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東西﹐絕不強求――從爺爺那學到的經驗

dryrun發表於2013-06-17

解決問題﹐不能強求――從爺爺那學到的經驗

――在矽和程式碼時代紀念一位工匠

我的祖父是一位實幹家。還不到二十歲時,他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操控過一艘航空母艦﹐隨後他又在朝鮮戰爭期間擔任飛機工程師。經歷了幾十年的時光和辛勞後﹐他向我們展示了他最喜歡的戰時照片——一架飛機在航空母艦降落時墜毀﹐差點就掉下甲板。他幫忙給飛機滅火了。

離開朝鮮之後,他成為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首席裝置工程師,在冷戰頂峰期間維護機密的核研究設施。後來他辭去政府工作﹐去了IBM上班,監督他們在南聖荷西的大廠房建設。 前陣子整個廠房大院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勞氏(美國零售公司)和一個停車場。

世事如此。

爺爺一生都在製造和維修,所以他知道很多關於熵的東西――保證一切最終會失效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晚上太陽下山後﹐熵就破壞他在白天所建造的。不多﹐每次一點點。

可是爺爺比熵更有效率――他從未停止過修理,改善,和建造。他一生所建造的東西比我知道的其他任何人所做的都要多。

離開IBM後,他湊足了錢,在俄勒岡州的鮑爾巴特買了一個養牛場。那是一段艱辛的生活,每天極度辛勞並不懈的工作。每個季節都是一場身體上,心理上和經濟上的掙扎。在俄勒岡東部高海拔的沙漠中種植乾草和養牛極不容易。

七十年代中期畜牧市場崩潰以後,爺爺跪在田地間,向神呼求一種方式,以挽救牧場並養家餬口。他們通過純粹的意志力量度過了難關――這個意志讓他經歷了大蕭條和兩次戰爭。他相信汗水﹐勇氣和魄力﹐拒絕向熵屈服。

在牧場上,新的蠶食老的。爺爺的農場旁邊就是普萊恩維爾(Prineville),連線著 Facebook 的新資料中心的電源線穿過了他的土地。我母親回想在巨型輸電塔底下玩過捉迷藏。總有一天這些巨型輸電塔會啟動未來――沒有別的﹐只是矽和程式碼的世界。

對他來說﹐網際網路的到來有點太晚了。那時候﹐他以自己的方式﹐不為冠冕堂皇的技術想法所動。他對我哥哥的建築工程課程的興趣總是超過我的電腦科學教育。我明白﹐爺爺鍾愛有形的東西﹐比如木紋的手感﹐一個扳手的分量﹐夏日陽光烘烤乾草的香味。

我一直對祖父所能做的心存敬畏。在我成長過程中,當需要修理一個水龍頭時﹐或我們需要安裝燈具時,都是由我的祖父來做。他每次過來都會帶來他的工具箱。我記得我迷上了他的工作間,奇怪的大帶鋸和放置木工工具的抽屜。

祖父粗獷的像他工作中用到的工具和木材。他會表現的嚴厲和粗暴。當我還是孩子時,他的言行舉止讓我不止一次流淚。當我意外地干擾到他的工作,他會咕噥著說:“滾開”。他沒有被我的出現冒犯, 他只是需要避開我去把事情完成。完成工作是第一位的。所有的智力付出都是尋找最有效的方式來完成任務。我花了多年時間才明白﹐一直以來的輕微情緒傷害是可以接受的。

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悄悄表達親近。他從來不說表揚的話,但你可以從他的眼中看到。我記得當我成為鷹級童子軍時﹐看到他臉上的表情就像之前他那麼多年的一樣。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祖父以我為傲。

我們有所不同――我是身材瘦長的男孩,鼻子總是深深埋在網際網路裡﹔他沉默堅定,雙手總是在他熱愛的領域幹活。但我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想起祖父的風格。

我最近發現一些我和哥哥在十幾歲時寫的信,感謝祖父給了我們一些錢上大學。他在信中感謝祖父帶我們到Goodwill(美國二手連鎖店)購買損壞的電子產品。這些活動的唯一目的是?拆卸和探索。拆卸深入我的血液。

當我去上大學時,爺爺給了我一個擁抱和一個工具箱。我是宿舍裡唯一有工具的人,經常為人們修理東西。(我們還用工具做了些惡作劇,交換浴室標識,把宿舍長鎖在他的房間外面)。那些是真正的屬於我的第一套工具﹐也不是最後一套。

“決不強求。”這是爺爺對工匠的意見,也是很好的生活建議。努力工作,讓該發生的發生。如果你所做的行不通,嘗試另一種方法。

我的祖父三年前去世了。但熵再次失敗了,因為他繼續活在我的工具,我的雙手,我的心裡。他給我灌輸了工匠的精神和血液。

葬禮那天,我參觀了他的工作間後再去道別。我們經常和他開玩笑,哪些工具將得到各個孫子的繼承。我後來發現,他居然在一些要為我保留的工具上標註了我的名字。

在他最後一次來訪時,我展示了我的工作間。他沒有說太多話,但他看上去很滿意。他談到了氣動工具的實用性,並取笑了我的小尺寸壓縮機。

祖父是一名建造者,他也是一個修理者。他相信他雙手的勞動――你用雙手所創造的是有意義的。當前流行貶謫像祖父那樣的男人。我們被動地接受正在消失的某一類人――發展的受害者和不斷變化的價值――推進我們的(主要是數字)生活。我不認為我們應該讓這種情況發生。我們的世界是急需有行動力的男男女女。人們總能找到一個辦法把事情做好,相信損壞的東西總是可以修好的。

儘管我的祖父從沒認同數字化的延伸,但我樂於認為﹐同對抗驅使他的熵所需要的決心一樣,它也驅動 iFixit(作者創立的社群網站)。我在大學寫了我的第一個維修手冊,正是基於上學時他送給我的工具箱。

即使現在世界上主要是矽和程式碼﹐我曾希望他會活著看到 iFixit 讓維修再次有意義了。我發給他的最後東西是一篇文章,在他去世前一週發表了,是關於我們的技工和工匠線上社群計劃。他葬禮是在2010年4月22日,我們的社群也同一天上線了。

爺爺明白我們正在努力做的。雖然他不會這麼說了,我知道他會一直引以為傲。對於我來說,這是在世界上最偉大,最深刻的感受。他留給我遺產去堅持――我會永遠渴望成為建造者,以任何方式去修復這個世界,並爭取通過一切可能的手段去對抗熵。

我會是一個實幹家。

(全文完)

 

英文原文:Kyle Wiens,編譯:感謝@dryrun 的熱心翻譯

譯文連結:http://blog.jobbole.com/41487/

【非特殊說明,轉載必須在正文中標註並保留原文連結、譯文連結和譯者等資訊,謝謝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