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程式設計路 2017年篇

蕭文翰發表於2023-03-07

2016和2017,這兩年是我飛速發展的兩年。一方面是技術、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對人生的思考。

隨著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部落格也隨之更新。在2017年伊始,我收到了CSDN學院的講師邀請函。沒錯,那個時候我就有機會做影片課了,只是一直在產出圖文內容,也就沒想著做影片教程。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是覺得既然人家都丟擲橄欖枝了,我就接著唄。如果能認證透過的話,還能給自己多一個認證講師的標籤。再加上如果萬一日後想要做影片內容,也多一個平臺。怎麼想都不虧,於是就跑去認證,結果不出所料,還真的透過了。不過直到今天,我也沒在CSDN平臺上面做過影片內容,而且現在除了CSDN之外,其它的平臺似乎更適合輸出影片教程。這一點我還沒有驗證,等到真的做的時候再來分享經驗。

說起來,雖然我一直用iPhone,但其實還算是個資深花粉。那個時候公司提供的測試機大部分是華為,而且還有一些經典機型。比如現在大家都熟知的Mate和P系列,我其實是從Mate2開始接觸的,後來就是Mate7、8、9。對,Mate系列是沒有3、4、5、6這幾代的,直接從2到了7。P系列則最早接觸P7。現在回想起來,華為手機大概就是從Mate7開始走紅的,當時市場上很難買到,要靠搶才行。後來還瞭解到光那個手機的包裝盒,就花了不小的成本,包裝的手感和開箱體驗都不錯。

另外就是華為海思處理器,從拉跨的K3V2,到後來的960、980、990(5G)……這一路走來,無論從效能還是功耗,都有極大的提升。這不只是堅持不懈、努力拼搏那麼簡單,還有當面對市場的質疑,特別是產品初期的時候,就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來支撐。這段路,想必華為走得一定很辛苦。

而這樣的一段路,像極了那些並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或許等他們長大,拼盡一生,也許才能剛剛追上某些人的起點。我聽說過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大概就是跟拍了幾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直到他們老去。結果發現那些出身普通的人,最後還是很普通;而出身寒門的人,終其一生,結局也沒有變得多麼好。

當人們年輕的時候,總會憧憬未來,覺得自己一定是能夠改變世界的人。但隨著成長,會慢慢發現,原來那些憧憬或許只是憧憬,終究被現實打敗。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憧憬慢慢地被時光所沖淡,只剩下現實的一地雞毛。

但是,我不想就此躺平,而且直到今天,我仍然很拼,支撐我的就是想要改變家族現狀的使命感。而且我已經成功地扭轉了一些狀況,邁入了中產階級的圈子,提高了下一代的起點。而且不只是金錢方面,我博覽群書,吸收知識,掌握本領。希望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存技能傳承下去。

或許我的下一代會選擇躺平,重新讓家庭迴歸貧窮。但作為我這一代,我努力過了。就像《飛越瘋人院》裡主人公那樣:“至少我努力過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時候我感覺自己還挺英雄的。

話說回來,其實2017年的工作,一上來就是維護版本,常規修Bug。後來覺得App太臃腫,很多頑固的Bug已經很不好解決了,於是便決定重構軟體。那個時候,同事親切地稱呼我為:“重構奠基人”,你應該直到我在整個重構工作中的位置了。

但隨著重構工作的進行,我越來越覺得不對勁。當時的工作又只是單純地呼叫API,像搭積木一樣的機械程式設計了。雖然我仍然保持探索精神,嘗試沒用過的MockPlus等等。可那個時候,我已經懂得了“天花板”的概念,我覺得我已經不能在公司裡面以令我滿意的速度提升自己了。另一方面,在當時,一些公司的面試邀請很頻繁地出現在我的收件箱裡。這裡不乏像科大訊飛這樣前沿技術的公司,這對我來說,吸引力真的很巨大。於是從7月份開始,我就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了。結果最終確定下來,在國慶節後的10月11日,入職三星通訊研究院。

選擇三星的原因就是想去500強的外企看看,無論從技術本身還是管理流程,都會比我原先的公司要正規一些。我的部門領導也建議我選擇三星,理由大概也差不多。再有就是公司離家近,且薪水增加不少。

也許是被老天眷顧,我入職後不久,公司就邀請包建強進行Android培訓。我當時雖然在職能部門上歸屬測試,但是實際的工作是程式碼最佳化,具體來說就是效能最佳化。所以這場Android培訓我所在的小組也都參加了,透過這場培訓,拉近了包老師和我的距離。

記得那個時候,包老師建了一個微信群,說自己有一本書,需要將其翻譯成英文,讓海外的讀者感受一下來自中國的外掛化開發技術。這個翻譯的工作我也參加了,還幫忙複查其他朋友翻譯後的章節。

翻譯完成後,收到了包老師的贈書,裡面有簽名和簡短的祝福語。巧的是,收到書的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所以當時我在朋友圈裡曬了書的照片,並配上文案:“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後來,這本英文書還上架了海外的Amazon電商,裡面有了我的名字。

在三星的工作充滿著自由、挑戰和舒適。自由是指彈性工作制,沒有加班文化;挑戰是指效能最佳化確實有難度,要先看懂現有的程式碼,然後稍加修改,還不能產生副作用;舒適是指一日三餐公司全包,按照法定支付加班費。

所以,我在入職後,一方面處理工作本身的挑戰,另一方面,家裡終於裝了寬頻網路,也終於買了電視。

入職三星後,我很快對工作內容就上手了,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年底的時候,還獲得了2017年的“及時獎”。沒錯,這是我職場生涯中第二個獎。

哦,對了。我當時還萌生了買一臺PS遊戲機的想法,還註冊了PlayStation賬號。但是,看紀錄片、聽音樂、讀書已經耗光了我的時間,怕是買來PS也是吃灰。或者它不吃灰,而是我放棄一項愛好。反正不管怎麼選,我都要損失,索性就沒買,一直到現在。

那段時間由於閒暇時間變長了,我還特意買了盜火紀錄片論壇的VIP,下載各種紀錄片來看。另外就是CD機隔三岔五地出問題,我就要拆開它修一修。我依稀記得那個時候我特別迷巴赫,特別喜歡他的哥德堡變奏曲,被我個人譽為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作。推薦大家去聽一下,我保準很多人都聽過,只是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

或許是從那一年開始,我註冊了得到,從那一年起的每年年末都要看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我還成為微信讀書的死忠粉,開始看電子書。

也許是讀了某些書的緣故,我總會引用一些句子,時常提示自己保持頭腦清醒,做個明白人。比如下面這句:

當我們認為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相當重要的時候,其實這個世界才剛剛準備原諒我們的幼稚。

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在這浩瀚的天地間,一個人,或者說是人類的渺小。

還有這段話:

有人說:“我生活在社會土,當然會有需要。”
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你真的有需要嗎?這個需要是真實的嗎?你除了需要空氣,需要睡覺,需要吃飯,其他的需要都不是真實的。你需要的名譽、金錢、虛榮、認可、尊重,這些外在的事物都不是必需的。剛出生的嬰兒,他不需要;人老去的時候,也不需要。你覺得自己需要,只是你被教育成這樣,然後你就以為真的需要,而且需要更多,永遠沒有止境。當你“看見”了,你會知道自己原來不需要。

這段話讓我看見自己的慾望多麼可笑,自此之後,我就只關注和購買像優衣庫(而且是紅色價籤)之類的價格合理且耐穿的衣服、鞋等等。就在去年,我還買了iPad資源機,而不是買零售版新機。反正都是一年保修,都是沒拆封的,所以在我眼裡也沒有太大區別。

錢要花在值得花的地方,而不是滿足慾望。慾望永無止境,真正的需求絕非如此。

家徒四壁的情況也開始改善了。我根據房間的尺寸,不定期地購入一些櫃子,用來放書。還換了床上用品,畢竟舒適的睡眠很重要。各種家電也置辦上了,比如小冰箱,到了夏天,我就有冰鎮的涼茶可以喝了。再比如咖啡機,到了該打雞血的時候,來上一兩杯,人又生龍活虎了……

終於……我的小屋能有點生活的味道了。

與此同時,我的寫作也沒有停止,簡書上時不時地就有新的粉絲和點贊。不過坦率地講,這一年寫的東西變少了,看的東西更多了。

有了這些收穫,我的內心非常滿足。

閒下來的時候,我回去家後面的天大/南大散步。或者開車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走走,總會拍一些好看的照片。說來也是無心插柳的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照片,我還成為了相簿中國的簽約攝影師。不過現在這個網站好像已經關停了。

說到底,有了車之後,生活半徑確實擴大了。為了感受藝術,我還跑去看了國家地理照片展。幸虧我翻了一下朋友圈,不然我就落下了唯一一次觀看照片展的經歷。

看似事情很多,我是怎麼把它們安排妥當的呢?答案是——滴答清單。我是從2017年開始使用清單類App,剛開始是我同事推薦給我的一款,我現在實在想不起叫什麼名字了,後來好像是被微軟收購了,反正最終我用的是滴答清單。

雖然我沒看過《搞定》,也沒看過《清單革命》,但是我確實在踐行這兩本書中所提倡的做法,多少有點“冥冥之中天註定”的感覺。

哦,對了,我還花重金買了一臺電鋼琴。琴本體、琴架、座椅、三踏板,加一起4300大洋。雖然我沒有什麼天賦,但是偶爾亂彈,發揮點創造力還是挺好玩的。如果你看了2022-2023年的羅胖跨年演講,就會發現他這麼大的年紀,竟然還能學著彈鋼琴。我還年輕,咋就不行呢?

就這樣,豐富的2017年很快就到年底了。這一年的關鍵詞,是“自由”,是“領悟”,是“改變”,更是“進化”。讓我不止收穫了工作上的成就感,還讓我漸漸地領悟生命的真諦,永遠感恩這一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