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超預期,百度AI收穫季還有多遠

liukuang發表於2024-03-01

在風風火火搞了一年大模型之後,外界對於AI大模型對百度到底有多大的拉動作用,始終抱有期待,外部投資人也在期待百度AI的現實回報。


2月28日,百度釋出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財報顯示,2023年百度總營收達1345.98億元,歸屬百度的淨利潤為(non-GAAP)287億元,同比增長39%;四季度營收為349.51億元,歸屬百度的淨利潤(non-GAAP)為77.55億元,同比增長44%。2023年,百度全年營收和利潤均超市場預期。不過,面對超預期的財報,外界似乎並不滿意,財報發出後百度的股價應聲下跌。


利潤超預期背後


單從百度Q4的情況來看,百度Q4的收入為349億,同比增長5.7%,環比增長1.4%,低於市場預期的350億元。放到業務上來說,其實百度的攤子鋪的很大,但實際賺錢的很少,比如其業務有短影片電商、搜尋、品牌推廣、雲服務等,但實際能夠產生利潤或許只有搜尋廣告業務和雲服務業務。


其中,廣告業務佔據絕對大頭,而AI的商業模式依然不明朗。線上營銷、雲以及愛奇藝等幾個業務模組的營收增長,也基本比較平平淡淡。根據釋出的愛奇藝第四季度財報來看,2023Q4愛奇藝營收77億元,同比增長僅1%,這個資料幾乎已經停滯很多年了。不過,好的一點是愛奇藝不再是“拖油瓶”,而是成為盈利單位,並已經實現了連續5個季度盈利,開始對百度整體發揮積極作用。


橫向對比來看,業內不論是位元組、騰訊,還是B站、小紅書,都有了更加多元的收入模式,足可以更加穩健的面對市場波動。在主要營收增長不夠顯著的情況下,百度利潤的超預期增長,主要來源於“省”。具體來看,在第四季度增長僅個位數的情況下,百度的全年淨利潤卻逆勢增長了39%。其實,從百度的經營業務來看,圍繞盈利進行的“降本增效”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是百度的一些老業務比如愛奇藝等,營收增長失速的情況已經很久了,在盤子難以進一步放大的情況下,增加利潤是明智且有利的,也是網際網路企業通用的做法。另一方面,百度AI燒錢的地方很多,其內部對現金流的需求變多,增加“屯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其審時度勢的調整業務線包括裁員等,對當下的百度而言是極其有必要的。


移動生態和廣告瓶頸顯著


從百度移動應用的角度來看,百度APP月活6.67億,相比2023年Q2的6.77億,下降了1000萬,很明顯其月活使用者已經漲不動了。


作為百度移動端基礎設施的百度智慧小程式,也呈現出了下降趨勢。根據Questmobile資料(截至2023年5月MAU)顯示,包括微信小程式、支付寶小程式、抖音小程式等主流應用,均保持了不同程度地增長,而百度智慧小程式則是四個主流小程式平臺中,唯.一一個月活流量同比下降的。另外,一些過去發力於垂直方向的應用,由於自身領域逐漸泛化,百度與之的合作,也逐漸有向競爭方向演變的趨勢。


在平臺使用者增量不大的情況下,百度的廣告增長也陷入了瓶頸期,這裡可以從橫縱兩個方向對比可以看出來。縱向來看,2023年百度四季度廣告營收192億,同比增長8%,剛剛回到2021年的水平,總體增長不多。橫向對比來看,同比8%的增幅放在行業內,不僅遠低於頭部大廠的水平,甚至比行業平均9.8%的增幅還低,而導致其廣告增長不佳的原因也不復雜。


一是從宏觀環境上看,去年外部環境不佳導致廣告業務普遍受到影響;二是從大的流量環境來看,去年包括頭部短影片平臺的流量,也日益進入了一個存量競爭的階段,繼續拓客增長變得越來越難,線上流量成本變高,短影片虹吸效應得到了強化。在這種情況下,以抖音、快手等為主的頭部平臺,繼續成為線上廣告主們的優先選項,因為短影片的留存時長更長,因而其更能為廣告主帶來更高的效益。


另外,在尋找增量方面,百度的一些策略還沒有完全顯示出效果。比如,百度基於大模型的廣告,的確會給其創造新的空間,但目前這部分收入佔比較小;而百度基於輸入法進行的嘗試,由於遭到了使用者的強烈吐槽,迫使其不得不改變方法。目前可以看到,百度的策略就是減少對廣告主的過多管控,進而提升其增量收益。


比如,百度託管頁的廣告佔比,就從上季度的53%下降到了51%,這可以明顯看到其策略的調整。從效果上來看,這種做法見效顯著,但同時也要冒一定風險。不過,對於當下的百度來說,這種辦法無可厚非,畢竟創造收入和利潤才是當務之急。


AI大模型尚在起步期


迴歸外界最關注的大模型上來看,其實去年百度剛剛開始啟動文心一言的時候,很多人曾經對它抱有很大的期待。然而時間過去了一年,如今行業內外對於百度在內的大模型廠商,更多時候只能發出一聲感嘆。


一方面,是AI大模型極低的使用者留存率,遠遠沒有達到撬動AI走向普羅大眾的期望,這也說明其發展尚不成熟。以百度為例,在經過過去一年的磨合之後,百度文心一言的日活使用者資料只剩下了155萬,而百度披露的官方使用者規模已經達到了1億人,這個留存率屬實有點低,說明很多人在短暫的新鮮感之後,很快便棄用了大模型。


當然,這個問題並非是百度一家大模型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普遍問題。具體到國內的應用方面來看,國內一些大模型的水平本質上還是太差,根本不足以滿足與人類連續互動的能力,往往問了三四句話就暴露出了它機器人的本質。相比之下,海外類似於GPT4.0這種模型,雖然尚且達不到大規模C端鋪開的智慧水平,但至少在個別領域比如教育領域,開始發揮一定的作用了。


從時間線上來看,國內企業去年初開始跟隨海外進行大模型的研發,到今年也有一年的時間了,長期看不排除一些企業取得突破,但目前可以看到的情況就是,國外文生影片Sora的誕生,實際上已經意味著國內廠商與國外廠商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大了。於百度而言,這意味著其在技術面對大模型的投入,還要繼續加大。


另一方面,AI大模型商業化也有待進一步加速。從目前百度公佈的情況來看,包括百度文庫、貼吧、搜尋等百度系的應用,都已經實現了大模型化了。外部合作方面,百度飛漿已經凝聚了1070萬開發者,服務23.5萬家企事業單位,國內合作企業陣營在逐漸壯大。


不過,如前文所言,百度大模型的營收目前佔比預計不大,而這個領域的技術更新卻更快,因此這意味著百度必須去平衡AI大模型的技術進步與商業化推進節奏,顯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百度AI進入收穫期還需要多久?


追溯百度投入AI的程式不難發現,其投入的時間已經不短了,百度AI何時進入收穫期,是很多投資人非常關心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兩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這取決於百度AI大模型的技術進化迭代速度。從行業公開的資料來看,雖然GPT 4.0的本事,目前只在一些領域內應用,但是使用者對其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比如短影片作者使用GPT製作文案指令碼和生成文案,已經成了一種趨勢,很多教育工作者使用它來完成教學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也正在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根據百度公佈的資料來看,目前百度的大模型為其帶來了6.6億的增量收入,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其技術能力必須能夠滿足大多數,至少來說某一個領域應用者的90%以上需求,這或許意味著其技術深度還需要更深,應用技能要更全面,使用場景要更具體,表述問題要更精確。如果進化足夠快的話,一兩年之內或許可以看到,百度在大模型領域的商業化成績。倘若進化慢的話,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了。


另一方面,百度的智慧駕駛商業化雖然已經有了進展,但整體商業化可能會長於百度AI大模型。根據財報,四季度內蘿蔔快跑服務單數同比增長49%至83.9萬單,在武漢地區全無人駕駛訂單比例達到45%。雖然百度的無人駕駛商業化,已經有了可喜的進展,但距離真正的大規模推廣和應用,時間或許還早著,根據業內的估計其最早落地時間,或許不早於2030年。


總體來看,百度AI要想快速進入商業化,把未來的重點放在AI大模型方面或許更為實際。考慮到各領域對AI的極大需求,未來百度在大模型方面的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s://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300780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