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每年寫一篇年終總結,但是由於 22 年和 23 年比較忙,導致這兩年的年終總結一直拖延沒有寫。現在已經到了2024年3月份,再補應該是補不完了。正好發現自己畢業快3年了,於是決定對過去3年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也算是平了過去 2 年沒寫年終總結的爛賬😜。回顧這三年,整體算是比較滿意,快樂歡笑常有,也經歷了一些挫折,也有一些積累和成長。
歷程
我在 21 年 6 月大學畢業後就正式入職位元組,做的工作是跟實習時候一樣的質量保障工作,也就是測開崗位。22 年年初由於業務的合作團隊整體發生了調整,也我產生了換換工作內容的念頭,於是加入了同部門的另一個團隊,從上海來到北京;一年之後的23年5月,經過了將近2年對測開的工作,我感覺自己可能更想做研發相關的工作,於是從測開轉崗到了後端開發,工作地也從北京遷移到了重慶。下面是我在這幾個階段的心路歷程回顧。
第一段(21年7月~22年初)
初生牛犢好 happy
如果不算實習時間的話,我是21年6月畢業後正式加入位元組,剛開始可謂是意氣風發,熱情高漲,感覺公司各方面對員工的關懷都很好(免費三餐、房補、下午茶、經常性的禮品抽獎等等),小組同事素質高,對我也非常好,工作也非常有熱情。後來因為文件總結能力和做事負責逐步被 mentor 認可,加上當時缺少正式員工,所以我正式入職不到2月就開始帶外包同學獨立負責一塊業務的質量保障工作,持續了大概 5 個月,這個過程確實讓自己有很多收穫和成長,首先是體驗了一把半管理者的快感,給其他人分配任務,自己想著怎麼提高小組的整體效率,所以當時寫了不少經驗文件,包括業務理解、合格的 QA 應該在專案開發的各個階段做什麼樣的事等;當時真的感覺體會到了owner 意識是什麼樣的。
內心小躁動
後面對接的研發團隊有較大調整,業務完全交接給一個新研發團隊,研發團隊變動的同時讓我內心開始有些躁動。在過去的5個月中,我慢慢地從初入職場的興奮、充滿新鮮勁、動力滿滿和幹勁十足,逐步過渡到穩定,最終到迴歸平靜。再次思考自己的職業前景和規劃,發現雖然這半年收穫了很多,但是其實技術上沒有太大提升,更多是手工業務測試、推動開發上線流程、推動 QA 內部流程規範,如果繼續這樣帶外包測需求,業務測試外包工作分配會分散我絕大部分精力,成長空間比較小,甚至有可能喪失個人競爭力。我覺得剛畢業重要的是個人硬實力的提升和沉澱,帶團隊這種還是等後面到一定階段後再考慮吧。想好自己的規劃是提升編碼能力後,所以我趁著研發團隊的調整,跟leader說了能不能換個團隊的想法,想找一個能獨立成長、磨鍊個人能力、能有所沉澱的的團隊。
我剛開始想去原來實習時所在的團隊,溝通到一半,恰好之前實習時溝通的比較多的一個團隊的大佬發現我想換換工作內容,所以邀請我去他的團隊,因為之前實習時跟大佬溝通交流的較多,知道他非常穩重可靠且能力強悍,於是就去了北京投靠大佬的團隊。隨後邁入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22年初~23年5月)
勇敢牛牛滿懷希望
新團隊的工作內容確實比之前的團隊更符合我的預期,大佬根據我的意願讓我能獨自沉澱,不需要帶外包,可以專心做自己的工作。同時,這個團隊也更多是自動化、開發測試平臺等程式碼相關的工作,業務手工測試少了很多。加入新團隊後,我用比較快的速度去完成了一些自動化專案的開發,也確實贏得了大佬的認可。
大佬給我提供了很多機會,分享了很多他過去的經歷,包括踩過的坑。還幫助我改正了很多應屆生的毛病,比如提問要分場合等。後來也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績效,還經常請我們吃飯。我能感受出來大佬是真心想培養我,而我也一度認為大佬或許就是我追隨的最後一個老闆,以後肯定是一直跟著大佬幹活。
蜜月期一過,未來又顯茫茫
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在幹了大概七八個月之後。我發現現在所做的工作,可能也不是我完全想要的那種,我覺得現在的工作內容有些被動,基本上的流程是開發同學開發一個需求,然後就測一個需求,修復一個bug,就驗證一個bug,我們給業務開發的自動化監控,效果也比較有限。
開發的測試平臺或者自動化專項,只是一些簡單的介面呼叫,測試平臺也就是把現成的 open api 的包裝一下,沒有多大的挑戰性,對效能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主打一個能用就行。
我也嘗試問過自己,是不是自己乾的時間還太短了,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測開的樂趣和挑戰性,所以又嘗試繼續感受了幾個月。觀察周圍工作經驗比我多 1~5 年的同事,我知道他們都非常優秀,但是感覺他們的工作內容其實跟我現在差不多,沒有太大區別,更多是多了一些做事上的穩重老練,以及溝通和流程推動上的自如,亦或是一個半管理者。我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我的工作年限到他們那個階段,頂多就是到他們現在的這個狀態,甚至可能還不如他們,因為他們真的很優秀。但是我感覺他們現在的工作內容不是我想要的。
還有一個不想待在測開崗的原因
我不太能掌控迴歸的範圍,總是有點擔心測試不完備導致線上問題,所以bug修復後經常會迴歸比較多的內容,這就導致工作量加大了,可能幹不完,但是如果不迴歸這麼多內容,自己又擔心出線上問題,所以總是非常糾結。
在測開崗學習技術還是轉到研發崗學習技術?
如果我想提升技術水平,與其在測開崗位學習,不如到後端崗位學習,這樣能學習到更多的技術知識,也會接觸到更豐富的技術應用場景,身邊也會有更多專業的技術同事,這樣肯定能帶來更快的成長。
還有一點是看到大部分測開職位的薪資,很少有比較高的,我擔心我可能會在幾年後遇到工資瓶頸,漲不上去了。
在當前崗位有點喪失了工作熱情的感覺,所以我想趁著年輕,再按照自己的想法闖一闖,轉換一下工作崗位,就算不合適還有機會能再改回來,於是決心轉崗到一個研發團隊學習技術,看看能不能重新激發我的工作熱情。
歷經數月面試折磨,再換方向
經過幾個月艱辛且痛苦的面試,終於獲得了一個內部二線城市的轉崗機會和一個外部創業公司的offer。由於擔心創業公司倒閉,我選擇了內部二線城市的轉崗。
吃幹抹淨一去了之,心中無愧?
我自己也覺得才來一年就轉崗,感覺非常對不起對當前團隊大佬。大佬給我傾斜了非常多資源,對我寄予厚望,但是我拿了資源漲了等級就開溜,心裡非常過意不去。等我拿到offer後,首次跟大佬說自己想走的意圖時,大佬是非常震驚的,emo 了好幾天。為了讓自己心裡更過意的去一些,我精心定製了一份紀念品(不貴但是真誠)給大佬。
大佬後來跟我深入溝通了我們倆各自的想法,他非常尊重我的選擇,甚至還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幫我內推到外部大公司面試(一般外部公司看到這種想換崗的簡歷是無法透過簡歷篩選的,尤其是大公司)。一面掛了,大佬又極力為我的能力擔保,給我爭取到了二面的機會,最終我成功透過了面試,只是對方還是顧慮測開背景(可能有別的顧慮,姑且相信是這個原因),所以還是沒有發 offer。
第三階段(23年5月~至今)
勇敢牛牛再作戰
23年5月份,來到某二線城市的後端團隊。剛轉到後端新團隊還是有一些忐忑和拘謹的,最大的顧慮是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工作。然後發現一個問題是這邊的節奏太快,大部分都是倒排需求,工作壓力較大。目前是如果覺得壓力較大,我會在下一輪排期時請一天假,減少一天的工作量。我用這天時間來做一個工作量的緩衝,另外週末也需要抽空完成一些工作內容。現在已經差不多已經適應了這邊的節奏和合作習慣。當然這離不開團隊所有同事的真誠無私的幫助。
新團隊的工作內容目前看來還是比較符合我的預期的。雖然開發流程上存在一些槽點,壓力也很大,但是隻從工作內容上來看,還是比較符合預期的,可以提升技術,也不用糾結功能迴歸的範圍。
工作節奏
團隊的產品每兩週進行一次版本迭代,我們第一週開發跟版需求,第二週開發非跟版需求。當前版本的第二週週四參加下個版本的需求細評會,評審下個雙週的需求,週五之前對一兩個需求的改動點和工作量進行初步估算,並估一個排期,下週開始按估的這個時間來進行下個版本跟版需求的開發,跟版週週五聯調跟版需求,週五晚上需要提測,下週一QA開始測試。
跟版周我們每人會安排4天的開發時間(週一到週四,週五自測聯調),沒有預留上線、跟進線上問題和使用者反饋、跟前端/客戶端討論互動確定介面定義的時間,刨去這些工作,實際開發時間可能只有2天甚至更短,一般都不到2天。如果需要進行多個需求的聯調,那麼聯調時可能比較難受,因為每個需求的聯調方都在催你,而且因為沒有自測時間,經常會因為一些重大bug阻塞聯調。
非跟版周通常每人安排1天的開發時間,這週一般是QA在測試跟版需求,我們週一解決跟版周提測需求的 bug,週二進行開發,週三自測聯調,週四參加下個版本的需求細評會,週四晚上和週五上午調研需求和給需求評審工作量,跟版周的週一上線上個版本的跟版需求。
導致的一些問題
團隊成員通常都是忙得團團轉,沒時間去關注他人的工作進度或考慮怎麼樣能做到更好。能按時完成任務就不錯了。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團隊成員往往只能關注與自己直接相關的工作,忽略其他事務,儘可能減少對他人工作的介入。
晚上下班後需要在家義務加班1小時左右,週末一般也得抽出一天來加班,否則工作量無法完成,這就使得工作外的業餘時間變少,更少時間做自己的事。
基本上沒有技術評審,就算有技術評審,大家也都因為工作太多,很少人有多餘精力來參加評審和討論,這使得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工作質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這種工作模式有一些優勢:
團隊成員致力於完成各自的任務,這減少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問題,從而減少矛盾和衝突,讓團隊氛圍更加和諧融洽。
感想收穫
工作相關
1、在一個崗位沉澱2年,會有較多的收穫。觀察我的同事,感覺他們都比我穩重成熟,感覺他們對自己的業務系統非常熟悉,跟合作團隊合作得非常密切,做的專案也比較多,持續拿到了很多成果。而我縱觀我入職之後的2年,基本上都是主動或者被動半年換一次部門,總是在剛對業務比較瞭解之後就換了方向,缺少在這個方向的持續沉澱,在這個方向上做的專案也不多,也基本上很少持久維護一個專案,這樣就很難發現問題,拿到收益。在一個方向幹半年、幹一年和幹2年其實感覺和收穫都會不一樣,有些事持續的時間不長,就不會有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機會,時間久了,你對這個系統瞭解的越深入,你參與解決的問題也會越核心,而不是簡單的顯而易見的小問題。所以我下階段目標裡有個目標就是:在當前後端崗位至少沉澱2年。
2、在慢慢的熟悉開發節奏的過程中,學會了一些提高效率的技巧。處於哪個階段就該關注這個階段的事,不過多考慮後面階段的事情,早期我總是偏向於在最開始就把實現方案的每個細節都確定清楚,再定義介面和開始編碼,但是慢慢發現經常在確定一些小細節上花費較多時間,導致早期花費了較多時間,擠佔了後面的時間。其實定義介面時可以不用太關注實現方案,只要介面定義沒問題就行,不然會在介面定時時花費太多時間,可以到具體實現時再考慮實現方案,那時對整個專案的節奏和細節都更加了解,能更加快速的做出方案選擇。
3、提問要分場合問,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提問能加深你的思考,促進問題的剖析透徹性,但是如果你的提問關係到對方對你們整個團隊的印象,那麼提問需要慎重。開會的時候或者平時交談的時候,當發現自己和對方可能屬於不用陣營,可能有陣營意識的時候,注意謹言慎行,因為你的言行舉止可能會被當做你們團隊的想法,影響你們在對方心中的專業性,比如在多個業務方的會議上,就得注意不提自己方的低階問題,不向對方提低階問題,前者會被同個小組覺得心不在同個戰線,心不齊,故意拆臺,情商低;後者會讓對方小組覺得我們不夠專業,己方小組負責人也會略微覺得有點丟臉,這種問題最後私下問或者不涉及陣營的場合問。
4、學習專案是自己找的,成長機會是自己創造的。他人給的機會只是次要的,自己產生的機會是主要的。自己主動學習,往往沒有壓力,可以自己控制學習的深度和投入時間長度。如果等待被分配到滿意的專案,這樣的機會少,而且完成時間有限制,壓力大,很難有深度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機會都是自己創造給自己的,自己主動學習,而不是等待機會的產生,這樣每天都有學習的方向,經常會有可以輸出的內容。
5、對於有些很明顯自己不想幹的事情,既然苦著臉是幹,哼著小曲也是幹,為什麼不高高興興的幹,苦著臉只會增加自己的悲傷和煩惱,並不會讓你更快完成這件事,更不會給分配給任務你的人帶去任何悲傷,所以下回遇到不想做但又非做不可的活,嘗試笑著去做,這樣或許就不那麼痛苦了。
6、身處不同的處境和崗位,需要處理的問題就會有所不同,為了處理這些問題,就會表現出不同的能力,比如執行者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管理者則需要統籌全域性,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些文章說某某管理者相較於一個普通基層工作者有多高的管理能力時,這其實沒有可比性,因為除了少部分管理天才,基本上的管理者只是在處理他這個崗位應該處理的事情,換一個基層工作者去同樣的崗位,也能在不久後達到同樣遊刃有餘的狀態。
7、當對自己的前景剛到比較迷茫時,不妨看看跟自己在同樣道路,但是工作經驗更長一些的同事的狀態,他們現在的狀態和工作內容,大機率就是你未來的狀態和工作內容,這樣的狀態和工作內容是你想要的嗎,透過這種方式,或許可以讓你知道你這個崗位繼續待下去是否達到自己的預期。
8、後端開發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深和複雜,拆解到某個具體模組其實大部分都比較簡單,絕大部分場景都不需要特別複雜的架構設計,大部分程式設計師的短時間不可替代性來自於他對自己所負責模組的熟悉程度超過其他人。
求職相關
1、如果想了解某公司的情況,可以嘗試從脈脈上查詢其前員工(注意需要是前員工),諮詢他們這個公司你想了解的問題,包括規章制度、文化、加班情況、甚至財務情況(是否有不久後倒閉的可能),諮詢完發個大紅包感謝一下,相比較進入一個坑公司後整天悶悶不樂,這點錢提前避開是完全值得的。
2、不管是轉崗,還是求職,亦或是離職,面對 HR 或者 面試官都要表現得不卑不亢,提前做好準備,準備好需要問哪些問題,這樣不會漏問,雙方是一個橫向對等關係,沒有哪一方地位更低,面試是雙向溝通的過程,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回答即可。楊濤老師有個技巧,我覺得非常有用,那就是在面試時保持說話大聲。
3、透過面試查缺補漏。面試準備過程中,學習到的東西是非常多的,畢業2年多學到的技術知識(只是技術知識)都不如準備面試這幾個月來的多,除了說明壓力確實能轉成動力外,還說明一點,如果我們感覺學習遇到瓶頸,不知道該繼續學習什麼東西時,不防開始修改下簡歷,甚至進行幾場面試,這樣就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學習什麼東西了。
生活相關
1、多聯絡聯絡朋友,逢年過節送個小禮物或者問候一下,或者找個理由送個小禮物,刷刷存在感,再不濟朋友圈點點贊也行。否則時間長了,關係慢慢就淡了,下次再想發起話題就難了。試想幾年後,如果發現自己除了現在的同事,基本上沒有可以聯絡的同學和朋友了,該有多淒涼,倘若碰到傷心事,就真該“無處話淒涼”了。
2、別讓人生只有工作和學習,人生中大部分還是生活,學習和工作是為了更好、更悠哉悠哉的生活,適時就得做一些生活上的活動,比如假日的出遊、與家人/物件的陪伴、體驗各種新奇的娛樂活動、做各種自己以前想做的事,更不能把生活看成工作和學習的負擔,為了工作和學習摒棄生活,這樣只會讓自己過得非常壓抑,如果只有這兩樣,人生該有多無趣啊,人生的意義在哪呢?只有生活好了,工作和學習才會有熱情,才會有更多靈感和動力去持續學習,人生是場馬拉松,善於生活,才能跑完這場馬拉松。
3、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增加,慢慢更關注個人生活、家人的健康,親情的重要性。
4、不要提前焦慮,不放大焦慮、不放大困難,放平心態,減少內耗,失敗了後果也大不到哪去。
5、使用“課題分離”這一方法,分清楚某件事是自己的事還是他人的事,不為他人的事擔憂;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為偶爾說錯的話做錯的事過渡擔憂,儘可能不讓自己被別人討厭是自己的事,但是別人是否討厭自己是別人的事,被別人討厭又何妨呢?儘可能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
6、經驗豐富的前輩也未必什麼都懂,他們也需要搜尋和請教他人,所以不要害怕自己的問題太低階被別人嘲笑,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對自己要自信,不需要自卑。
7、每個階段都能遇到自己的貴人,真的非常幸運。真的是感謝上蒼的眷顧,讓我能安穩度過每個階段。
問題
做測開和開發的區別和分別感受
測開的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
- 測開的工作目標是提升或者穩定產品質量(線上穩定性),工作內容主要是需求測試、制定及維護開發上線流程規範、透過開發自動專案在提測前、上線前提前攔截問題,提前召回線上問題。
- 如果把專案的整個週期淺顯分成三個階段:產品提出需求、開發、測試上線,那麼由於測開站在第三階段,相對靠後,因此不少 QA 可能會感覺自己非常被動,認為自己只能被動選擇,不能參與決策,從而感覺自己地位低於產品和研發。(其實現在倡導測試左移,就是把QA的介入階段提前,提高QA在整個專案提出/開發/上線過程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
- 需要支援需求測試的測開同學,開發的內容大部分都是自動化case,專案一般不復雜,邏輯也比較清晰,影響面小
- 一個測開同學往往對接多個業務,精力較為分散,雖然對整個大業務有個更加全貌的認識,但是對業務細節可能並不瞭解。一種說法是測開崗位更注重廣度。
開發的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
- 開發的工作目標是實現產品提出的需求,提升產品的直接或間接收益。工作內容主要是制定方案和編碼實現產品提出的需求以及維護線上產品,修復線上問題,其中涉及實現成本和收益的權衡,選擇 ROI 更高的方案。
- 如果用三階段來劃分專案過程,開發同學處於專案的中期階段,相對較為靠前,向前能跟產品討價還價,向後能跟測試友好辯論,專案參與度相對較高,因此在外界看來話語權較高。
- 一個研發同學一般會有一個重點開發和維護的業務模組,偶爾維護下其他模組,除非主動去了解其他模組,否則不知道其他模組迭代成什麼樣了。一種說法是開發崗位更注重深度。
感受
初級開發跟測開的技能差異可能較低,但是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兩個職能崗位逐漸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慢慢就可能產生更大的差異。開發崗慢慢在實現需求的基礎上會追求程式碼的美觀性、優雅性、可讀性和可維護性,以及架構設計的合理性;測開繼續圍繞質量保障,逐漸更關注從流程規範和日常巡檢中發現bug,比如引入故障注入和混沌工程等手段,而不是關注某些具體需求的上線質量。
從程式碼掌握熟練度上來說,研發確實是比測開更熟練一些的,我剛從測開轉到開發後的前1個月,看專案程式碼比較慢,閱讀程式碼的效率比較低。但是,隨著自己寫的程式碼越來越多,看的程式碼也越來越多,我閱讀程式碼的效率高了不少,能夠較快分辨出哪些東西不需要過多關注,理清一個小模組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不管開發還是測試,都是非常看重對工作內容的思考,而非僅僅關注工作內容本身(開發/測試了多少個需求),當然妥善完成工作內容是基礎,這可能需要我們掌握和學習相關的技術和工具。剩下如果要繼續提升,可能就是對工作內容的思考,比如想想怎麼提升效率,怎麼能做的更好,之前是否選錯了方案等。不管是哪個崗位,我們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在完成工作內容上,所以我們選擇哪個崗位可能取決於我們對哪個工作內容更有興趣和動力。我接觸過的同事中,無論是開發崗位還是測試崗位,都有很多優秀的同事案例。
關於選擇的正確性討論,選擇後會後悔嗎
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行走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實際的狀況跟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有差距,此時我們可能會懷疑自己當時的選擇是否正確,從而產生一種後悔的情緒。
但是其實不管自己當前的狀態如何,這個選擇至少在當時的情況來看最佳的選擇。而我們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儘可能選擇區域性最優解,人生漫長且充滿變數,基本沒有可能做出全域性最優解,因此做決定時不用太在意這個選擇對此後人生的影響,一個決定無法決定你的一生。
測開崗位是否感覺自己的工作內容沒有價值,不受重視
實際上測開崗位和開發崗位都差不多,研發大部分開發的功能其實都沒什麼使用者使用,測開開發的自動化專案可能使用人數也不多,其實都是主打一個能用就行。
轉崗後真的獲得我想要的了嗎
目前看來是獲得了大部分想要的。首先是沒有遺憾,不然可能總是會有一個疙瘩的感覺。
沒有了原來該回歸多大功能範圍的糾結,即使偶爾會有技術方案的糾結,但是這個可以跟產品和同事溝通討論得出結論。
有更多機會關注某個模組的具體實現,從而為實現需求和理解程式碼學習和接觸更多的技術知識,也有更多機會獨立思考實現方案。
雖然目前高強度的動作節奏,可能會產生自己是一臺程式碼機器的感覺,是一個碼農而不是開發工程師,但是會努力讓自己多一些工程師的思考。
不害怕轉崗後因為失去大佬的支援而混的更差嗎
這個問題我之前確實考慮了好幾次,都說選擇大於努力,萬一自己選擇錯了,放棄了現有大佬資源和靠山,後面混的更差了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是無解的,誰都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的,我還是更想按照自己當前的想法衝一衝,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AI 越來越智慧,測開和開發哪個崗位先被取代
雖然現在 AI 確實很智慧,也非常火熱,但是以我對該行業皮毛的認識,無法做出 AI 先取代哪個崗位的判斷,目前看測開同學和研發同學都在藉助 AI 的能力來提高自己和團隊的工作效率,並嘗試使用 AI 在業務上取得收益。
2024展望
原本打算使用 OKR 那套洋洋灑灑整一套的,但是感覺寫了自己也完成不了,索性就簡單一點,把想做的列一下:
1、繼續在當前後端崗位學習和沉澱個一兩年。
2、把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和《數學之美》看完,閱讀完《自私的基因》《心流》《掌控習慣》並記錄筆記。
3、現在週末一般很晚睡,導致週末基本都是下午起床,不太規律,以後儘量週五週六晚上儘量在2點之前睡覺
4、嘗試線下交友,鍛鍊跟異性溝通能力,為找物件做準備。
5、重新拾起夜跑的習慣(爭取每週跑2次),由於找工作壓力大,新部門節奏快,時間緊張,新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夜跑,同時吃辣條等垃圾食品來緩解壓力,所以體重有所增加。
6、抽空梳理業務:來到開發團隊後,發現自己之前引以為傲的業務梳理文件積累能力好像基本沒有用武之地,一方面是個人工作壓力太大,基本沒時間梳理業務,另一個方面是大家工作太忙,你梳理了業務大家也沒時間看。但是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得儘可能做一些梳理梳理業務邏輯的工作,因為梳理業務並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而是為了讓自己對業務有更深的認識。
7、專案做完後做一些小結:這個月的年度績效溝通時,leader 跟我說可以嘗試在專案做完之後做覆盤總結,看下是否有更優解法或者值得改進的方面,儘量在 2024 年嘗試對開發完的專案做一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