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谷創始人陳嚮明博士談雲原生的投資策略與思考

danny_2018發表於2022-04-11

日前,由阿里云云原生應用平臺、阿里雲加速器、阿里巴巴戰略投資共同舉辦的雲原生加速器第一期路演在杭州舉行,經過兩天線下路演,最終 31 家企業成功入選阿里雲首期雲原生加速器。

產業數字化浪潮中,雲原生已成大勢。在雲原生加速器線下路演中,銀杏谷創始人陳嚮明博士分享了對於雲原生投資策略的思考。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演講整理而成。

在看阿里云云原生加速器專案資料的時候我受到了一個啟發,銀杏谷挺像一個雲原生的投資機構。在這之前我是做半導體的,而云計算大資料的底層就是半導體。由於銀杏谷是製造業背景,我發現製造業的轉型需要一些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就產生了做一個投資平臺的想法,思考能不能投一些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創業團隊,既為自身的製造業服務,又為浙江的製造業轉型做一些探索。

帶著這種思考我遇到了王堅博士,大家一拍即合,雙方對這個連線形成了共識。我還記得 8 年前,在當時就思考如何把製造業的資源匹配到年輕人的生態裡面去做資料類的、智慧類、AI 類、包括今天雲原生的科技團隊的投資,這為製造業雲原生轉型開啟了很好的起點。因此,我覺得銀杏谷資本很像一個製造業雲原生轉型的投資公司。

銀杏谷創始人陳嚮明博士在雲原生加速器現場分享

2014 年銀杏谷成立了第一個基金叫銀杏雲,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把基金名字叫雲的基金。那時候什麼叫雲,其實定義都不太清楚,有些模糊。但是我還是非常相信,阿里雲看好的我們都投,阿里雲不看好的也可以投,當時就是帶著這樣樸素的思想。當後來不斷跟這個領域接觸以後發現,這其實對製造業轉型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我剛開始接觸這一部分的時候,發現半導體制造過程中的智慧化裝置和軟體全是國外的,因此我想到這是否可以國產化。半導體的生產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雲原生的、資料驅動的,並且全自動的一個製造流程。大家知道靠資金、靠國內自有的知識結構是建立不起來這樣的流程的,所以這也給了大家很多啟示。

後來,對雲有些理解之後,特別是明白“雲的本質要為產業服務”,銀杏谷成立了第二個投資雲服務的基金,我當時跟王堅博士說,雲是應該為製造業服務的,賦能產業才有生存的基礎,才有持續發展的動力。但是在這塊領域內最瞭解產業的可能是用友。當時用友有五千個工程師。但用友的問題是什麼?用友非常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但是當時其手裡的產品太傳統,服務不了這種製造業企業日益迫切的需求。如果雲架構和資料產品與用友的生態能結合起來,就能爆發很大的生命力。

因此,這支基金是與用友合作的,取名為銀杏海基金。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在基金規則裡面寫進去:“所有被投的專案必須使用阿里雲”。有意思的是,這個基金卻與阿里沒有任何關係,阿里也沒有給銀杏谷一分錢,也沒有給任何承諾。銀杏海基金走到今天的經濟效益不錯,不是因為投資經理水平多高,而是抓住了雲的本質,雲的本質要為產業服務。阿里雲的雲產品很好,用友對產業的需求非常瞭解,這兩個生態疊加,一定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在這中間,銀杏谷還投資了一個創業專案:數夢工場,投數夢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概念:其實我們當時對於 SaaS、PaaS 沒有特別清楚,但是我們看到了前景,於是便投資了數夢工場。

其實數夢工場的發展也是見證了雲原生的發展。數夢工場一開始就計劃上雲,上雲之後發現企業服務面臨挑戰,幾經波折後最終找到了本質,並在實踐基礎上逐步地用雲原生的思想和架構重構了產品。數夢最終決定去做資料鏈,因為資料鏈的本質邏輯也是雲原生的架構和思想非常淋漓盡致的體現。

對於雲原生的發展我簡單分享 4 點感受:

第一點,銀杏谷更像一個雲原生的投資機構,並且未來也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點,雲原生中的雲、大資料等這些一定是為產業服務的,這是堅定不移的。因為與太多的創業公司交談時發現,究其根源是聊雲原生。比如原來杭州的交通擁堵,使用了新架構可以讓擁堵率降低 10%。一個創新的東西,至少要帶來碾壓式的感受,至少提高 50%的效率,這才能讓普遍的使用者有體感,大家才會認可這個理念和產品。所以產品本身架構無論有多先進,它的本質是讓使用者端體驗要有顛覆性,差距要足夠大。

其實看準一個技術團隊,是看能力和產品如何匹配到生態,解決製造業場景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我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要讓製造業場景的問題,變成科技創業公司的寶藏,成為它的訂單。

第三點,對於雲原生大家需要明白它的科技屬性很強,所以它的實施主體不是傳統的一方,實施主體應該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主體的科技力量。它一定要把資源匹配到這些人手中,讓他們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框架為產業前沿服務,這樣一個匹配才是正確的。

投資公司的角色其實就是要把資源錯配的東西匹配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銀杏谷可能是中國跟科學家合作最多的投資公司。銀杏谷跟王堅院士、高文院士、楊華勇院士等都有非常深的合作,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在第一時間埋下一個產業化變數,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前做準備。

銀杏谷還與西湖大學的施一公院士合作,在不久前,銀杏谷投資了一個合成生物學非常厲害的團隊,本質也是用 AI、大資料尋找新的化合物分子。在與楊華勇院士溝通時,院士講得非常精闢:“要把我們這些科技人員轉化成企業家,這是很難的,其實也是很浪費的。應該選擇一些有科技屬性的 CEO,比如很多博士畢業的人,其實不是100%都願意做科研的,裡面有願意做產業化的人,我們可以培養這些人與科技互動,這對產業的發展空間的價值是很大的。”

第四點,銀杏谷會一如既往地做雲原生的投資機構,也會一如既往地跟阿里雲站在一起。我傾向於投資五類人群,比如科學家、工程師,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等,而五類人的本質都是科技屬性、年輕屬性的人群。投資他們,是為了把這些人放置到產業的場景、製造業的場景。要把大量的工程師搬到祖國的大地上、到工廠現場寫程式碼,還要為衛星上天寫 APP。

阿里云云原生加速器是一個很好的生態連結器,希望大家在這裡可以談合作、做生態、產品共建,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為產業發展做貢獻,一起去創造雲原生的未來。

來自 “ 阿里巴巴雲原生 ”, 原文作者:陳嚮明;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bXvDEBZml8soHxttfzNbPA,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