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產品筆試相關

蘆金宇發表於2018-09-04

UI:User Interface 使用者介面  UE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使用者體驗設計 

IxD:Interaction design 互動設計

 

sem即搜尋引擎營銷,英文Search Engine Marketing,是根據使用者使用搜尋引擎的方式利用使用者檢索資訊的機會盡可能將營銷資訊傳遞給目標使用者。

seo即搜尋引擎優化,英文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指通過對網站進行站內優化和修復和站外優化,從而提高網站的網站關鍵詞排名以及公司產品的曝光度。

 

PRD文件側重的是對產品功能和效能(即“產品需求”)的說明


        Android 開發的四大元件分別是:活動(activity),用於表現功能;服務(service),後臺執行服務,不提供介面呈現;廣播接受者(Broadcast Receive),勇於接收廣播;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支援多個應用中儲存和讀取資料,相當於資料庫。

1.活動

Android中,activity是所有程式的根本,所有程式的流程都執行在activity之中,activity可以算是開發者遇到的最頻繁,也是android當中最基本的模組之一。在android的程式中,activity一般代表手機螢幕的一屏。如果把手機比作一個瀏覽器,那麼activity就相當於一個網頁。在activity當中可以新增一些Button、Checkbox等控制元件,可以看到activity概念和網頁的概念相當類似。

一般一個android應用是由多個activity組成的,這多個activity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跳轉。例如,按下一個Button按鈕後,可能會跳轉到其他的activity,與網頁跳轉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是,activity之間的跳轉有可能返回值。例如,從activity A跳轉到activity B,那麼當activity B執行結束時,有可能會給activity A一個返回值。這樣做在很多時候是相當方便的。

當開啟一個新的螢幕時,之前一個螢幕會被置為暫停狀態,並且壓入歷史堆疊中。使用者可以通過回退操作返回到以前開啟過的螢幕。可以選擇性的一處一些沒有必要保留的螢幕,因為Android會把每個應用的開始到當前的每個螢幕儲存在堆疊中。

2.服務

Service是android系統中的一種元件,跟activity的級別差不多,但是他不能自己執行,只能後臺執行,並且可以和其他元件進行互動。Service是沒有介面長生命週期的程式碼。Service是一種程式,可以執行很長時間的,但是卻沒有使用者介面。這麼說有點枯燥,來看個例子。開啟一個音樂播放器的程式,這時如果想上網,那麼開啟Android瀏覽器,這時雖然已經進入瀏覽器這個程式,但是歌曲播放並沒有停止,而是在後臺繼續一首接一首的播放,其實這個播放就是由播放音樂的Service進行控制。當然這個播放音樂的Service也可以停止。例如,當播放列表裡的歌曲都結束,或使用者按下了停止音樂播放的快捷鍵等。Service可以在很多場合的應用中使用,如播放多媒體時使用者啟動了其他Activity,這時程式要在後臺繼續播放,比如檢測SD卡上檔案的變化,或在後臺記錄地理資訊位置的改變等,而服務卻藏在後臺。

開啟Service有兩種方式:

(1)Context.starService():Service會經歷onCreat  ——>onStar(如果Service還沒有執行,則Android先呼叫onCreat(),然後呼叫onStar(),所以一個Service的onStar方能會重複呼叫多次);如果是呼叫者自己直接退出而沒有呼叫StopService,服務會一直在後臺執行。該服務的呼叫者再啟動起來後可以通過stopService關閉服務。注意,多次呼叫Context.starService()不會被巢狀(即使會有相應的onStar()方法被呼叫),所以無論同一個服務被啟動多少次,一旦呼叫Context.stopService()或者StopSelf(),都會被停止。

說明:傳遞給starService()的Intent物件會傳遞給onStar()方法。呼叫順序為onCreat——onStar(可呼叫多次)——onDestroy.

(2)Context.bindService():服務會經歷onCreate()——onBind(),onBind將返回給客戶端一個IBind介面例項,IBind允許客戶端回撥服務的方法,比如得到服務執行的狀態或其他操作。這個時候把呼叫者(Context,如Activity)會和服務繫結在一起,Context退出了,服務就會呼叫onUnbind——onDestroy相應退出,所謂繫結在一起就是“共存亡”了。

3.廣播接收器

在Android中,廣播是一種廣泛運用的在應用程式之間傳輸資訊的機制。而廣播接收器是對傳送出來的廣播進行過濾接受並響應的一類元件。可以使用廣播接收器來讓應用對一個外部時間做出響應。例如,當電話呼入這個外部事件到來時,可以利用廣播接收器進行處理。當下載一個程式成功完成時,仍然可以利用廣播接收器進行處理。廣播接收器不NotificationManager來通知使用者這些事情發生了。廣播接收器既可以在AndroidManifest.xml中註冊,也可以在執行時的程式碼中使用Context.registerReceive()進行註冊。只要是註冊了,當事件來臨時,即使程式沒有啟動,系統也在需要的時候啟動程式。各種應用還可以通過使用Context.sendBroadcast()將它們自己的Intent廣播給其他應用程式。

4.內容提供者

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是Android提供的第三方應用資料的訪問方案。

在Android中,對資料的保護是很嚴密的,除了放在SD卡中的資料,一個應用所持有的資料庫、檔案等內容,都是不允許其他直接訪問的。Android當然不會真的把每一個應用都做成一座“孤島”,它為所有應用都準備可一扇窗,這就是Content Provider。應用想對外提供的資料,可以通過派生Content Provider類,封裝成一枚Content Provider。每個Content Provider都用一個uri作為獨立的標識,形如:content://com.xxxxx。所有應用看著像REST的樣子,但實際上它比REST更為靈活。和REST類似,uri也可以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帶id的;另一種是列表的,但實現者不需要按照這個模式來做,給id的uri也可以返回列表型別的資料。

 

CPC廣告(按點選付費-點選廣告)

CPC—英文全稱CostPerClick;CostPerThousandClick-Through。

CPS(按銷售付費-按銷售分成)

CPS—英文全稱CostPerSales

CPA廣告(按行為付費-按註冊量)

CPA—英文全稱CostPerAction

CPM(按展示付費-彈出視窗)

CPM—英文全稱CostPerThousandImpressio

CPV(展示廣告)

又稱富媒體廣告,按展示付費

CPT(按時長付費-包月廣告)

CPT—英文全稱CostPerTime

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HD:720P

FHD:1090P

QHD:2K解析度

問答題:如何獲取使用者真實需求?

獲取資訊 – > 整理統計 – > 分析總結 – > 功能設計 – > 實景驗證

一、追問五個為什麼

這個方法是由豐田提出來的,是豐田生產系統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就是對一個問題追問5個為什麼,那麼問題的本質原因就會暴露出來,這個本質原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需求”。這個方法也在精益管理、六西格瑪之類的管理實務中普遍應用。

不斷追問為什麼,能讓使用者不斷過濾偽需求,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你不一定要找到真實使用者,就算是對自己也照樣適用。

《上癮》這本書中有個關於“電子郵件”的例子可以參考:

問題一:為什麼需要使用電子郵件?

回答一:為了接收和傳送資訊。

問題二:為什麼要接收和傳送資訊?

回答二:為了分享和得到資訊。

問題三:為什麼要分享和得到資訊?

回答三:是為了瞭解她同事、朋友、家人的生活。

問題四:為什麼要了解別人生活?

回答四:為了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需要。

問題五:為什麼在意這個?

回答五:因為害怕被圈子拋棄。

五個為什麼連問下來,使用者的底層真實需求出現了,就是害怕被圈子拋棄,這個恐懼感才是設計該產品中最需要把握的地方,產品的設計需要不斷安撫、減輕這種恐懼感。

如果不連續追問下去,我們很容易被表象迷惑,永遠得到的都是“一匹更快的馬”,而沒想到給使用者造出汽車。

二、使用者行為無法騙人

調研行為中使用者的口頭承諾幾乎毫無意義,因為只有行為才能體現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和真實想法。

樑寧曾舉過這麼一個案例:索尼打算推出一款智慧音響,召集目標使用者調研討論,新品應該是黑色還是黃色,討論結果是普遍認為應該是黃色,最後組織者為了對使用者表示感謝,說能免費送一個音響,結果每個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響……

典型的“用腳投票”,使用者“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但通過對使用者行為的觀察,就能找到真正的需求。

若是拿不準使用者的需求點,那就跟使用者浸泡在一起,在使用者身邊觀察使用者如何使用產品、使用過程中有什麼不便,潛入使用者群中觀察使用者們都在談論什麼……只有觀察使用者的實際行為,才對我們的產品迭代、營銷推廣有意義。

三、挖掘使用者描述性內容

雖然調研所獲得的結論大多都是錯的,但並不代表調研和訪談沒有價值。我們需要在眾多的調研內容中撥雲見日,挖掘真正的需求點。

描述性內容才是使用者真正在意的,比如說通過調研使用者會告訴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馬”,那麼在這個結果中,“馬”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更快的”,因此你可以造一輛汽車給他。

描述性的內容是與使用者要達成的任務直接相關的,而非描述性內容往往是實施使用者任務的眾多手段之一,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忽略掉。

再比如你向女性調研,結果是她需要一個“更保溼的化妝水”,那麼“化妝水”的資訊是不重要的,因為使用者對產品並不專業,而“更保溼的”才是重要資訊,因為它與她想要達成的任務直接相關,因此,你可以給她做一個更保溼的乳液、更保溼的面霜均可,只要能夠完成她使用場景下的任務。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第一點中所說的方法追問下去,“為什麼需要更保溼的化妝水?”,追問到最後答案可能是“希望看上去更年輕”,那麼你的產品思路就頓時又開闊了,使用者想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是“如何讓她顯得更年輕”。

結語

通過不斷追問“為什麼”、觀察使用者行為、捕捉使用者描述三個思路,你就能夠有效挖掘出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只有把握了使用者需求/使用者洞察,才能讓產品和營銷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從6個層面分析了貝殼找房app,並對其功能設計、商業模式和運營策略進行了總結和思考。

 

一、產品資訊

1. 產品名稱:貝殼找房

2. 產品介紹:貝殼是一款集租房、新房、二手房,買房賣房查房價找房的專業房產APP。

3. 產品體驗環境

版本:V1.3.0.1-V1.4.2

大小:49.4MB

釋出日期:2018/07/12

體驗裝置:華為honor 8

體驗環境:Android 7.0,EMUI 5.0.1

體驗時間:2018/07/16-2018/07/24

體驗城市:廣州

二、行業分析

1.中國移動房產服務市場背景

 

2. 中國移動房產服務市場現狀

 

三、產品介紹

1.產品結構圖

 

2. 產品流程圖(以二手房為例)

 

3. 使用者分析

3.1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年齡,20歲-29歲佔8%,30歲-39歲佔48%,40歲-49歲佔36%,50歲以上佔8%,這個不難理解,30歲以後,通常會有一定的積蓄,並且已經結婚或者正在策劃結婚,更有需求去買房子。而50歲以後生活趨於穩定,不會有太大的動力去買房子。

使用者性別,目前來看男性佔比遠高於女性,達到73%,比起鏈家系的其他app比例要高,這可能是因為貝殼使用者激增的契機是通過世界盃投放廣告,觀看世界盃的使用者群體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的原因。

 

使用者地域,前五的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都是房價漲得快的城市,供不應求,要買房和關注房源的使用者自然多。

 

3.2核心使用者和主流使用者

核心使用者:經常上去諮詢房源的使用者;上去估價賣房的使用者

主流使用者:經常上去看房源的使用者;經常上去看百科問答的使用者

3.3使用者需求 kano分析

基本需求:瀏覽房源,聯絡經紀人

期望需求:有大量真實房源;可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房源,推薦熟悉該小區該房源的經紀人

興奮需求:省時省力完成找房到買房整個環節

四、產品分析

1. 版本資訊

版本:V1.4.2

大小:49.7MB

釋出日期:2018/07/20

更新說明:首頁全新改版,效率更高;導航區擴充套件,服務找房新體驗;長春支援賣房功能

版本:V1.3.0.1

大小:48.98MB

釋出日期:2018/07/06

更新說明:首頁為你推薦飯館數量擴充;房源詳情頁經紀人展位優化;長春上線線上諮詢經紀人功能;增加新房變價和開盤訂閱提醒;新房樓盤電話和IM策略全面升級;貝殼裝修正式上線

2.功能點分析

2.1 海量房源

貝殼作為一個平臺整合了鏈家等渠道的房源,鏈家將作為一個品牌入駐貝殼。在貝殼上線之前鏈家已經在佈局,如鏈家在15年3月收購德祐地產打造成加盟店模式,後期又收購了百川中聯等。

現階段對比北京和廣州的房源,新房和二手房方面,貝殼和鏈家的房源量相似,租房方面,貝殼的房源量遠超過鏈家。這是因為貝殼找房首先做租賃平臺,今年4月27日貝殼租賃品質聯盟成立,平臺已經吸引超過500家品牌公寓入駐,後面會陸續開放二手房的平臺,而新房方面因為,新房的成交流程跟二手房租房的很不一樣。新房開放商通常需要營造資訊不透明氛圍。

2.2 VR實景看房

VR實景看房是貝殼找房的亮點功能,開啟VR房源,載入頁面顯示跟如視合作,載入需要一定時間,但在網路環境良好的時候,等待的時間還是可以接受的,進去VR實景,房源很真實,操作很流暢,能夠輕鬆移動和上下樓層,點選頂部標題可以下拉顯示房源的資訊,點選檢視更多詳情會回到房源的詳情頁。右上角還有會有地圖顯示你在房源的什麼位置;地圖裡面還能點選顯示房源的3D模型和戶型圖。點選設定,可以開啟標尺,會顯示目所及位置的寬度高度。

 

二手房的右下角是個經紀人圖示,可以電話諮詢,語音諮詢還有語音介紹的服務,這個是由合作平臺的專業經紀人團隊提供的;新房的右下角也是經紀人圖示但只可以點選圖示打電話諮詢;只有部分城市的獨棟公寓租房有VR房源,右下角是品牌圖示,有語音介紹服務的功能。

這個功能首先可以幫助貝殼取得使用者信任和關注度,因為鏈家一直以真房源作為賣點,開放平臺後,很容易會引入假房源和低水平的經紀人VR可以增加使用者對平臺的信任,還能通過使用者操作行為自然篩選出質量好的房源。

其次買房是一個涉及到很多專業和流程很複雜的業務,所以雖然使用者已經線上上線下掌握了不少資訊,但是他們的決策週期通常都要有三個月,帶看房源也不是兩三套可以結束,而且現在大家買房越買越遠,約看房的成本越來越高,VR看房不能代替線下看房,但能夠減少客戶看房成本。

但是之前看過一篇使用者全流程體驗VR看房的報告,說到線上和線下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線上沒有體現周邊環境;二是因為貝殼是租賃平臺,更有可能存線上上資訊與線下溝通訊息不同步的問題。

 

找房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過程,如果說讓貝殼增加VR體現周邊環境的功能,有點強人所難了,因為周邊環境的情況是由很多因素組成,每個房客都會有側重點,要滿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人力和資金成本將會很大,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像是為獨棟公寓做點評功能,讓帶看的經紀人、租戶,和被帶看的使用者進行點評。

線上線下資訊不同步的問題,需要加大平臺對於入駐品牌的准入門檻和培訓,加大對於房源資訊的稽核機制;給入駐品牌建立評分機制,把線上線下資訊不同步作為一個維度標準等等。

現在VR房源的比例還是比較少,廣州2萬多套二手房只有7套是VR房源,租房暫時沒有VR房源,新房房源看了列表前190套房源有50套VR房源,新房一共936套房源,預估有26%VR房源(截止至2018/07/19)。雖然現階段VR房源比例還比較低,但是VR房源在不斷更新,每天會看到比例在上升。

聽說,鏈家如視已經耗資2億,耗時2年來做VR研發,目前已進入規模化採集階段,每天可以拍攝10000套房源,年底將實現全國30多個城市、70萬套二手和租房房源及3500個新房樓盤的VR呈現。

2.3 搜尋查詢

貝殼找房把搜尋功能單獨放出去tab,作為一級頁面,該頁面,其實就是把精準搜尋和模糊搜尋結合在同一個頁面,對應於有明確目的的使用者和沒有明確目的只有大概方向的使用者。首先可以看出貝殼房源量是很大的,所以提供多維度的搜尋條件,讓搜尋更精準。

把搜尋頁面結合起來比起只有簡單一個搜尋框,需要點選下拉更換新房二手房型別的設計要出彩。但是直接把搜尋放在一級頁面似乎有點太浪費,更建議把搜尋和發現房源等功能結合,或者放置地圖找房功能,更多地曝光房源。

 

3. 與鏈家網對比分析

3.1 下載量

 

Android的下載量是豌豆莢、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華為應用商店等主流應用商店的下載量總和。鏈家已經運營了幾年了,Android總下載量達到1.5億,近一週,鏈家Android下載量,變化幅度較大,18號一天的下載就達到7日最高131萬,最低的時候只有6萬,這可能是運營推廣資料,並不是自然下載。

貝殼找房是今年才上線的所以Android總下載量只達到1600萬,但成績已經很好。近一週每日下載量平穩達到每天15萬左右。

IOS方面貝殼找房總下載量低於Android,只有764萬, 但是近一週總下載量與Android相似有83萬,也遠超過鏈家IOS近一週將近37萬的下載量,可以看出IOS下載勢頭很好。

貝殼找房從6月14號世界盃開始之後日均下載量攀升,從原來萬級到十幾萬。看來在世界盃投廣告對貝殼來說是一個明智的決策。

3.2 基本功能

 

綜合來說,貝殼找房和鏈家app功能重合率很高,頁面相似甚至一樣,現階段貝殼找房只有已經上線的VR房源跟鏈家有區別,但是後面貝殼將會陸續上線其他附加功能,如裝修等。

3.3 部分功能對比分析

3.3.1 房源推薦

首頁房源推薦體現在房源專題和猜你喜歡兩個個模組,房源專題內容和形式跟鏈家一樣。猜你喜歡二手房推薦了40套房源,新房推薦了8套房源,租房推薦了30套房源。鏈家二手房和新房推薦了8套,租房推薦了20套。同一使用者推薦的房源庫應該是一樣的,因為兩個平臺推薦的房源幾乎一樣,而展示樣式,二手房和新房跟鏈家一致,租房稍有不同,多了個優惠資訊。

貝殼頁面更新房源沒有更新,但是像鏈家,頁面更新的時候,結果也會有一定的變化。

 

 

3.3.2 地圖找房

鏈家也有這個功能,與鏈家比較,貝殼的地圖找房功能曝光位置稍弱,可以通過首頁中間的附近地圖可以點選進去,然後二手房,新房,租房列表頁分別可以進入對應的地圖找房頁面,可是入口的圖示和位置不一致。而鏈家除了以上的入口外,在首頁第一屏的宮格里面也有入口。

地圖找房基本功能跟鏈家一樣,可以基於城區,商圈,小區分別找二手房,新房和租房。二手房有地鐵找房畫圈找房兩種方式,新房和租房只有地鐵找房一種方式。在地圖上同時還能搜尋和篩選。地圖找房,互動挺順暢的,移動地圖房源載入順暢,速度較快。點選地圖上的小區之後,房源列表彈出半屏,往上滑列表從半屏變為全屏,這個互動做得挺好。

 

地鐵找房,使用者可以通過地鐵線路或者地鐵站點找房。但互動上稍有缺陷,點選小區之後會彈出房源列表的半屏內容,但是點選返回鍵,並不是半屏內容收起,而是退出地鐵找房功能回到地圖上。

如果遇到房源密集的地域,使用者只能在半屏上移動地圖選擇其他小區,或者移動地圖找到空白位置點選,退出半屏繼續尋找,這個互動是不合理的。建議當使用者移動地圖的時候就把房源列表收起來,或者給房源列表加上隱藏的按鈕。

 

與鏈家不同的是在新房模組貝殼有個幫我找房的功能。點選進去,使用者填寫你的預算、戶型、區域、特殊要求,點選提交就可以了,但有一個不太人性化的問題是,聯絡方式預設顯示了當前賬號的電話號碼,而且號碼是不能修改的。

 

3.3.3 房屋預估

鏈家和貝殼功能一樣。

房屋評估有兩個入口,第一個入口在首頁宮格,第二個入口是在賣房板塊-點選房屋估價。

相較於鏈家,貝殼的估價放在更顯眼的位置,比較之後覺得貝殼的功能頁面更簡潔,更能突出重點,流程更簡單。

貝殼功能流程只需要兩步,鏈家需要三步。

輸入資訊的頁面,鏈家需要多輸入樓棟,建築年代,建築型別,房源特色,後面三個其實元素通常樓盤字典對應的小區資訊裡面有,按理來說不需要填,而且像型別和年代普通使用者是很難填寫的,對比分別在貝殼和鏈家輸入同樣資訊,得到的結果完全一樣,都是758萬,可以看出鏈家要多填的四個資訊對於系統判斷房價的影響並不大,所以倒不如刪掉不那麼重要的元素,像貝殼那樣。

結果頁面,貝殼比起鏈家多了房源分析的部分,可以看出分析的語言是匹配好的,但是內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還增加了歷史均價的部分,並把訂閱估值按鈕放在圖表下面,比鏈家直接一整塊只顯示訂閱估值效果要好。

貝殼估值的價格還是很準確的,看介紹,房源估價功能融合了神經網路,gbdt,hedonic,隨機森林等多種演算法,對海量房源真實成交資料進行建模,進而對房屋市場價值進行預估。

橫向對比其他平臺,友商裡面只有搜房網有房源估價的功能,但是比較了下沒有貝殼這麼準確。還有個專業做房價資料的網站叫房價網,裡面計算出來的價格跟鏈家相似,比較準。

可以看出這個估價功能是有一定的技術壁壘的,有噱頭。

 

 

3.3.4 貝殼指數

鏈家和貝殼功能頁面一樣。

廣州沒有房價頻道,只是在首頁顯示了廣州全市的房價均價和昨日鏈家成交量。

點開了杭州的房價頻道,排版簡潔,兩個圖表。一個是普遍都有的價格走勢,一個是供需趨勢。價格走勢圖比較了全市掛牌均價和全市參考均價,用鏈家的資料和全市的資料作比較只能體現鏈家的資料可信度,好奇為什麼不像其他平臺那樣顯示均價和成交套數,供需趨勢圖這個挺新穎,但沒看到這個表的價值,因為帶看次數和新增房源不是供需關係,帶看次數肯定遠大於新增房源。

個人覺得這個頁面有點譁眾取寵,為了新穎而新穎,兩個圖表用其他平臺採集不到的成交資料資料做比較,但是這兩個圖表並沒有反映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但不得不說裡面的資料很真實,也可以看出鏈家有海量的資料,收集了很多平臺沒有收集到的資料。

另外鏈家的小區均價也是有指導性作用,價格比較準,變化穩定,不會像安居客那樣每天都不一樣,經常大起大落。但是鏈家的小區售價會比在售房源均價稍低而且有時會低10%-20%。是不是小區均價的邏輯需要繼續優化。

 

3.3.5 房產知識

一個h5,鏈家和貝殼內容一樣。

 

五、商業模式

貝殼找房定位於技術驅動的品質居住服務平臺,致力於聚合和賦能全行業的優質服務者,打造一個開放合作的行業生態,為消費者提供包括二手房,新房,租房,裝潢和社群服務等全方位的居住服務。鏈家網將會以品牌的形式入駐貝殼找房,區別於鏈家網的垂直自營模式,貝殼是以共享真房源跟海量資訊和賦能優勢,吸引中介公司和經紀人入駐。

1. 成本結構:

人工費用:操作成本(如平臺管控),處於各地的資訊團隊;

擴充B端:前期讓利中介公司(墊資假一賠十,設立真房源保障基金),扶植中介公司和經紀人(如果一個城市沒有符合標準的入駐公司,貝殼會考慮讓內部經紀人脫離出去,貝殼給予扶植的資金);

產品與系統開發費用:產品開發及平臺建設維護費用;VR房源採集;

廣告費用: 貝殼當務之急是提升平臺流量,所以會重金推廣,如社交軟體推廣,網站推廣,線下推廣(世界盃廣告,地鐵站海報)等。

付給經紀人佣金:ACN合作網路,保證不同經紀人只要在交易中有貢獻,都會獲得相應業績,而不是以前那樣只有最後成單的經紀人能夠得到佣金。

2. 業務模式及利潤來源:

貝殼相當於一個B2B平臺,平臺給商家帶來流量、促進成交,以成交和服務進行收費。如提供VR房源服務,資料資訊(樓盤字典)服務,鏈家系統的作業系統等等。

六、運營策略

1.設立品質租賃平臺,開放真房源資料,全面覆蓋個人及機構化運營的租賃房源,還設立了真房源門檻。

使用者心儀的房子都已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全流程動態篩選,以確保貝殼平臺所有房源真實存在、真實價格、真實在租,並且運營主體真實,使用真實圖片。

目前,平臺已吸引超過500家品牌公寓入駐,品質聯盟啟動,優客逸家 、龍湖冠寓、自如、魔方、美麗屋、You+、樂乎、同創、城家、灣流等10家品牌公寓成為首批聯盟成員。

2.VR加持使用者體驗,以VR為賣點。這是VR技術第一次大規模運用在C端app上,帶來了不少的關注度。

3.廣告

現階段貝殼的當務之急是獲取流量,增加曝光。貝殼斥巨資在世界盃投廣告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由下面的需求圖譜可知,世界盃期間,貝殼找房的來源相關詞,相關性強的有“貝殼找房和鏈家的關係”“鬥魚”“優酷”“世界盃”“qq郵箱”“百度”“貝殼找房的百度百科”。

“貝殼找房和鏈家的關係”“貝殼找房的百度百科”“百度”是因為貝殼來自於鏈家而且貝殼app與鏈家app頁面展現同質化帶來流量;“優酷”“世界盃”很明顯是因為貝殼在世界盃上投了廣告;而“鬥魚”可能是因為百度上關於鬥魚的報導頁面都會有貝殼廣告的原因;至於“qq郵箱”暫時沒找到兩者之間的關聯。

 

另一方面,貝殼找了王軒做代言,廣告在各大地鐵站都能看到,除此之外還找了Jeffery作為租房廣告的代言人,Jeffery年輕人會比較熟悉,與租房0元入住這個活動的主要參與群體(大學生)高度重合。

參考文獻:

虎嗅:《鏈家為什麼一定要做貝殼?》

易觀:《中國移動房產服務市場專題分析2017年H1》

百度指數:《關鍵詞——貝殼找房》

貝殼租房:https://mp.weixin.qq.com/s/9PBdNI87ig7bh0PSYJaWg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