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前的背景調查到底在查什麼?

testingbang發表於2020-11-27

  很多小夥伴在求職的時候都把精力放在工作調研,簡歷修改、面試環節和薪酬談判上,忽略了背景調查這一環節,導致最後面試都透過了,準備發offer了,卻倒在了背景調查上,那背景調查是什麼?那些崗位會背景調查以及如何應對背景調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背景調查是什麼?
企業在求職者面試透過之後,發offer之前,一般會對求職者進行背景調查。所謂的背景調查就是透過各種渠道(一般找你之前公司的hr或者你之前的公司領導)核實面試者在簡歷上提供的資訊,核實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工作經歷(比如你真實的工作時間是否和簡歷上寫的一致)、教育經歷、薪資水平、工作中的表現以及真實的離職原因等。


企業為什麼會進行背景調查?
由於市場上簡歷注水的現象比比皆是,外加各種培訓機構的包裝,企業進行背景調查也是為了規避用人風險,這種風險包括勝任力風險、法律風險、職業操守風險和成本風險,而一份完善的員工背景調查報告,可以為企業節省不必要的花銷,降低企業招聘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等。避免損害企業和股東的利益。


什麼情況下會進行背景調查?
其實也不是每個崗位都會調查,招一個前臺特絕對不會調查,沒意義,花費那個時間精力不值得。
一般來說外企還有國內的大型企業喜歡進行背調,畢竟不愁招不到人,同時大公司的人才梯度搭建的比較完善,通常不會出現非常緊急的招一個人的情況,所以企業有那個時間精力去調查一個人,為公司篩選到合適的人才。
中小企業因為物力、財力有限,一般只會對一些關鍵性的崗位採取背景調查(這個也看公司,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會進行調查)。
那麼有哪些職位是企業普遍願意進行背景調查的呢?
  • 與資金有關的專業崗位

比如會計、出納、財務、投資類崗位,出於對資金安全的考慮,企業會對這些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背景調查、瞭解員工的工作能力、犯罪記錄和誠信情況。
  • 接觸的核心機密的崗位

比如產品經理、產品總監、技術總監、架構師等。這些人一般可以接觸企業的核心機密,核心機密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對這樣的崗位,企業在招聘這些人員時都會非常謹慎,寧可花費一定的資金對錄用的求職者進行犯罪記錄、誠信狀況等背景調查。
  • 中高層管理崗位

中高層管理崗位,也接觸企業核心機密,掌控企業的運營戰略,有的甚至還把握著核心客戶資源,他們對於企業的日常運營,甚至未來發展順利與否,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大多數的企業都會對中高層崗位的聘用



背景調查如何進行?
  • 自主調查

企業hr透過求職者留下的電話資訊或者網上搜尋到聯絡方式,聯絡上一家公司的hr或者你的直屬領導,以此來核實你的相關資訊,這種調查方式中小公司比較喜歡採用,因為成本比較低,但也容易失真,因為資訊畢竟是你自己留的,你可以提前向公司的領導和hr打好招呼。
  • 透過獵頭進行調查

獵頭可以為僱主提供專業的求職和招聘建議,但是背景調查並不是他們的主業,所以背景調查的結果和獵頭的能力有直接關係。有的時候獵頭為了儘快交差,把錢拿到手,也會提供不那麼客觀的資訊。
  • 背調公司

一般外企和大企業喜歡和背調公司合作,因為別人畢竟是吃這碗飯的,所以背調結果也是準確度最高的。
背調公司首先會透過電話聯絡求職者,明確告知對方將對其工作履歷展開調查。畢竟這些私人資訊如果未經授權,都屬於違法的。電話後,求職者會收到一封郵件,裡面需要提供的資訊有: 1)背調授權書;2)履歷資訊表,包含過往經歷的公司和證明人資訊;3)學歷證書或其他檔案,如薪資流水。
拿到求職者資訊後,背調公司會打電話給你再去求職者簡歷中留下的聯絡方式,核實履歷資訊。需要注意的是,HR都是由背調公司隨機尋訪的,以確保HR與求職者沒有事先串透過。核心的內容聚焦於工作時間資訊的真實性、離職原因真實性、薪資、有無違反公司制度的行為、求職者提供的證明人是否真實。
在排除證明人非求職者的親戚朋友冒充後,背調公司會去聯絡證明人訪談,包括上級、同事和下屬,向他們核實工作表現情況。核心的內容聚焦於工作時間資訊的真實性、工作內容和職責的真實性、工作表現的評價、人際關係狀況、性格評定等等。


那我們面試應該準備一些什麼呢?

瞭解自己

很多人認為,這一點多餘。我還不瞭解我自己?

實際上,我們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尤其是簡歷裡的自己。

我遇到過簡歷寫錯的求職者,簡歷上寫的內容都忘掉的小夥伴,還有明明自己經歷過,卻講不清楚來龍去脈的小夥伴。

而且並不少見。

我的建議是:

  • 重溫一下簡歷內容,確保每段經歷都能用簡短的語言複述;

  • 帶過的團隊,做過的專案,組織過的活動,以STAR的形式準備好;

  • 每一段經歷,都應該準備例項和資料證明,會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

  • 準備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面試中如果沒有獲得解答,可以拋給面試官(準備什麼型別的問題?我也寫過當面試官問「你有什麼要問我的嗎」時,應該問什麼?- 知乎)。

(關於STAR:我在“面試的時候,如何自我介紹?”回答中分享過)

如果你感覺自己做的專案價值不大,擔心被面試官深挖diss,沒關係,從業務角度去思考為什麼公司要做這個專案,價值在哪裡,對你有什麼收益。

沒完。

接著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面試官,你可能對哪一段經歷最感興趣,最想了解。

相應的,這一段經歷就應該充分準備,必要時的時候,應該將相應的資料和資料隨身帶上,方便在面試時拿出來作為證明。

瞭解公司

負責打電話通知面試的HR,我很少見過語速慢的——可以理解,人一天可能要打100個這樣的電話。

對於求職者來說,尤其是海投簡歷的小夥伴,很容易心虛,不敢多提問,有時候連公司名稱都沒有聽清——我當年就是如此。

在電話通知環節,我們必須開口問,有諸多資訊要確認:

  1. 面試時間/地點

  2. 公司名稱/崗位名稱

  3. 聯絡人資訊(一旦遲到,得提前打電話道歉)

  4. 面試官是誰(HR還是直線經理,或者都一次性面試掉)

  5. 需要準備什麼材料(一般逃不掉學歷證明,身份證影印件等資料)

  6. 針對面試崗位,需要額外準備什麼材料(如:做設計,是不是要帶設計稿?)

之後就是我們功課的第二部分:瞭解公司

這一塊非常細節,不過還好,如今各位擁有太多網際網路工具可以幫助查詢了:

  • 公司地點在哪裡,交通是否方便,需提前多久出發;

  • 公司型別如何?我應該如何著裝?去諮詢公司逃不掉正裝,而去網際網路公司這麼穿,人家或許以為你是房產中介;

  • 公司業務如何?上市了嗎?財報如何?主要產品有哪些?

  • 公司在中國有多少分支機構?最近有什麼新動向?

  • 公司所在行業有何新動向?發展趨勢如何?

  • 公司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公司在行業內排名如何?

一方面,這些背景資訊可以增進你對公司的瞭解,在你決定是否接offer時幫上忙。

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讓你體會到企業面臨的困境/發展機會,讓他們會來尋找你這樣的人才。

瞭解崗位

瞭解崗位瞭解JD,其實就是在瞭解企業的痛點。

企業的崗位需求(JD)通常包含了豐富的資訊。

在我接到獵頭電話時,我不會關注招聘廣告或是獵頭的口頭描述,我首先要看JD。

如果沒有JD,那麼這個崗位或是剛開放出來的,企業不會寫;或者是這家企業只是想了解一下市場行情,還沒實質的招人計劃。

JD分為兩個部分:

崗位介紹(Description)和崗位要求(Requirement),

通常來說職場人會把注意力放在Requirement上,看經驗看學歷看英文要求是否匹配。

但實際上最重要的部分是崗位介紹,靠譜的崗位介紹應該包含主要的核心工作內容,作為候選人完全可以對照起來:

哪些做過,做得好嗎?是否有事實依據;
哪些沒有做過,如果問起,怎麼展現能夠迅速上手的能力?

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要招這樣的人,是不是這個公司有什麼特別的需求/痛點,我是不是能夠滿足?如果沒有合適的答案,就在面試中聆聽,如果HR沒講,這個問題就可以留在最後提問HR。

瞭解崗位的第二種方法:

開口問(不懂就問,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你又不是和公司談戀愛)

首先問HR,

到底這是個新設崗位,還是崗還在,人沒了?
崗位彙報給誰?什麼級別的領導?

(問到後可以上LinkedIn搜一搜,到底未來的新領導是什麼背景?喜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表怎樣的言論?三觀正不正,沒準還能問問離職的老兄,到底是啥原因讓你受不了要撤)。

對於新設崗位,

為什麼要新設?
有哪些困難和挑戰?

這些都是最終需要候選人去解決的,如果候選人能從直線經理面試前,就準備好一個解決方案/工作計劃,肯定會讓面試官眼前一亮。

當然最好的瞭解崗位的方法還是內部有人。如果你有朋友已經在公司內,他可以幫你問到很多關於崗位的細節問題:

  • 公司為什麼要設立這個崗位?

  • 這個崗位的價值意義何在?需要人來解決什麼問題?

  • 這崗位招了多久,是不是急切需要人?

  • ……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能幫助候選人迅速的瞭解企業的需求和痛點,增加侯選人面試成功機率,還能幫助侯選人在薪資談判時佔據有利地形。

如果不是業務崗位,只是支援崗位,怎麼寫解決方案/工作計劃?可以寫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嘛,我就說說當年我的案例(知乎大V面試現形記):

很多面試都沒有迴音,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哪裡出錯了;在一位職場導師的指導下,我開始將“做好業務支援的崗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寫成一篇文章——當年字寫得不錯,所以我特意手寫,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之後一個月裡4次面試3次拿到offer,趕在金融危機前夜找到了工作。

總結一下: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面試重要,需要仔細準備。

但真的到面試邀約來到的時候,又會犯懶不肯去問,去查資料。

事後後悔,卻太遲了。

送大家一句名言:Fail to prepare = prepared to fail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2496/viewspace-273741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