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高歌猛進”的勢頭已按下“暫停鍵”,韓國三星手機則重新在印度拿走更多市場份額。自印度2014年提出“Make in India”以來,中國手機企業是最積極的響應者之一。小米印度2014年10月註冊成立,到2023年,中資手機品牌進入印度市場已步入第十個年頭。當下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有些進退兩難,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小米、OPPO、vivo等印度中資手機品牌及供應鏈企業。
“它們的策略是維持現狀、確保健康經營,對再投入持審慎態度。”8月10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電子資訊分會秘書長高士旺向第一財經記者說。
份額此消彼長
在印度市場,中國手機品牌的份額正在消退。
Canalys的資料顯示,經歷20個季度的輝煌後,小米2022年第四季度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痛失領先地位,以550萬部的出貨量跌到第三,次於三星、vivo。2023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印度智慧手機的出貨量540萬部、同比減少22%,市場份額15%、同比減少4個百分點。
在印度手機市場前五名中,除了三星,vivo、OPPO、小米、Realme四個中資品牌合共的份額分別為61%、55%,呈下降趨勢,而2021年三季度、2022年三季度這四個中資品牌合共的份額分別為70%、67%。
中印越電子(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小米、OPPO、vivo 2018年和2019年高峰期在印度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均曾達400萬臺/月,現在已分別降至約150萬臺/月。這背後有全球手機市場萎縮、政策影響使中資收縮產能等原因。
Canalys印度分析師Sanyam Chaurasia在給第一財經的回覆中說,小米在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的下滑,一是因為宏觀形勢影響了其主要的投資組合;二是線上渠道沒有顯示出一致的需求;三是在成為一個激進的5G品牌方面,它遲到了。
一位在印度的中方相關人士認為,過去幾年,中資手機品牌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曾佔據三分之二的份額。目前蘋果、三星及本土Jio等品牌獲得支援與補貼,使中資手機品牌的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將可能逐步下降。
“中資手機企業在印度的策略一定會調整。”一位長期關注南亞消費電子市場的觀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一是小米、OPPO從去年到今年,在印度流動資金減少影響整體擴張策略;二是印度手機出貨量從2014年到2022年累計突破20億部、年複合增長率約23%,但今年表現低於預期,在智慧手機滲透率達到約80%後向高階化發展,中資手機企業的產品也需做調整;三是線上渠道佔比下滑,它們將側重擴充線下;此外,印度還要求中資企業的高管是印度人。“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中資企業調整是必然的。”
印度一直要求中資企業在當地建立供應鏈,尤其是具有技術含量的部件,要求在當地生產。但上述人士認為,中資企業將會越來越謹慎,即使蘋果公司出面為10多家中資“果鏈”企業取得了印方投資批准,但仍可以預測,它們投資印度也會非常謹慎,外來企業在印度本地供應鏈的發展速度會低於預期。
高峰期僱工20萬
2014年是中資手機品牌全面進擊印度市場的關鍵年。OPPO、vivo選擇用其擅長的方式砸開地包商大門,與三星正面交鋒;小米、一加搶奪電商紅利,樹立線上品牌行業標杆。
中國的人口紅利在消退,而印度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有大量年輕人口,且智慧手機普及率低於中國。這吸引了中資手機供應鏈龍頭企業在印度設廠,年產量曾超2億臺。
2019年9月,小米宣佈自5年前開始在印度運營以來,已在這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銷售超1億部智慧手機。那時,小米手機已在印度連續8個季度銷量奪冠。小米手機在印度年出貨量曾達4000萬臺,一度超過其在中國的出貨量。這也帶動了TCL華星等上游企業投資。
TCL華星總裁趙軍今年7月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TCL華星印度模組工廠的手機和電視模組產能都已開出來,目前產能利用率70%-80%。印度本土客戶、中國客戶在印度開的工廠,合作已全面展開。TCL華星印度模組廠從建廠到運營雖用了較長時間,但目前運營良好。
據《2021年中資企業在印度發展報告》,至2021年,中資手機企業在印度的工廠已超200家,總用工人數曾超20萬人;貿易公司500多家;投資額達30多億美元,中資企業在印度提供就業崗位曾超過50萬個。OPPO、vivo高峰時期每家用工超過1.5 萬人。
“OPPO、vivo兩家企業在印度已購買了工業用地,難以抽身,只能堅守,目前已面臨需求下降、產能利用不足的情況,即使印方催促它們在購買的工業用地上繼續建立工廠,只能推遲。”這位印度中方相關人士說,中資手機品牌企業在印度已縮減產能,裁減印度員工,縮小產品種類,但努力維持一定份額;一些中資的中小供應鏈企業,只能選擇離開印度。
“目前沒有新的統計,隨著一些企業離開、業務縮小,加上人員簽證受限,上述數字肯定會一定程度減少。”上述人士稱,如印方政策不變,上述數字將呈現逐步減少趨勢。
高士旺認為,這幾家中資主流手機廠,在印度市場已投入這麼多,也將確保持續經營。“它們現在的策略是維持現狀、不願意再投入太多,以健康經營為目標,適當提高盈利水平,不會虧本來擴大市場份額。”
印度,還是越南
中國、印度、越南佔據全球手機產業大部分產能。
智慧手機進入存量競爭期,對成本更加敏感。經貿摩擦和疫情也加快全球產業鏈重構,這使部分手機產能從中國轉至印度、越南。
受部分手機產能及訂單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國的影響,中國手機產能比重總體下降。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2年美國自中國進口手機同比下降2.2%至1.51億部,佔其進口來源79.9%,較疫情前2019年的71.2%有所提升,但較2014年頂峰的84.9%已下降5個百分點。2022年美國自越南和印度的進口量佔比分別為15.3%和2.2%,比重較2014年已擴大超10倍。
印度希望進一步擴大本土手機產業鏈,手機進口稅率已提高至28%,並提出2026年製造3000億美元電子產品的目標。美國銀行預計,在印度2020年推出的生產掛鉤激勵(PLI)計劃的推動下,蘋果可能會在2025財年之前將至少18%的iPhone產能轉移到印度。
Chaurasia表示,目前印度的智慧手機出口增長主要來自蘋果和三星的推動,助力印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實現近40億美元的破紀錄出口額。在印度手機產業鏈本土化方面,頂級供應商正在優先考慮當地供應商和零部件採購,充電器、電纜、主機板和電池元件等部件目前都在印度當地採購;然而,主要部件,例如顯示器和晶片,仍然主要是進口。
“中國仍佔全球手機產能70%-80%,蘋果手機在印度生產所需零部件很多還需從中國進口”,高士旺認為,中國在手機產業鏈、供應鏈、人才、研發上有優勢,所以中印手機產業鏈仍有深化合作的空間。
當然,隨著中國國內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海外客戶對供應鏈多元化的要求提高,中國手機產業鏈的產能仍有向外轉移的壓力。在印度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時候,許多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了越南。
楊述成今年已組織三次越南商務考察團,最新一次的越南商務考察團將於9月下旬出發。他認為,中資企業海外發展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未來5-10年,首選地為越南、印度、印尼、匈牙利、墨西哥。
談及中國、印度、越南未來在全球智慧手機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Chaurasia說,“它(們)將在(手機)品牌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以支援全球運營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印度一年銷售1.2億-1.3億臺智慧手機,基本都在印度組裝。同時,印度生產的手機90%本地消化。與此不同的是,越南生產的手機90%用於出口。”楊述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現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協助會員企業到越南投資。
上述印度中方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印度政府希望印度成為手機生產大國及出口大國。印度未來能否成為智慧手機的出口大國,短期來看,目標難以實現。
這位人士說,從長期看,由於蘋果、三星等繼續在印度擴大產能,印度有望成為手機生產和出口大國。而越南在手機生產、出口方面已優於印度,外來投資者製造的產品會在國際市場中佔據一定的份額。
自 中國家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