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療機器人行業投資的五點心得

動脈網VCBEAT發表於2020-07-15

醫療機器人緣何興起?

應用於醫療行業的機器人,稱為醫療機器人。

1985年,第一臺用於醫療手術的機器人誕生;2000年,FDA批准了達芬奇(DaVinci,Intuitive Surgical直覺外科))機器人手術系統成為里程碑事件;康復機器人第一次商業化應用是1987年,里程碑事件是2013年cyberdyne HAL的外骨骼機器人獲得安全證書。

進入2016年,醫療機器人發展進入快車道,主要是兩個特別重要的事件:一個是AlphaGo橫空出世,打敗圍棋冠軍李世石,戰勝“圍棋天才”柯潔,這個事件很能說明機器人腦袋的“思考”能力。DeepMind的概念風靡全球,瞬間變成創業熱點,颳起投資熱潮;另外一個是波士頓的Atlas機器人驚豔的後空翻,這個動作難度係數很大,說明關於感應、感知、目標識別、材料等方面,技術出現了重大突破。

今天我們看到的醫療機器人創業專案,大多數屬於要麼像AlphaGo一樣能“文”,人工智慧屬於這一類;要麼能“武“,如IVD自動化流水線、達芬奇機器人或外骨骼機器人等。少部分有點AlphaGo+Atlas組合的意思,技術難度較大。

醫療領域相對來說是個傳統、保守的行業,受各種各樣法規的監管。醫療機器人的發展主要驅動因素是技術,但是醫療機器人的商業化離不開需求的土壤。第一是人口老齡化,人老病多,疾病、慢性病、殘疾的人數在增加,全球60歲及以上老人將以56%的速率增長,醫療健康的壓力非常大;第二是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第三是高質量醫療的需求在增長;第四是應對災難的需要。

醫療機器人領域繞不開達芬奇機器人,它是手術機器人中的代表。從技術上來說,手術機器人屬於醫療機器人的塔尖部分,難度高,風險大,開發週期長;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可以20倍放大手術視野、7個維度精準操控、進行1釐米微創手術。從臨床使用來看,達芬奇機器人的手術出血少、恢復快,術後存活率和康復率高。自2000年FDA批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以來,截至2019年全球達芬奇機器人安裝量已達5582臺,累計參與手術達到720萬臺。

從財務角度來看,Intuitive Surgical 在2000年於納斯達克上市,其股價從最初的6.02美元,上漲至574.59美元 (2020年6月1日股價),漲幅達9445%,年複合增長約26%。可以說,開了掛的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就像興奮劑一樣,激勵著很多醫療機器人方向的創業者,這也是今天國內醫療機器人興起繁榮的原因之一。

醫療機器人的細分及投資選擇思考

醫療機器人主要職能是醫療或是輔助醫療,這裡的醫療既指治療,也包含診斷;從法規監管的角度來說,很容易看出難度的不同,涉及治療最難,其次是輔助治療、診斷和輔助診斷相對容易,拿證也會比較快。

醫療機器人大致有如下的細分:

關於醫療機器人行業投資的五點心得

手術機器人無疑是醫療機器人中的皇冠,手術這個活跟藝術有點相似,但凡上手術檯,多數是大病,評價指標繁多: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損傷少(微創)、癒合好、併發症低、費用低等,滿足這麼多條件,可見是個藝術的事情。這些指標的提升無止境,比如手術時間短,怎麼才叫短?十年前可能一個小時就算短了,今天二十分鐘也還是覺得長,從患者的角度,只要是手術,躺一分鐘也覺得長。

其次是對醫生的要求高,培養一個合格的手術醫生就不容易,高水平的手術醫生,那就是稀缺資源。而且這活還面臨單調、枯燥、重複性高、風險大、高度緊張、容易疲勞等特性,手術太多,醫生不夠用,這都是非常需要手術機器人的地方。

第三,手術的過程複雜,畢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病人,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帶有很多經驗的判斷,手術過程的資訊化,目前也還沒完全具備,就更別提智慧化的事情了。所以即便是達芬奇機器人,也還是輔助手術機器人這個範疇,真正意義上的手術機器人還沒有。

根據臨床的應用方向的不同,大概會有神外、骨科、血管介入、腹腔等細分。從應用方向上來看,最複雜的要算腹腔鏡機器人;危險係數高的是血管介入和神外,像埃隆-馬斯克透過神外機器人植入腦機介面晶片,勇氣值得佩服;精準度要求高的是神外和骨科機器人;綜合而言,骨科機器人相對要低一點,也是國產機器人的突破方向,天智航算是國內骨科機器人領域的龍頭,已經成功在科創板上市。

康復機器人,不像手術機器人那麼緊張,不是動不動就要命的問題。康復產業的興起更多是國家政策的引導,要解決老齡化的問題,但是落地層面是康復患者支付的水平問題。康復患者群體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失能,一個是失智。相比較解決失智問題,比解決失能問題更重要,更緊急,也是這個原因,這是創業熱點,解決痴呆、阿茲海默病、帕金森等專案的非常多。

康復機器人商業化最大的制約因素是支付能力,康復的患者往往支付能力不足,有的創業者在這個地方炫“技“,其實是錯位了的。以外骨骼機器人為例,讓一個完全癱瘓的人完全站立起來,真是讓人驚歎!但是其價格讓已經站立起來的人又“癱倒”。那如果降低成本呢?可能會帶來極大的二次損傷風險,這是康復最忌諱的事情,變得左右為難。有興趣可以研究Rewalk、Ekso Bionics以及Cyberdyn公司的發展現狀及未來預期。

未來老齡化,康復面臨技師和護理人員完全不夠用的情況,所以輔助技師和輔助護理人員的機器人,提高看護的效率,應該會有不錯的前景。

輔助機器人,這裡重點說一下輔助診斷,別稱是人工智慧。診斷這塊蛋糕,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影像、IVD和病理,這是醫院商業化最成功的部分,創業賽道也非常擁擠。主要是三個原因,一是診斷的商業化比手術來得容易,CT/DR/MRI/超聲等這些影像裝置都是醫院的收入來源;IVD的商業化前景更可觀;病理稍微難一點,但其對於確診又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輔助診斷是AlphaGo應用最接近,最相通的領域,資訊化程度高,適合深度學習,理論上來說,影像確實是人工智慧的絕佳突破口。第三,因為不涉及治療,安全風險低,多數是二類醫療器械產品,而且“Atlas”部分可要可不要,難度適中。

人工智慧的專案很火,起步高大上,估值很高,有人會錯認為這就是成功。估值不是企業成功的標誌,資本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工智慧的制約因素主要是變現困難,醫療裡面的費用支付是患者,醫療人工智慧是協助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服務,人工智慧要變現的話,必然會加重患者的費用支付,這與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需求發生矛盾,所以醫療人工智慧首要面對的就是支付意願問題。

或許,精準醫療+人工智慧,或者全自動裝置或流水線+人工智慧會是不錯的解決方案。

服務機器人,這個跟傳統的其他領域並沒有太大區別,不展開討論。

總結起來,醫療機器人根據分類的不同,創業難度各異,門檻高的,競爭少,藍海市場,常常是“產品未賣身先死”;門檻低的,競爭激烈,紅海拼殺,常常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成功是小機率事件,不僅僅是硬功夫的累積,還要有那麼一點點運氣。

醫療機器人的5個投資風險

創業的風險是從做選擇題開始的。

跟所有的創業專案一樣,首先回答“客戶是誰?”“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同一個醫療機器人產品,對不同的團隊來說,風險是不同的;同樣,同一個團隊,選擇幹不同的醫療機器人產品,風險也是不同的。所以,對創業團隊來說,選擇很重要。

合創資本一直在關注醫療機器人賽道,專注於醫療機器人的早期投資(天使和A輪),這個階段的醫療機器人投資風險主要有:

第一,技術門檻太高,產品定義沒有得到充分驗證就上馬,尤其是選擇手術機器人的團隊,多數背景豪華,技術積累在國外或是研究院完成,驗證技術的成本比較高,不得不在起步就融資天使輪;

第二,週期長,時間是最大的風險;週期長,往往意味著開發週期長,註冊週期長,營銷週期長。有的時間可以自己把控,有的時間則根本把控不了。擔心特別多,擔心開發不出來,擔心註冊證拿不到,擔心賣不好;

第三,燒錢多;機器人的開發週期長也同時意味著特別燒錢,一輪一輪的融資就像跑接力賽一樣,現金流是企業的血脈,每一輪融資都是一次生死;

第四,商業模式不清晰;產品做出來,質量好,價格低就一定能大賣,有這個觀點的人很多,也因此選擇性的逃避對產品上市後商業模式的考慮。康復類產品,面臨這種問題的比較多。這種專案往往考驗的不是在產品上市前,而是在上市後;

第五,時機;任何一個市場機會都有視窗期,領先太多的專案往往不容易被看明白,也得不到論證,而落後太多的專案在市場上就沒機會了,因此領先半步最好,但是最難把握。

“無限風光在險峰”,靚麗的風景總是與風險並存,看到風險的同時也要看到克服風險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價值。合創資本專注於中早期的風險投資,助力早期的企業識別風險、控制風險。我們堅定不移的看好醫療機器人的方向,堅信未來中國的達芬奇一定會出現,就在這個偉大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普華永道:醫療機器人宏觀應用趨勢與研究方向

2、 平安證券-科技行業冠軍系列報告(一):醫療機器人冠軍,直覺外科(達芬奇機器人)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