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韓國作家韓江,她憑藉其長篇小說《素食者》獲得了這一榮譽。
這部小說講述了女主角金英惠因拒絕吃肉而陷入家庭和社會紛爭的故事。這部作品透過描寫一位決定拒絕食肉的女性,深入揭示了個體與社會、身體與心靈之間的衝突與對立。
其中高潮是女主角在一大家子吃飯時,拒絕吃肉,在韓國能吃上豬肉被認為是一種享受和恩賜,並不是他們如北方同胞一樣窮得吃不上肉,而是一種延遲滿足帶來的信仰與快樂。
女主角在父親和兄弟姐妹面前拒絕吃肉,被看成一種對這種信仰的挑戰,父親特別生氣,大概是平時延遲快樂帶來的心理扭曲或感情衝動,竟然當場讓兄弟架著女豬腳,把肉塞進嘴裡,這種行為與“強X”有何區別呢?都是強行塞肉啊,侵犯了別人自由邊界。
女豬腳沒有理性慢思考地意識到這點,只是直覺地反抗,吃藥自殺,這嚇壞了父親何家裡人,正是打架贏了進局子,輸了進醫院,人與人之間衝突矛盾還是少用暴力,用慢思考、元認知去解決,用計劃經濟的思路去計劃衝突的解決辦法。
拋開民族 種族特點,飲食其實對人物性格的影響有很大作用,特別是2024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表觀遺傳的miRNA,表觀遺傳說明我們基因DNA在表達成各種身體細胞過程中,受到環境上下文和飲食等生活方式影響,這一假設已經成為共識。
基於這一共識,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哪些食物能夠影響人的大腦情緒?
其中一個發現是:線粒體是人體能量發動機,沒有能量,大腦就不積極,產生不了正能量,想罷工,抑鬱,狂躁,不正常工作了。
素食者缺乏肉類維生素B和蛋白質,這兩項是產生能量的關鍵,蛋白質是DNA表達為蛋白質產品的原料,如果這個原料缺乏,相當於工廠缺乏石油一樣,基本上罷工,更不用說用來修復身體了。
素食者雖然贏得了道德上的不殺生美名,但是卻帶來自己身體情緒和生理的波動,蘋果創始人賈伯斯與老婆都是素食者,但是作為男人的他卻早亡,這裡凸顯了素食對於男人和女人不同。
出家的和尚現在都是胖和尚,這也可能與他們素食以及少運動有關,有人認為,素食加上運動就能身體健康,但是素食者可能沒有動力運動,甚至補充大量高碳水驅動自己運動,但是高碳水對身體是有害的,稍微不運動或40以後,肥胖 三高代謝問題就出現了。
總之,飲食對於人的大腦、世界觀和意識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如今加工食品盛行,高營養食物瀰漫的今天,減少能量攝入反而對身體有益,但是減少熱量不等於素食,而是可以採取地中海等平衡飲食。
如果人們飲食不再以高碳水為主,也許血糖波動沒有那麼大,對大腦情緒影響也會較小,面對突發情況能理性、慢思考地計劃應對辦法,那麼東亞人們也許更早走上理性和平的道路,這也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目的,更是和平獎的初衷。
今年202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同在亞洲的日本反核彈者,雖然人們當前注意力集中在中東,但是東亞可能是未來的注意力集中焦點,也許亞洲高碳水、喜歡甜食的飲食方式讓這裡的人們更加發生突變?
最後,2024年的諾貝爾獎基本是圍繞AI、生物展開,這兩方面是黑科技創新來源,創新來源於幽暗之處,意想不到的地方。
素食與肉食的價值觀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