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系統整合人員分析 (轉)

gugu99發表於2008-05-27
銀行業系統整合人員分析 (轉)[@more@]

銀行業整合人員構成分析

 :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com::office" />

銀行業是我國較早運用技術,尤其是等技術的行業。由於經濟實力雄厚,業務發展迅速,所以是經常進行系統整合工作的行業;其業內技術人員軟體水平較高,專案組織也較符合規範,是軟體工程專案範例分析的良好樣板。

銀行業的系統整合專案大小不一,小至POS等端末小系統,大至支撐全國的核心業務系統都有。每年每家銀行的科技投入都以億計。當然,早期的專案組織雖無章法,但系統簡單、人數少、管理容易,故問題也較少;也不可取法。現在的情況是:經過這些年的摸爬滾打,各銀行都形成了一套不能算非常正規但有一定的人員、進度管理方式。

通常的方式是:首先,由業務管理部門根據日常工作中前端工作人員的反映,收集針對當前系統的意見,提出“需求”(不是軟體工程意義上的需求);然後,業務部門從本部門和前端抽調人員組成“業務人員”與技術部門協同做“需求分析”(不完全或不是軟體工程意義上的需求分析,通常是走形式,對技術人員來說則是討價還價,推掉他們不想做的);完成後則技術人員進入開發階段,業務人員作為業務支援從旁解釋業務操作過程和相關業務關係;在測試階段,業務人員變成測試人員,進行業務測試;新系統投產時,業務人員投入一線負責培訓、指導其他前端工作人員並反饋問題。

這裡應該指出的是,“需求” --這種意見的歸納和整理,可能經過了一個以上的層次,即多次提煉加工,可能會背離前端人員的真正意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需求的歸納者,即業務管理部門的人士有相當的水平和知識層次,能夠切中大部分問題的核心,可是也有脫離實際一線工作,在細節問題上不仔細,想當然的問題。而在測試階段,業務人員會從前端工作人員中抽調一些業務骨幹補充測試力量,他們往往會帶來許多需求修改—主要集中在介面、操作上,從修改量上可以看出原需求的質量。

可以看出:業務人員主要分兩類:業務主管部門的代表(“主管”)和前端抽調的工作人員(“骨幹”)。前者文化層次較高,分析問題切中要害,熟悉各種法規制度,對系統的認識全面,目標明確;可是在細節問題上不重視,有想當然的作風,與後者矛盾時,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容易妥協;與技術人員容易有共同語言。而後者一般不瞭解業務的“實際過程”,求知慾不強,對系統的認知只能依靠原有系統,經常提出在技術人員看來“很過份”的需求;這種人有“話事權”的話,新系統極有可能變成原系統的翻版;但他們業務精熟,上手快,能在測試時找到錯誤,能幹的還可以找到原因(有部分人有依賴性則不願找原因),可以快速完成大量業務,整理清楚各種紛繁複雜的報表,釐清頭緒。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技術人員的構成。銀行方一般由以下幾種人構成:一、剛畢業分配來的大學生,數量極少,不具有任何或很少業務或技術知識,往往現學現用,質量不高,不小心就會捅漏子,但到專案結束時往往成為業務、技術高手,可稱之為“幸運兒”;二、原、開發人員,這部分人較熟悉業務,有部分更可以算業務高手,瞭解業務的計算機內部流程,實際的業務流程便由他們決定。由於近年來銀行系統開發外包較多,會有系統整合公司的程式設計師,一般稱“公司方”,他們有部分是原銀行業中的技術骨幹,有些是某些領域內的高手,也有公司要培養的新畢業的大學生組成;他們技術水平一般較高,但往往參差不齊;即使熟悉業務但對業務流程也沒有決定權。

可以很容易的想到:在開發中,較好的思路是:由“主管”擬訂需求,“骨幹”擬訂介面;雙方的“技術骨幹”做需求分析,決定“內部業務流程”,帶領新手;“主管”做業務支援,測試時再調“骨幹”來參與。但能否如此理想,只能看運氣了。

另外,由於公司方人員薪酬較高,可能影響銀行方技術骨幹計程車氣,專案結束時可能會有跳槽的,會影響系統後期維護工作。

 (有不同意見,建議歡迎討論to:huang_jien@.com">huang_jien@msn.com)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48419/viewspace-100466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