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第1章 總論

charles6222發表於2008-04-29

 

第一章 總論

一、會計概述
什麼是會計,會計有什麼作用,企業會計分類等這些內容看一下就可以了。

二、財務報告的目標
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新的會計準則為什麼和原來變化那麼大?
實際上目標的修訂,我們現在要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要,實際上是決策有用論觀念下制定的政策。過去是責任觀下,也就是考慮會計資訊是否可靠,如取得一項資產,非要取得發票,按歷史成本入賬,這就是強調的是責任觀下的可靠性;現在新的會計政策,新的會計準則更強調的是決策有用論下的相關性,也就是更好的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要,報表使用者想了解這項資產現在真的值多少錢,不是當時取得時候多少錢,所以我們現在引入瞭如公允價值,而不是原來簡單的歷史成本,這就是現在有用論下的修改政策的觀念,後面會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如買股票,股票10/股買入,現在漲到了18/股,就不能還按原來的歷史成本10/股計價了,就要反映18/股。這就是財務報告目標的變化導致後面的影響。
現在我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資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報表使用者,最主要的就是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甚至還有社會公眾,他們想了解什麼?要滿足他們的需要,使他們看到真實的、客觀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

三、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基礎
(一)會計基本假設有四個: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
1.
會計主體就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範圍;要注意這個空間範圍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要把會計主體和法律主體區分開。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但是會計主體並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如: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就不是法律主體,但是會計主體;如母公司向子公司進行投資,母子公司形成了一個企業集團,這個企業集團很可能不是一個法律主體,但是它是一個經濟意義上的主體,我們把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企業合併會計報表就是以企業集團作為一個經濟意義上的主體編制的對外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的會計報表,我們就把它稱之為企業合併會計報表。合併報表就是以企業集團為一個會計主體,這個企業集團可能並不是一個法律主體,也就是法律主體和會計主體並不是完全等同的。還有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是證券投資基金,這些證券投資基金不是一個法律主體,但是我們要把每一個證券投資基金作為一個經濟意義上的主體來反映它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情況,那麼我們把每支基金也作為一個會計主體。
2.
持續經營指持續不斷的,永遠能經營下去,不會出現倒閉破產的情況。
3.
我們把會計持續經營過程具體地分成一個個連續的、長短時間相同的期間,這個期間稱之為會計分期。只有分期,每一個分期我們才能確定這個期間是賺了還是賠了,如果不分期間,怎麼及時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如果沒有這個期間我們就沒法進行核算
4.
貨幣計量,即我們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時都要以貨幣作為計量方式。計量有很多鍾,有實物計量、勞動量計量、長度計量等,但是會計上要以貨幣作為計量方式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
(二)會計基礎
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計量基礎。
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對應,收付實現制指收到了就確認收入、付出了就確認費用;權責發生不以收到付出為標誌,而是看是否歸屬於本期,屬於本期即使沒有收到也要確認收入,如:銷售一批商品,款項沒有收到,但是已經開出發票帳單,那麼款項沒有收到也要確認收入。那麼企業就是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而行政事業單位往往以收付實現製為基礎,事業單位有時候也按權責發生制,而行政單位都是按收付實現制。

四、會計資訊質量要求
有一些進行了刪減,如:過去的權責發生制原則現在作為基礎了;過去有歷史成本原則,現在沒有了,歷史成本只是計量的一個屬性而已了,現在我們引進了很多屬性,如: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可變現淨值。
現在,會計資訊質量要求有: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實質重於形式、謹慎性,這是頭等重要的。
另外,還要注意可比性、相關性等相關要求。
相關性:滿足報表使用者的要求;
可理解性這些看一下就可以了。
其中,可比性要留心注意一下,現在所說的可比性和原來學的不一樣,現在的可比性既包括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比較,即縱向比較;又包括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的比較,即橫向的比較。現在,不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稱之為可以比較的。縱向的比較,過去叫做一貫性,現在都叫可比性了,同一個企業前後期能夠進行比較,遵循的是同一個會計政策,不改變會計政策,就可以進行比較;如果改變,即政策變更、追溯調整、在附註中充分披露,前後期依然可以比較,也就符合可比性要求的質量要求。
實質重於形式(特別注意),注重經濟意義上的實質,而輕視法律意義上的形式。如:主體問題。在編制合併會計報表是以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即經濟意義上的主體,而這個企業集團是否有法人資格、是否是一個法律主體無所謂。我們注重的是經濟意義上的實質,而輕視法律意義上的形式,所以我們在編制合併會計報表是以企業集團,這個企業集團可能不是法律主體。如:融資租賃的固定資產,其實融資租賃的固定資產是沒有所有權的,但是融資租賃的固定資產我們卻有與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因此我們把融資租賃的固定資產視為自有的固定資產,在會計報表上固定資產中就包括融資租賃的固定資產。實質上我們擁有它的控制權,但是形式上我們沒有它的所有權。如:出售商品,又簽訂了一個補充條款:回購協議,把商品賣給你了,開了增值稅專用發票,也收到了貨款,也把貨發出了,但是簽了協議,過半年把商品再買回來,這就是售後回購。實際上,現在不是為了賣這個商品,而是融資。實質上是融資、形式上是銷售,其實根本不是銷售,所以一般情況下售後回購不確認收入。
重要性,即對於重要的事項要重點的特別的加以反映,對於不重要的事項可以簡化的加以反映。這是要考慮成本的問題。
謹慎性,謹慎性走過的歷程:1992年之前是批判謹慎;1992年後——2006年是過度謹慎;2006215 日頒佈的新的會計準則,對於謹慎性,形式上沒改,實質上對其進行了修訂,從觀念上改變了,就是說不能過度,謹慎是要的。所謂謹慎,就是在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情況下,我們儘量選擇那些不至於使利潤虛增,即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時不要使利潤虛增,不要使權益虛增。也就是不應高估資產和收入、不應低估負債和費用。
在後面很多準則的變化實際上就是對謹慎性的修訂,在1993——2006年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有些走偏了,過度了,因此在2006年出臺新準則很多和原來不一樣的內容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修訂。如果理解了這問題,就會明白為什麼債務重組過去不讓確認收益,現在又讓確認收益了;為什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現在又讓確認收益了;為什麼在很多內容中我們不再計資本公積,而計入營業外收入了。這其實就是對這個原則的修訂。這是個觀念問題。(特別注意)
及時性(知道)

五、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原則
會計要素分兩大類:反映財務狀況的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反映經營成果的有收入、費用和利潤。
這裡講的是確認和計量的最基本的內容。
(一)資產
1.
定義:資產指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1)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2)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
3)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2.
資產的確認條件
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如:銷售給某企業一批產品,而這個企業根本就無力償還這筆款項,那就不要再確認企業的應收賬款了,或者這個應收賬款就作為壞帳處理。
2)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
生產的產品,料費、工費和其他費用能夠可靠計量。但是有時候,如衍生金融工具,往往實際發生的費用很小,或者說根本沒有,但是我們卻可以對它的公允價值加以計量,那麼我們也把它確認為一項資產。
第二章到第十章講的都是資產。
(二)負債
1.
定義:負債指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1)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2)負債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2.
負債的確認條件
負債在什麼情況下確認?必須是很可能帶來經濟利益流出。
可能與很可能的區分,在後面或有事項中會區分:如果發生的機率在5%——50%之間,稱之為可能;如果發生的機率在50%——95%之間,稱之為很可能;如果很可能帶來經濟利益流出時候,這時候又要滿足另外一個條件:能夠可靠加以計量,這時候確認一項負債。
可靠計量,有一些負債是法定義務,金額非常明確,如:向銀行借款100萬,金額非常明確;也有一些負債是推定義務,這些推定的義務並不能準確的計量金額,但是我們可以合理的估計最佳估計數的確定。如:銷售100萬的商品,是包退包換包修,這種三包的費用在未來可能還會發生多少?我們估計還會發生2萬元,現在就要去確認這項預計的負債2萬元。這是一項推定的義務,只要它能合理的估計,就應該說是可以可靠的加以計量,就要確認這項負債的金額。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指資產扣除負債剩餘的權益,包括投資者投入的資本金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很多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資本公積。
除此之外,所有者權益中還包括留存收益。
利得,是企業非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但是又和投資者投入資本金沒關係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分為兩塊,一塊利得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本公積;還有一塊利得是不計入所有者權益,而是計入當期損益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營業外收入
損失,也是非日常活動中形成的,又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又不是向投資者分配利潤。這種損失,有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也有計入當期損益的,也就是說,有的損失是衝減資本公積的,有的是計入營業外支出的。
(四)收入
定義:收入是日常經營活動中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但是它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
區分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日常的;利得是非日常的。
(五)費用
定義:費用是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但是與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
費用與損失區分:損失是非日常的;費用是日常的。
(六)利潤
定義:利潤是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費用的淨額,還包括利得減損失。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也是影響利潤的。
現在我們所說的利潤是收入減費用,加上計入當期損益得利得減損失。
(七)會計要素計量屬性及其應用原則
1.
會計要素計量屬性
1)歷史成本
2)重置成本
3)可變現淨值
4)現值
5)公允價值
歷史成本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後面特別講的是公允價值、現值和可變現淨值這幾個屬性。
現值:是指把未來的現金流量折成現在的價值,如:財務管理中有資金的時間價值,5年以後100萬,要折成現值就要乘複利現值係數;如果5年內每年收到100萬利息,折成現制就要乘年金現值係數。除此之外,還有可變現淨值,講存貨的時候會涉及到,即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減去銷售稅費。這些都是我們計量的基礎。

六、財務報告
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一定日期或特定期間的經營成果或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
財務報告是四表一附註: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會計報表附註。
當然,並不是所有企業都編制四表一附註,如一些小的企業,只要求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連現金流量表都不用編制。
附註,根據不同的時間,附註的詳簡程度也不同。
總結:第一章的內容花了很長時間講,實際上在考試中不會佔很多分數。充其量2分,一般來說是1分,但是這是建立一個會計的觀念。所以我們把這本書分為四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就是第一章總論,獨立為一大部分,這是會計的基本理論。這個基本理論為我們後面的學習內容指明瞭一個方向。這塊內容不是一個簡單知識點,而是對以後內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2007年考題
單選題
1
、根據資產定義,下列各項中不屬於資產特徵的是(  )。
A
、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
B
、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
C
、資產是由企業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D
、資產能夠可靠地計量
答案:D
解析:ABC三項是資產的特徵,而D項是資產的確認條件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73007/viewspace-25579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