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基礎設施落後
很多公司領導嘴上高喊數字化轉型,實際上拿著資料當牌坊,既不重視底層資料建設,也不規範資料流程,導致內部資料分散混亂,有時想找個資料找半天,拿到的原始資料又髒,嚴重拖垮了工作效率。
如果領導不夠重視,我們平時就要自己盡力推動資料質量的改善,畢竟如果基礎建設沒做好,苦的永遠是自己,這時最好可以拉更多人一起合作。就算是在重視資料分析的公司,每個部門和每個人對資料分析的認可程度也不一樣,我們也更應該主動找那些尊重資料價值的人對接。
忽視分析標準建設
資料分析師們常常會犯的問題,就是過於重視指標、忽略標準建設,一談到分析,張口閉口就是幾十個資料指標,只知道羅列資料,但到底哪些是主指標,哪些是副指標,哪些是參考指標,應該把哪幾個指標組合起來看,各項指標的標準數值應該是多少,怎麼算好,怎麼算差,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到最後做結論的時候就容易模擬兩可。
要想真正驅動決策,需要在做分析前多和業務溝通,對上面這些問題達成共識,這樣子分析起來就有據可依了,在工作中也要注意積累,下次接到同樣的需求也能得心應手。
資料處理太耗時
資料基礎設施落後,還會帶來資料質量差、不利於資料處理的問題。對很多資料分析師,資料清洗甚至佔據了資料分析80%的時間,而這些時間都是在重複繁瑣地處理資料,嚴重拖垮了分析效率。
作為資料分析師,玩轉Excel、SQL、Python那都是基本功了,不過這些工具用起來比較笨重,要敲程式碼不說,而且一直面對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資料,常常會打斷思路,影響工作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一款專業的資料分析工具是必備的。
就拿我常用的FineBI舉例,最大亮點就是高效、好用。FineBI有一套自助分析的流程。當我們拿到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資料,它不會上來就展示這些枯燥的資料,而是能夠引導我們們開始資料處理。
FineBI會在我們開始分析之前,讓我們先思考想要什麼,明確目標後選擇對應的操作,然後選出相關的指標資料,這樣就能一步一步靠近目標。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重點思考實現步驟是什麼,不會被滿屏的資料打亂思路。
資料清洗、資料抽取、資料計算......在FineBI的幫助下,整個資料處理的過程是非常簡單高效的,我們不用再花大量時間在資料處理上,完全可以把精力聚焦在更具價值的業務分析上。
建議不能落地
這是資料分析師們常犯的幾個錯誤,做什麼專案就是拿GMV、流量、DAU、MAU、轉化率幾個指標來套路式分析,但問到具體流程又一問三不知,對不同業務手段的效果沒有觀察積累,最後給出的報告就是不斷重複幾個指標,結論就是要提高、要保持,廢話連篇,這樣的分析沒啥參考價值,更不能驅動決策。
業務決策不光是業務人員的事,資料分析人員往往能從資料的角度提出獨特的見解。我建議大家多和業務人員交流,至少要熟悉各個業務環節,瞭解提出資料分析需求的原因,最終得出的結論要有針對性,具體到一條條實際的建議。
彙報沒有說服力
報告做的再好,說服不了別人也只是廢紙一張。要真正驅動決策,學會展現和表達是必要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報告中用圖表代替大量堆砌的數字,有助於幫助讀者更直觀生動得出結論。但這還不夠,高手們不光會做圖表,還在考慮怎麼讓報表“動”起來。
就拿我用的 FineBI 來說,可以實現多個圖表之間聯動,我們點到某關鍵資料,就可以看到關聯圖表的變化,這樣做分析是不是更加直觀方便了呢。
我們甚至可以用FineBI製作一張“駕駛艙”大屏,讓領導透過一張大屏就能快速get到彙報內容,有理有據有顏值,這樣的彙報誰會不願意聽一聽呢?
落後的人、落後的系統、落後的流程、落後的工具,都會讓資料驅動決策淪為“表面功夫”,到最後領導決策時還是拍腦袋就定了。
但大資料時代,未來不重視資料分析的企業和人總會被時代淘汰。作為資料分析師,我們要做的是多鍛鍊自身能力,爭取加入更好的平臺,做出更好的專案,真正發揮出資料的價值。
分析工具
最後,分享一下分析工具, 回個“資料分析”就能獲得資料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