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初,奧密克戎XBB毒株頻頻上熱搜。

一時間,有關這個最新變異株XBB.1.5的傳聞滿天飛,前一波感染的打擊加上對新毒株的未知,將民眾的恐懼推向了頂峰。

這個新毒株甚至被冠上了“鷹頭獅”的頭銜,“最新變異株XBB.1.5專攻胃腸道和心腦血管”的謠言更是引起了一波囤藥狂潮。尤其是1月8日後,我國入境大門正式開啟,“鷹頭獅”傳入國內又少了一層阻礙。

奧密克戎變異株XBB,真的會在2023年掀起又一場感染高峰嗎?該變異株的致病力,真的是“史無前例”嗎?XBB極易誘發“二次感染”嗎,又會有多嚴重?一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困擾著不少讀者。

迄今傳播力最強的新冠毒株!

美國的感染人數每2周翻一番

奧密克戎XBB毒株由新冠病毒BA.2分支突變進化而來,是BA.2.10.1和BA.2.75兩個亞系的重組變體,其名字中的2個“B”正是分別代表這兩種毒株。

自2022年8月13日在印度被首次發現以來,XBB現已傳播至中國香港、新加坡等70多個國家及地區,引起了新一波疫情“海嘯”。

而XBB.1.5作為XBB的子分支,有著比XBB更多的變異,使其更具生長和傳播優勢。近來,奧密克戎變異株XBB.1.5備受世界矚目。

奧密克戎變異株大家族

1月4日,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官員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奧密克戎亞變種XBB.1.5目前已波及29個國家,並且正在美國和歐洲多國迅速取代其他變種,一躍成為流行株。

WHO的新冠技術專家Maria Van Kerkhove強調,新變異株XBB.1.5是迄今為止傳播力最強的新冠毒株,複製力很強,傳播速度飛快,極具生長優勢,僅兩週時間使得美國感染人數翻了一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提供的資料非常直觀地展現出XBB.1.5毒株的超強傳播力——僅去年12月24日至31日的一週時間,全美新增的XBB.1.5感染者在總新增病例中的佔比從21.7%增加到40.5%;在美國紐約的流行比例遠超XBB、BQ.1、BQ.1.1,佔比超過70%;並在東部的10個州大規模傳播。

美國XBB.1.5變異株感染者在總新增病例的佔比 舊圖(圖源:CDC)

有意思的是,本週CDC修正了新冠病毒不同亞型的傳播資料:上週XBB.1.5亞型的實際佔比為18.3%,而本週上升至27.6%。雖然沒有此前提供的資料那麼嚇人,但接近60%的周增長,這個新毒株的傳播速度可見一斑。

反觀我國,其實早在去年,我國便已監測到XBB和XBB.1病例,但均為境外輸入。最近,在全球流感共享資料庫(GISAID)新增的369條中國本土新冠病毒測序結果顯示,此次上海監測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境外輸入病例為XBB.1.5,尚未引起大規模本土傳播。

超高傳播力、超強免疫逃逸能力?

“新冠預測者”發現XBB.1.5背後秘密

如此之高的傳播力,確實有些駭人聽聞。

事實上,每一個新毒株想要超越前“毒”、出“毒”頭地,無非是做到兩點:傳播速度更快,免疫逃逸能力更強。屢試不爽,奧密克戎新亞型XBB.1.5也是如此。

被Nature雜誌評價為“新冠預測者”、來自北京大學的曹雲龍研究員及其團隊,於1月3日在bioRxiv平臺上最新發表的論文《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of XBB.1.5 is contributed by both strong ACE2 binding and antibody evasion》,發現了“XBB.1.5超高傳播性”背後的奧秘——該毒株表現出與人體內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hACE2)受體更強的結合親和力,以及和XBB.1類似的中和抗體逃逸能力。

https://doi.org/10.1101/2023.01.03.522427

為了評估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研究者使用接受過3劑科興疫苗、但仍遭到BA.1、BA.5或BF.7變異株的突破性感染(BTI)的康復者血漿,計算其對XBB.1.5的中和滴度。

結果顯示,與B.1變異株相比,康復者血漿針對XBB.1和XBB.1.5的50%中和滴度(NT50)大幅下降,因此能更好地躲過人體內“守衛兵”的勘查。

具體來說,接種過科興疫苗加強針的BA.5突破性感染者血漿,對XBB.1.5的中和活性為29,相比於對B.1的NT50低了40倍;與之類似,在接種過科興疫苗加強針的BF.7突破性感染者血漿,對XBB.1.5的中和活性為35,相比於對B.1的NT50低了27倍。當然,即使在突破感染前接種的是mRNA疫苗,依然會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XBB.1.5表現出極強的中和抗體規避能力

進一步,研究者在XBB.1.5的刺突蛋白(S蛋白)上,監測到異於XBB.1的Ser486Pro突變。該突變使得新變異株獲得了怎樣的“超能力”呢?

深度突變掃描顯示,XBB.1.5與hACE2的平衡解離常數KD為3.4nM,遠超過XBB.1(KD=19 nM)和BQ.1.1(KD=8.1 nM)。事實上,KD值越小,意味著解離能力越弱,即與ACE2受體的親和力越強。

不同變異株的ACE2結合親和力

換句話說,XBB.1.5比XBB.1更具生長優勢的可能原因是:Ser486Pro突變使XBB.1.5亞型獲得了更強的ACE2結合親和力,而hACE2蛋白又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受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鷹頭獅’更易感人體”。

其實早在去年12月,病毒流行病專家何大一教授便已發現XBB和XBB.1.5亞型的超強逃逸中和抗體能力,該研究發表在頂刊Cell上。

而本次研究更是探明新毒株的額外突變以及其帶來的“優勢”——奧密克戎變異株XBB.1.5憑藉其更強的ACE2結合親和力,以及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在全球多國迅速傳播,或在不久的將來取代BQ.1.1成為主導毒株。

來自HHMI(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Jesse Bloom研究員表示,目前XBB.1.5的傳播係數(Rt)超過了1.6,打破了美國近半年來因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種建立的免疫屏障/公共衛生措施與病毒傳播之間的平衡,這也是“現階段XBB.1.5能在全美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地獄犬”真的是毒王嗎?

真實資料面前謠言不攻自破

在奧密克戎變異株XBB.1.5出現之初,便不止一次地衝上熱搜——引起嚴重腹瀉,快去囤藥;免疫逃逸能力強,無法避免二次感染;致病力更強,恐迎來新一波住院高峰……一時間,傳聞四起,難辨真假。

“鷹頭獅”,真如傳說中那樣是新毒王嗎?

先來看一組資料:XBB毒株已在新加坡率先引發了一輪感染,並於去年11月達到高峰XBB最高佔比達77%,另12%為BA.2及其譜系,8%為BA.5及其譜系,3%為BQ.1等)。

新增感染者數量來看,XBB亞型引起的高峰並未超過此前的毒株;同樣,從嚴重程度上(住院和死亡)來看,均未出現顯著的增加;從二次感染方面來看,XBB二次感染的死亡率和重症率分別為4/10萬和232/10萬,低於首次感染的35/10萬和282/10萬。

新加坡新增新冠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

現階段,美國的情況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XBB.1.5在美國正處於快速增長時期,感染比例迅速上升。除了上文提到的高傳播速度之外,不可否認的是,XBB.1.5確實在美國引發了住院潮,遠超此前的BQ.1和更早期的BA.5,甚至接近第一波奧密克戎BA.1流行時的一半左右。

究其原因,真的是“鷹頭獅”XBB.1.5有著更強的毒性嗎?

從印度和新加坡的資料來看,新毒株XBB.1.5沒有引起非常嚴重的疾病,主要的感染症狀仍是呼吸道感染。因此,近期美國住院率有所升高的主要原因,並非毒性增強,而是其超高的免疫逃逸能力。

詳細來說,即使感染了此前引起美國疫情高峰的變體,但對XBB.1.5幾乎沒有保護作用,“人群免疫空窗”給了XBB.1.5可乘之機;相比之下,之前在南亞流行的BA.2.75毒株,感染後會對XBB乃至XBB.1.5有一定的免疫中和作用,所以引發的症狀並不嚴重。

此外,最新的二價mRNA疫苗對XBB.1.5有著弱保護作用,而美國人群中的接種比例非常低,也導致一波相對嚴重的住院情況。

美國多地因新冠病毒感染而住院的情況

總結來說,與其稱XBB.1.5為“毒王”,“傳王”會更為準確——目前的資料來看,“鷹頭獅”確實有著極強的傳播力,但沒有跡象表明XBB.1.5比之前流行的變種更致命,也並不會誘發嚴重的胃腸道疾病。

事實上,作為新冠病毒結合細胞的主要受體,ACE2不僅在肺部表達,腸道中的含量也不少。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科的李侗曾醫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的各個變異株都會感染腸道黏膜細胞,但由於個體差異會決定是否會出現腸道臨床症狀。

有些人在之前“陽”的過程中便出現了腹瀉症狀,但那時XBB還未在國內大規模傳播,所以新毒株可不背這“黑鍋”。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XBB.1.5比其他毒株更易造成嚴重腹瀉或其他胃腸道症狀,大可不必囤過多“治療腹瀉”的藥物。

從已經流行過XBB變異株的國家感染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病人出現的症狀和當前的BF.7、BA.5.2是類似的,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喉嚨痛、鼻塞、發燒、疲勞、咳嗽、全身疼痛等

不同新冠毒株的突變過程

相信最後一個問題,也是現在大家非常關注的——如此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入境國內是否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感染”?

不可否認,XBB.1.5的確有著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重複感染是可能發生的情況。但過度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正如傳染病學專家徐建青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強調的那樣,XBB.1.5在中國機會不多。

“中國這一輪感染症狀比較嚴重,經歷了這一輪感染的人群,其免疫力不會低,同時建立了系統和黏膜的免疫應答、具備了T細胞免疫和不錯的中和抗體水平。經過這一輪病毒感染的洗禮,我國未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應與現在的新加坡相似。”

另有專家認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且之前接種過疫苗,在短時間內(3-6個月)再次感染的風險較小,且感染後的症狀通常比第一次輕微。

當然,由於XBB.1.5對中和抗體的強逃逸能力,目前產生的免疫力對新毒株的防護作用談不上很足,不能掉以輕心。同時,個體差異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於老年人和脆弱人群的保護仍非常必要。

顯而易見,XBB.1.5不會是最後一個奧密克戎變異株,新毒株的致病能力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群的免疫背景。清華大學博士、資深科學家王年爽如是說道,“在人群建立普遍的免疫力之後,新的變異株在致病能力上會大致呈現穩態,會有起伏,但就如季節性流感一樣,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人類和新冠病毒的戰爭,終局已定。”

參考文獻:

[1]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of XBB.1.5 is contributed by both strong ACE2 binding and antibody evasion. Can Yue, Weiliang Song, Lei Wang, Fanchong Jian, Xiaosu Chen, Fei Gao, ZhongyangShen, Youchun Wang, Xiangxi Wang, Yunlong Cao. bioRxiv 2023.01.03.522427;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3.01.03.522427

[2]https://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explore-the-global-situation

[3]https://www.moh.gov.sg/covid-19/statistics/

[4]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index.html

[5]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virtual-press-conference-on-global-health-issues-transcript—4-january-2023

撰文 | Swagpp 

編輯 | Swagpp

來源 | 梅斯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