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以來,新能源板塊下跌幅度超過20%。
一方面是因為4~8月漲幅較大,部分投資者獲利了結;另一方面是補貼退坡、產能過剩、價格戰這三座大山壓在投資者心頭。
認為“新能源的大時代已經結束”的人,似乎不知道中國“30·60”雙碳目標。2021年,中國碳排放超過105億噸,約佔全球的30%;中國消耗煤碳超過40億噸,約佔全球50%;中國發電8.4萬億度,火電佔比67.4%。這些“天文數字”要在2030年達峰、2060年“清零”。
放眼全球,2021年風電、光伏總裝機容量佔比剛剛突破10%。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佔比達82%,僅比5年前低了3個百分點。照這樣的速度,再過50年,化石燃料佔比仍然高於50%。
總之,新能源的大時代才剛剛開始。
認清補貼與發展的關係
1)補貼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新興產業規模小、成本高、技術不穩定,圍觀者眾、買單者少。市場規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來,技術也無法透過產品迭代成熟。
打破“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僵局有時需要數十年。從1895年現代汽車問世,到全球產量穩定在5000萬臺(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崛起前的全球飽和產量),歷時70年。
政府想用“有形之手”推動新興產業,補貼是最常用的工具。不論補貼生產商還是消費者,目的都是透過價格手段來擴大市場規模,讓企業藉助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優秀企業不僅會砸錢擴大產能,還會升級技術、迭代產品。
世上沒有不退坡的補貼,可以說補貼的目的就是最終取消補貼。
補貼一段時間後,產業規模提升、成本下降,形成良性迴圈,這正是“縮回有形之手”的時機。
如果成本下降速度不理想,反倒是補貼成了“唐僧肉”。政府不能長期當冤大頭,於是會降低力度直至停止補貼。
國家層面對光伏、風電的補貼退坡、直到取消是大勢所趨。
2013年~2020年,光伏補貼下調了6次。2021年集中式光伏實現“平價上網”,財政不再補貼。對分散式光伏的補貼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視情況而定,浙江、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電力相對緊缺的省份補貼力度較大。
2020年、2021年陸上風電、海上風電補貼相繼終止。2022年起,對新增風電專案中央財政不再給予任何補貼。
研究新能源產業,首先要搞清楚補貼與產業發展的關係。
光優每千瓦裝機容量成本降到2000元以下,基本不需要補貼。
陸上風電開發成本是光伏的2倍,每千瓦裝機容量成本4000~5000元。海上風電開發成本又是陸上風電的2倍。停止風電補貼,是對“用補貼替規模、用規模降成本”的效果不甚滿意。想“讓子彈飛一會兒”,倒逼風電行業降本增效。
對新能源車的補貼已完美收官。
2)新能源車補貼“完勝”
2022年是國家對新能源車補貼的最後一年。2023年1月1日起,新能源車上牌不再享受補貼。
2009年啟動“十城千輛示範工程”是最初的嘗試。2010年新能源車被列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率先試點補貼。2012年6月,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一錘定音,各地的補貼政策陸續“落地”。
2014年,新能源車銷量達8萬輛,幾乎是2013年的4倍。2015年銷量接近38萬輛、2016年52萬輛……
2017年,國家提高准入門檻,並計劃2017年~2018年補貼較2016年下降20%,2019年~2020年補貼較2016年下降40%,原計劃2020年起取消補貼,因新冠疫情推遲至2022年末。
補貼有序退出的同時,新能源車銷量不降反增:2017年78萬輛、2018年126萬輛、2019年120.6萬輛。2020年上半受疫情衝擊很大,全年銷量仍達137萬輛。2021年352萬輛。2022年前11個月銷量近607萬輛。
補貼政策之外,還有免徵購置稅、優先上牌、混動車上綠牌等促進新能源車發展的政策。
前幾年有人認為:陸續有城市不給插電混動車上“綠牌”,插電混動就要賣不動了。但在百姓眼裡,插電混動車是“油耗不及1.0排量燃油車,價格相當於1.5排量燃油車,動力超過3.0升V6燃油車”,日常通勤用電省油錢,自駕跑長途燒油無里程焦慮。有補貼、給上綠牌當然好,即使沒有各種優惠,也比買燃油車划算。
發展新能源是國家的既定目標,補貼好比輪椅、柺杖。停止補貼說明行業已經可以靠自身的能力生存、發展。
產能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的
2021年全球發電量為28.5萬億度,中國8.5萬億居第一,佔全球發電總量的30%;全球碳排放總量為339億噸,中國排放105億噸、佔比31%;全球煤碳年消耗量約82億噸,中國每年燒掉42億噸,佔比超過50%……歐美國家早已醞釀對進口產品收“碳關稅”,矛頭直指“中國製造”。
不去擔心白酒銷量腰斬,醬油產量衝高回落,豬肉消費多年停滯不前,卻為新能源產業“瞎操心”,完全沒有必要。
1950年日本汽車年產量僅3萬臺,1975 年達820萬臺,25年270倍。新能源相當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的汽車產業。將高速發展將持續20~30年。
1950年,沒有人能敢預言日本汽車工業規模會增長數百倍。但今天我們可以確切地預見新能源未來幾十年將達到的規模。包括但不限於,新能源年發電量超過8萬億千瓦時,新能源車年產量超過2000萬輛……
但在未來數十年間,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會不計其數。
1)產能過剩的階段性和結構性
階段性產能過剩與政策調整及廠家對政策/市場的誤判有關。
前面講過新能源各細分市場都曾高度依賴政策補貼。財政動用多少資金要嚴格執行預算,不是企業生產越多拿補貼越多,而是大家分食一塊“尺寸既定”蛋糕。
政府預算會有各種調整(金額、享受補貼的條件),會受金融危機、大選等因素干擾。新能源企業如果拿不準這個節奏,出現“搶跑”,就會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
2010年前後,光伏危機的根源就是產能過剩。其實那一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僅16GW,不到2021年的9%。
“過剩”之後10年暴漲10倍,這就是新能源“過剩”的特點。
結構性過剩是新能源產業的“日常”。
比如光伏產業,矽料、矽片、電池、元件四個環節猶如“多人綁腿跑”,多數時候步調並不一致。跑慢者拖人後腿,跑快者被人拖後腿。
過去幾年矽片、元件跑得快,矽料跟不上,於是矽料價格暴漲,大家只好慢下來等。
當矽料新增產能開始釋放,“四人組”可以飛奔一段距離了。
3)預測產能過剩需注意的三個問題
有些人預測產能過剩的方法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先加後減”:透過公開資料收集相關企業現有產能及擴產計劃,然後加總,減去對未來的需求預測,多出來的自然“過剩”了。比如:
據“XXXX”統計,隆基綠能、TCL中環、晶科能源、協鑫科技、雙良節能、京運通、上機數控、高景太陽能、晶澳科技、阿特斯等15家企業到2022年末的規劃,未來產能將達到678GW。
預計2022年~2025年、2026年~2030年全球光伏發電年均新增裝機規模分別約231GW~285GW、302GW~358GW。
677GW的年矽片產能,而全球在2025年之前年新增裝機容量最多368GW。
供給至少678GW,需求至多368GW,矽片產能過剩將大面積存在。
這種預測方法只用到加減法,連乘除都不用,幼兒園中班的水平。
第一個問題,計劃產能與實際產能、實際產能與實際產量往往存在很大落差。
計劃產能是給自己鼓勁、給投資人壯膽,順道嚇退競爭對手。計劃是否實施,一看企業實力、二看競爭格局。計劃是100實際做到20不足為怪,做到200亦不足為奇。
另外,產能都是有冗餘的。設計產能是100,實際產量85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問題,產能與產能之間有本質差異。
茅臺成立於1951年,到2021年茅臺基酒產能5.5萬噸;江小白成立於2011年,2021年產能6.5萬噸。是人都知道茅臺產能與江小白產能不能混同,怎麼到新能源行業就懵了?
比如多晶矽料分緻密料、菜花料、珊瑚料……品質、生產成本大不相同,過剩的是哪種?
矽片環節產能也過剩了,該環節產能要從四個維度考查:用料、口徑、切片厚度、產品型別。
用料
拉晶環節,“手藝差”的只能用價格高的緻密料,”手藝強“的可以大量使用菜花料甚至珊瑚料。
口徑
拉制矽錠的口徑越大越好,TCL中環主要銷售218、210、182三種矽片。已經被中環淘汰的166mm矽片是許多矽片企業的“當家”產品。
切片厚度
切得越薄越省料,口徑越大越難切。中環能把210口徑的矽片做到130微米。
產品型別
根據滲元素的不同,光伏矽片主要有P型、N型,後者電池效率比前者高2個百分點,但製造難度大、成本高。2019年佔比剛剛突破10%。
能”吃粗糧“、口徑大、切片薄、N型,四個維度都“頂格”的產能才是“優質產能”(白酒行業日薄西山,鼓吹者的話術是“優質產能”不足)。
優質產能的成本低,質量好,光伏元件企業採購電池片好比“包工頭”買水泥。如果某品牌水泥質量好,每袋還便宜2塊錢,絕對優先買這個牌子。
4)產能過剩局中人
面臨產能過剩,行業內企業可分三類,各有各的對策:
第一類,產品先進、成本低,適度降價可實現薄利多銷,對策是發動價格戰;
第二類,產品比較先進,成本控制較好,而且規模龐大,固定資產折舊負擔重,對策是參與價格戰,保住市場份額。在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後,淨利潤即便下降甚至虧損,但經營活動現金流為正。
第三類,在行業景氣時期殺入,產品、技術、成本與先進企業差距大。如繼續生產,經營活動現金流為負,越生產虧得越多。對策是停產觀望,或徹底退出。
價格戰有受害者也有受益者
1)價格戰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所有新興產業都是從“曲高和寡”、“質次價高”起步。技術進步、產品迭代,特別是規模效應,價格會越來越低,質量會越來越好,行業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
首創流水線生產法之後,福特汽車年產量從1萬輛飆升到10萬+。其它品牌汽車動輒兩三千美元一輛,福特只賣850美元。1927年推出的福特T型車,售價更是低至290美元,福特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接近50%。
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早年錄影機貴到電視臺都買不起,日本人把價格降到1000美元以下,松下、索尼為國家賺到數不清的外匯。
在計算機領域,技術進步推動產品降價體現到極致。根據“摩爾定律”,每18個月處理器能力提高100%、成本降低50%。想當年動輒上萬美元的IBM電腦,算力遠不如現今的兒童電子錶。
某些股民聞漲價則喜、聞降價則逃。殊不知降價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產品越賣越貴,使用者會越來越多嗎?使用者越來越少,產業就萎縮了,談什麼發展。
2)矽料價格的起伏
2004年,歐洲國家相繼出臺補貼政策,光伏入網電價10倍於平均電價,全球光伏產業開始興旺。
尚德、賽維、英利等一大批中國光伏元件企業乘勢而起。上游的美、日、德、意供應商趁機提價,大賺特賺,多晶矽價格最高達到500美元/公斤。
無錫尚德與MEMC簽下為期十年的“長協”,合同金額60億美元,單價80~100美元/公斤,其創始人施正榮還在洋洋自得。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歐美補貼退坡,市場“坍塌”。中國上千家光伏企業最慘的時候僅存50餘家。矽料價格暴跌到20美元,國際巨頭亦開始虧錢。
話分兩頭,2009年中國“三部委”聯全啟動“金太陽工程”,每千瓦補貼高達2萬元!
2010年開始,中國企業消化引進技術,將多晶矽成本降到200元/公斤,與海外巨頭不相上下且供應充足。
全球光伏市場井噴,2011年美國裝機容量增長70%、中國增長900%。
2012年,中國矽料企業把銷售降至100元/公斤。還在按80美元/公斤執行“長協”的尚德,失去與新玩家競爭的能力。而另一家“困在長協”的巨頭SolarWorld則推動了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
解決了本土矽料供給,中國於2013年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目的是擴大本土市場,促進光伏行業“降本增效”,實現平價上網。
到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具備了平價上網的能力,甩掉柺杖(補貼)準備飛奔。但由於矽料環節準備不足,擴產需要18個月,“四人組”只好慢下來等。
對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價格“崩塌之日”就是產業騰飛之日。隨著矽料產能釋放,2023年中國光伏可以飛奔了。
3)價格戰的受害者
受害者要麼“技不如人”,要麼戰略選擇錯誤,要麼兼而有之。
比如光伏產業,中國企業把各環節的產品做成“白菜價”,國際、國內成本居高不下的玩家黯然退出成為受害者。
目前,中國企業在矽料環節佔比達80%、矽片環節佔比超過96%、電池環節佔比85%、元件環節佔比75%。
2022年末矽片價格戰由TCL中環挑起。繼10月31日宣佈降價後,在11月27日新一輪報價中,中環再次全面下調P型、N型矽價格。其中210P型從9.73元/片降至9.3元/片,降幅4.42%;182P從7.38元/片降至7.05元/片、降幅4.47%;182N型從7.9元/片降至7.54元/片、幅度4.56%。
業內人士指山,中環報價已拉近拉晶/切片環節的行業平均成本。
注意這裡提到的是“行業平均成本”。如果能吃粗糧、口徑大、切片薄,N型報價追平P型,加之矽料成本下降,中環未必是降價的受害者。
新興產業猶如歷史車輪,一路“碾壓”著受害者滾滾向前。
自 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