夠的計算能力,讓客戶將業務和資料放到雲上;第二步,利用雲的能力,促進資料可信流通,挖掘更大的資料價值;最後,將雲的海量計算能力和大資料相結合,實現AI的廣泛應用。
大資料和AI服務,在未來將會是客戶的剛需,UCloud要通過“CBA”戰略,搶佔客戶需求的制高點。
安全屋服務資料流通,邁向大資料與AI時代的第一步
大資料與AI的時代,資料成為重中之重,如果沒有高質量的資料來源,大資料分析和AI訓練都無從談起,更遑論落地應用。資料流通的重要性凸顯,可以說是實現大資料與AI的第一步。而資料所有權問題和資料安全問題,嚴重製約了資料流通。
鑑於此,除了大資料分析的基礎產品,UCloud去年重點推出了“安全屋”這一資料可信流通平臺,在保證資料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資料使用權的轉移,在確保使用者隱私的條件下應用併發掘資料的價值。
UCloud希望通過安全屋這一平臺,有效匯聚資料擁有者、演算法提供方、資料需求方、增值服務商、第三方政府和監管方,構建資料流通生態,打破資料孤島。
作為中立雲服務商,UCloud堅持不從事使用者相關領域業務,自身沒有獲取客戶資料的訴求。UCloud還運用安全沙箱技術、Intel SGX技術、動態加密等技術,保證資料在儲存和運算中均被加密。區塊鏈技術進行資料的記錄,做到交易可追溯、資料可跟蹤。安全屋產品可在UCloud公有云上直接使用,也支援客戶的私有化部署。
AI的發展,目前整體行業還處於早期。UCloud目前更多提供的是底層資源支援,包括GPU、AI訓練(UAI-Train)、AI線上服務(UAI-Inference)等產品,以及TensorFlow、FPGA/ASIC等解決方案,同時支援AI SaaS和私有化部署。AI應用產品,UCloud研發團隊尚在進一步打磨中,已經取得不小的進展。
UStack專有云服務,將UCloud雲能力賦能使用者
UCloud公有云,在夯實遊戲、電商、網際網路金融等網際網路行業客戶的同時,不斷擴充傳統行業,服務金融、教育、醫療、製造、政府、軍隊等客戶。服務傳統行業時,如果客戶提出定製服務的要求,UCloud會滿足其中具有行業共性的需求,並將經驗整合到行業解決方案中。
其中,不少超大型企業擁有自建公有云體系甚至對外銷售的特殊需求,但又缺乏建設雲的基因與能力。為了滿足這一類特殊客戶需求,UCloud提供了UStack專有云解決方案。UCloud利用自己的研發能力及海量使用者運營經驗,為客戶建設和運營公有云,再由客戶自行對外銷售。目前,UCloud已完成數個專有云成功案例,其中包括一家大型國企近三年的服務經驗。
專有云服務又被稱為“a”戰略, “a”指android,UCloud希望自己的雲能像安卓OS一樣,賦能給相關客戶。
加碼UMCloud,完善私有云產品線
考慮到中國有非常大的私有云需求,UCloud通過旗下UMCloud提供私有云服務。UMCloud原先是UCloud與Mirantis成立的合資公司,為國內企業提供基於OpenStack的私有云服務。
由於國內私有云客戶多涉及金融、政府等敏感行業,2017年12月,UCloud完成對UMCloud的外資股份收購,UMCloud成為UCloud的全資子公司。
2018年4月,UMCloud與容器公司數人云正式合併。僅靠OpenStack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合併後的UMCloud,產品線將更加完善。UMCloud私有云與容器相結合,將更有效解決傳統企業現在所面臨的開發應用架構快速變化的難題,向業內提供私有云IaaS+PaaS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綜合來看,UCloud的“CBA”戰略穩步推進,底層雲平臺提供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專有云的全域性解決方案能力進一步加強,在大資料與AI服務層面,目前市場上雲廠商提供的能力趨同,UCloud則靠獨有的安全屋產品,實現了與友商的差異化優勢。
近日,愛分析對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進行了訪談,他對UCloud的發展情況、未來戰略,以及雲端計算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現分享部分內容如下。
公有云:擴充傳統行業,市場格局逐漸穩定
愛分析:UCloud已經更多關注傳統行業,目前傳統行業上雲的情況如何?
季昕華:UCloud把傳統行業上雲的業務分成四部分。第一,新的網際網路業務,這部分比較容易上雲。第二,企業的跨區業務,以前是走專線,現在用雲,可以降低大量成本。第三,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第四,用大資料和AI來解決業務中的具體問題。
愛分析:傳統企業裡,UCloud重點擴充哪些行業?
季昕華:第一,金融行業,例如,幫農商行、城商行做信貸引流,以及股份制銀行的一些新業務。第二,教育行業。第三,醫療行業,全國聯網性質的,例如醫聯體。第四,製造業。
愛分析:醫療行業,除了醫聯體,還有哪些客戶是UCloud的目標?
季昕華:醫療行業對雲的需求,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第一,現在政策規定醫院的資料要儲存很長時間,醫院有資料儲存的需要。第二,統一單位下的多個醫院,比如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下屬多個醫院,需要打通互聯。第三,醫聯體。第四,一些醫院之間,資料需要共享,這就涉及對安全屋的需求。
愛分析:目前制約傳統企業上雲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季昕華:主要是安全因素,包括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原有運維人員的崗位安全(穩定)問題,業務的持續性問題(上雲需要考慮網路問題)三個方面。此外,改造遷移也是個門檻,工作量非常大。UCloud會與合作伙伴一起幫助企業做改造遷移。
愛分析:大型商業銀行現在如何考慮上公有云的事情?
季昕華:大銀行上公有云,暫時還是以邊緣業務為主,核心業務不太敢上。第一,法律法規的問題。第二,技術難度很大,銀行必須要保證業務的安全性穩定性。如果一家銀行停機六小時以上,就是重大事故。公有云在相關技術上,還缺乏大規模驗證。
愛分析:私有云在銀行客戶落地是不是更順利?
季昕華:是的,公有云是多租戶,業務可能會受到其他客戶的影響,而私有云不存在這個問題。
愛分析:公有云不能用VPC來固定底層資源,減少受到其他客戶的干擾嗎?
季昕華:公有云的出口需要跟別人共用。特別是線路,公有云走的多是公網,一旦電信運營商在某地施工出問題了,就沒有辦法了。天災人禍很難控制。
愛分析:遊戲行業在UCloud發展歷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但像這樣的行業,往往是一個個風口,這是否會影響到UCloud收入的穩定性?
季昕華:其實每個行業都會有類似的情況。遊戲行業,雖然隨著風口過去,遊戲公司整體的數量會減少,但是活下來的公司都是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所以UCloud的收入反而在增長。
愛分析:UCloud服務不同行業客戶時提供的資源,只是在PaaS層有區別嗎?底層資源是否有區別?
季昕華:有,底層資源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遊戲行業,原來主要是卡牌類遊戲,現在更多是線上對戰類,對底層資源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教育行業,也有很多不同的應用場景,其中一種是線上考場,對併發性、穩定性要求更高。醫療行業,比較在意資料的安全性,對於加密和儲存的要求比較高。
愛分析:UCloud未來會考慮做一些更上層的應用嗎?
季昕華:不會,那樣會導致更多的競爭對手,對公司發展不一定是好事。
愛分析:雲端計算廠商是否會不斷向上下游進行擴充套件,擠壓其他領域公司的生存空間?
季昕華:雲端計算的出現,會引發不少領域的變革,這是肯定的。雲端計算廠商往下發展,會逐漸佔有傳統IDC公司、伺服器廠商、儲存廠商的市場空間,往上發展,資料庫公司,甚至是安全公司會受到衝擊,因此市場也要求這些廠商隨之做出改變。
愛分析:UCloud目前的收入裡,哪些行業貢獻較大?
季昕華:整體比較均衡,像遊戲、企業服務、網際網路金融、直播、傳統領域等,都能佔到收入的百分之十幾。
愛分析:目前AWS的收入裡,IaaS佔比最高。未來國內雲服務廠商,主要收入是否也將來自IaaS?
季昕華:行業的發展仍處於早期,未來PaaS收入佔比一定會逐漸提高。
愛分析:公有云哪些業務能夠賺錢,哪些業務虧損比較多?
季昕華:公有云CDN業務是最容易虧損的,主機是可以賺到錢的。
愛分析:公有云的價格戰還明顯嗎?今年好像價格戰的聲音小了很多?
季昕華:相對來說比去年好一些。有幾個原因,第一,公有云本身毛利並不高,降價空間有限。第二,很多廠商開始意識到,to B的客戶跟to C不一樣,to B客戶除了價格,還會更多地考慮服務質量等因素。第三,公有云企業也需要盈利,不能無限制地虧損下去。
愛分析:整個雲端計算市場的格局,在逐漸穩定下來嗎?
季昕華:已經慢慢穩定下來了,一大批玩家已經退場了。
愛分析:私有云廠商,有可能依靠私有云的收入,慢慢養出一個公有云的團隊,再進入公有云市場嗎?
季昕華:現在做私有云的幾家大公司,都不存在缺錢的問題。它們沒有做出公有云,更多是能力的問題。
愛分析:公有云行業,未來是否會只有行業第一名,才能獲得比較高的溢價?
季昕華:不一定,美國和中國目前的狀態,個人認為都是不合理的,只是AWS和阿里雲做的比較早。未來的話,類似市場份額4:3:3,幾家均分的模式,會更適合一些。就像目前伺服器廠商的狀態,惠普、戴爾、IBM、浪潮、華為等五六家,市場份額比較均衡。從客戶的角度來看,也不希望雲廠商一家獨大,而是有更多選擇。
愛分析:從去年開始,行業雲變得比較火,這是否會使公有云市場更加分散?
季昕華:是的,很多的地方諸侯有資源、有行業的屬性。不過這對UCloud是利好,UCloud利用專有云服務,幫他們建設行業雲。
專有云:中國特有現象
愛分析:請介紹下UCloud的專有云業務?
季昕華:在中國,有九類公司在做雲,第一類,電信運營商,移動、聯通和電信;第二類,IDC公司,例如,世紀互聯、光環新網、鵬博士;第三類,裝置廠商,例如,華為、浪潮、聯想、曙光;第四類,軟體公司,例如,用友、金蝶;第五類,網際網路公司,例如,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第六類,創業公司,例如,UCloud、青雲;第七類,行業型客戶,例如,興業數金、招銀雲創、深證通;第八類,軟體整合商;第九類,外企。
這之中大部分公司,並不具有云的研發和運營能力,但它們又要做雲。開始時它們用OpenStack,之後發現OpenStack不夠成熟,於是轉而跟UCloud合作。UCloud專有云的業務模式,是把整個雲平臺的能力都輸出給它們。對外可能叫某某雲,但其實整個後臺都是UCloud的。這方面UCloud現在已經做了幾個成功案例,效果非常好,這就是android戰略。
愛分析:UCloud的專有云,與行業雲類似嗎?
季昕華:專有云面向客戶提供服務,把UCloud的OS和運維能力輸出給客戶,為它做專有的服務。具體情況是,某公司使用UCloud的底層雲平臺搭建自己的公有云,雲的建設和維護都由UCloud負責,但由該公司以它的名義對外銷售給它的客戶。
行業雲可以包含在專有云內,但專有云不一定是行業雲。部分採購專有云服務的公司,其客戶來自多個行業,並非針對某一行業客戶。
愛分析:專有云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嗎?
季昕華:是的,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很多公司要面子,建自己的雲,容易跟領導或者相關部門交代。第二,有些公司的確具有更好的客戶關係,能夠以更高的價格去銷售雲。第三,行業龍頭型公司建設行業雲。
愛分析:專有云業務,用的完全是UCloud公有云的架構?對底層伺服器數量有要求嗎?
季昕華:是的。UCloud專有云可支援6至6000節點的彈性伸縮,但一般情況下,搭建一個專有云,起步要求是20臺。規模如果太小的話,意義就不大了。
愛分析:專有云的商業模式,與公有云一樣嗎?
季昕華:不一樣。UCloud提供軟體和服務,底層資源可以由UCloud做,也可以由企業自己做。但專有云全部由UCloud統一管理,如果企業要求自行管理,或者要求UCloud派駐員工,UCloud不會做。客戶的IDC中心,可以選擇跟UCloud公有云放在一起,也可以不在一起,UCloud可進行遠端管理。
私有云:機會廣闊,混合雲是未來IT常態
愛分析:UMCloud的客戶,主要是哪些行業的?
季昕華:第一,金融行業,深交所、上交所、一些商業銀行,都是UMCloud的客戶。第二,央企,這是比較大的一個市場,他們要做內部的雲服務。第三,航空公司、物流公司。第四,教育行業。
愛分析:UMCloud私有云訂單的客單價大概是多少?
季昕華:一個專案一般幾百萬,三五百萬的比較多。
愛分析:私有云很難產品化,UMCloud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季昕華:很難解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每個客戶都會有各種需求,導致定製和開發工作太多。
愛分析:UMCloud私有云和UCloud公有云,是什麼樣的關係?
季昕華:兩者在底層IaaS部分是不一樣的,私有云是基於OpenStack和容器做的,公有云是UCloud自研。
但上層產品,像安全屋、大資料、人工智慧,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上都可以用。在公有云上先進行研發和運營,之後剝離成產品來銷售。進行程式改造,通過API介面,就可以連線上私有云。
愛分析:未來會考慮將兩者底層打通嗎?
季昕華:不會,因為兩者的模式完全不一樣。實踐證明了,OpenStack做不了公有云,但UCloud也做不了私有云,私有云定製化要求太高。
愛分析:UMCloud盈利了嗎?一般來說,私有云業務比公有云更容易盈利?
季昕華:還沒有。目前私有云公司盈利的也很少,OpenStack的產品,很多公司收不到錢,不少專案是憑關係和低價做的。此外,專案週期比較長,回款沒有公有云快。
愛分析:私有云業務一直在虧損,UCloud為什麼依然很重視私有云業務?
季昕華:有三個原因。第一,私有云機會很多,只是當前還有很多玩家,競爭壓縮了盈利空間。第二,很多客戶既有私有云需求,也有公有云需求,互相之間是會轉變的,UCloud需要私有云業務來抓住客戶。第三,混合雲會是未來的必然狀態,因此,私有云業務不能放棄。
愛分析:在私有云市場,未來OpenStack仍會佔據很大份額嗎?
季昕華:從私有云的角度看,OpenStack是比較成熟的,問題在於不好運維。國外做OpenStack的公司,盈利模式比較好的也不多了。所以看怎麼用,OpenStack如果在企業內部使用,相對會好一些,如果要對外提供服務,難度就太大了。此外,容器起來後,很大程度上會替換掉OpenStack原來執行在VM上的模式,Kubernetes就挺好的,Mirantis也在支援Kubernetes。
愛分析:中國未來公有云與私有云的佔比大概會是多少?
季昕華:60%公有云,40%私有云。
技術服務於客戶需求,關注利潤增長
愛分析:安全屋產品具體如何收費?
季昕華:安全屋產品目前市場需求非常龐大。收費方式與場景有關,目前主要有三種需求場景。第一,集團公司或企業內部的資料交換需求。UCloud給客戶私有化部署一套,銷售軟體。第二,不同公司之間的資料交換。部署在UCloud的公有云上,目前UCloud按資源使用量收費,未來可以按客戶的資料交易金額,收取一定比例提成。第三,UCloud在籌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資料交換,部署到私有云裡,按license收費。
愛分析:AI目前在哪些行業落地比較快?
季昕華:第一,安防行業,這是最大的市場。第二,教育行業,例如,考試、題目自動分析。第三,醫療行業,例如,醫療影像分析,病歷智慧處理。第四,工業製造,做QC質量控制。
愛分析:在去年的訪談中,UCloud提到有對ARM晶片做一些研發,目前有什麼成果嗎?
季昕華:在私有云領域有一些,公有云領域還不行,因為ARM的計算能力比較弱。本來想讓它做儲存用,但大規模的儲存,也對計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ARM在私有云上,可以用作儲存,以硬體形式交付。UCloud有國內最大的Ceph團隊,基於Ceph開發了SDS產品UMStor。
愛分析:UCloud有做SD-WAN業務嗎?
季昕華:SDN有研發,SD-WAN還沒做,UCloud認為SD-WAN業務還需要一些政策上的突破。未來會考慮,UCloud海外收入增長很快,SD-WAN業務能提供更多幫助。
愛分析:有哪些新的趨勢,未來可能會影響到雲端計算行業?
季昕華:第一,物聯網和5G的發展,大概率會影響到雲端計算和邊緣計算。第二,中美貿易戰,潛在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愛分析:UCloud與英特爾和思科的戰略合作,主要在哪些方面?
季昕華:UCloud採購了很多英特爾的晶片和智慧網路卡,未來還會有AI晶片。此外,英特爾有很多新的技術,UCloud是國內最早採用英特爾SGX技術的公司。
與思科的合作,更多是在物聯網方面,物聯網未來的發展會非常快,今年上半年已經看到有非常大的增長。5G也要出來了,5G與物聯網結合,會給物聯網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
愛分析:UCloud去年的收入增速如何?
季昕華:現在收入增長不是UCloud的重點,更多關注的是利潤增長。UCloud去年的收入增長相對是比較慢的。UCloud減少了CDN業務,因為CDN虧損比較多,帶來大量虧損的業務增長,並不是良性增長,在中國,還是要以持續盈利為目標。
利潤不是做出來的,而是運營出來的。一方面,UCloud公有云的規模效應開始顯現,另一方面,UCloud推出了更多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得到了客戶的歡迎。UCloud不會追求技術的酷炫,而是根據客戶需求,運用合適的技術打造精品。
愛分析:UCloud的主要獲客渠道?
季昕華:主要是直銷,銷售團隊有150-160人,此外還有合作伙伴的渠道。
愛分析:UCloud現在的團隊規模?
季昕華:共800多人,其中研發和運維團隊500多人。
本文由機器之心經授權轉載自愛分析ifenx(ID:ifenxicom),未經授權禁止二次轉載。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zY9qYI6e-E-4zA7zK3it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