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指數為102,較上期下降8個百分點,但仍然在景氣臨界線100以上,表明居民家庭管理財富的需求雖然大幅下降,但依然良好,投資風格向偏謹慎方向轉變。

家庭財富指數118,較上期下降7個百分點;資產配置指數90,連續兩期低於100標準線;投資收益指數102,較上期下降8個百分點;投資信心指數108,較上期下降7個百分點。

家庭的財富狀況指數下降幅度大於財富規劃指數,表明居民家庭在承受財富波動時仍關注財富的合理規劃;低風險產品配置指數升幅低於中高風險配置指數降幅,說明可能有部分投資者遵循“現金為王”策略,開始持有現金或儲蓄;流動資產收益指數跌破100紅線,說明本期內金融投資對居民財富整體呈拖累增長的負效應;投資信心指數大幅低於宏觀經濟景氣指數,說明投資者對新增投資態度謹慎,但對存量投資的未來前景仍保持樂觀。

綜上所述,居民家庭受金融投資拖累財富增長壓力增大,投資風格偏謹慎,但整體上對未來財富增長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家庭財富指數較上期下降7個百分點,居民財富的保值壓力繼續增大。過去6個月家庭財富淨增長比例有不同程度降低;金融投資收益減少是導致家庭財富增長放緩的首要因素;總資產在2000萬以上的家庭對各類風險的擔心程度明顯高於其他人群。

資產配置指數連續兩期低於100標準線,本期資料顯示高淨值家庭投資風格也開始轉向保守,導致整體風險偏好顯著降低。投資市場表現低迷加之家庭財富增長放緩導致風險偏好趨於保守;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上升是影響富裕家庭投資決策的首要原因;投資者境外投資意願較弱;投資者信心整體偏弱,不動產投資比例或將下滑;境內外資產投入總比例基本持平,境內低風險資產配置顯著提升;境內流動資產持有分佈看,風險偏好有所降低,且年長投資者、二線城市投資者及低資產家庭更偏向低風險產品;對大額存單等儲蓄類產品的青睞導致投資轉向銀行渠道;公募基金投資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23年投資公募基金的意願較為謹慎,且2023年有意願投資公募基金的投資者更加青睞“固收+”;2022年私募基金最佳回報率平均值約為10%,較上期小幅提升;境外流動資產持有分佈方面,投資者平均持有產品數量有所下降,高淨值家庭在境外股票上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多。

投資收益指數較上期下降8個百分點,流動資產收益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有所減少。本期整體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持續下降,收益8%以上的投資者不足三成;境內大部分金融產品收益較上期出現下跌,境外投資中外匯交易收益率顯著提升;重點城市房價在過去一年內漲幅保持穩定。

投資信心指數較上期下降7個百分點,美聯儲加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通脹高燒不退等問題持續對投資者信心產生負面影響。投資者對2023年流動資產投資相對樂觀;2023年投資者關注中高風險資產“觸底反彈”可能出現的超額收益;多數人將提高收益和保值增值作為2023年資產配置最重要的目標。

財富管理市場呈現八個重要變化

一是家庭財富規劃意識增強。調研顯示,本期各項財富規劃的平均評分均較上期有明顯提升,其中現金規劃、保險規劃和養老規劃評分分別比上期提升1.6分、1.5分和1.1分,排名前三。這一變化反映了宏觀環境的影響:國外政治經濟動盪不安,國內疫情反覆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凸顯。外部環境壓力下家庭收入的下降使家庭更加註重各類財富規劃以合理高效使用資金,此時專業機構和顧問的建議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預示著財富管理機構未來大有可為。

二是投資者對房地產投資偏謹慎,2023年對房地產金融資產信心上升。調研顯示,選擇持有房產的比例為48%,仍高於選擇出售的比例(40%)。資產等級相對較弱的受訪者更願意選擇持有房產。而有部分資金實力較多的受訪者心態有所波動,對房地產市場存在擔憂情緒,傾向於出售不動產增加流動性資產比例。大部分選擇投資房產的受訪者青睞國內商品房市場。相比於受訪者此前對實物房產的看法較為謹慎,對房地產金融資產則多了一分信心。2023年受訪者對地產股和房地產ETF感興趣的比例達到三成,其中,一線城市和資產規模相對較高的受訪者信心更足。當前二級市場房地產股票市盈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安全邊際較高,也獲得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三是為平衡金融資產風險,投資者在流動資產中增持黃金。調研顯示,近60%的受訪家庭將黃金佔流動資產的配置比例保持在5%-20%區間,且有44%的受訪家庭考慮在2023年增持黃金。金價本身疲軟並未影響黃金本身避險、抗通脹、資產多元化功能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投資者對實物黃金尤其偏愛,遠超其它黃金投資方式,表明了投資者更看好黃金作為長期“硬通貨”的獨特屬性。

四是信託投資者信心回暖,資產管理信託和資產服務信託有望成為行業發展亮點。本期信託持有比例止跌企穩,較上期增0.3個百分點,與信託業務規模變化同步回暖。近四成受訪者表示2023將會投資信託產品,這主要得益於信託產品較高的穩定收益。信託投資者主要以高淨值人群和激進型投資者為主。資產管理類和資產服務類信託是未來方向。隨著融資類信託的持續壓降,信託預期收益率將逐步下降,客群結構和產品結構還將持續最佳化,資產管理信託、家庭信託、家族信託的比重將逐步上升。

五是投資者對專業機構的信任度提高,對理財顧問採取“先選機構、再選顧問”的方式。二線城市投資者較一線城市投資者對財富管理機構信任度更高;500萬至1000萬元和2000萬元以上總資產投資者相較1000至2000萬元以上總資產投資者對財富管理機構信任度更高;激進型和穩健型相對保守型投資者,對財富管理機構信任度更高。而無論境內或者境外,投資顧問來自於金融機構或公司推薦的比例都較高,境內為54%,境外則為50%。從受訪群體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出,投資者在尋求財富管理專業服務時仍遵循“先選機構,再選顧問”的思維模式。對機構投研和風控系統的信任高於對理財顧問個人專業能力的信任。

六是中等風險偏好的人群同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合作的意願相對高於高風險偏好人群。從投資者對2023年機構使用偏好和資產配置方面看,除銀行外,穩健型投資者選擇第三方財富機構的比例排名靠前,高於其他機構型別;2000萬以上資產家庭中,願意將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作為主要合作伙伴的比例高於絕大多數機構型別。

七是法律、稅務等專業增值服務受到更多關注。調研顯示,法律類增值服務超越實物類和教育類,成為準高淨值人群在其投資平臺上獲得的最多的品類,比例約33%。稅務類和休閒類取代實物類和出行類,成為投資者在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中享受到最多的增值服務。

八是市場對部分資產“觸底反彈”存在預期,投資者對2023年流動資產投資較為樂觀。指數調研顯示,有約29%的受訪家庭將提高投資收益作為資產配置的目標,佔比最高,表明投資者對2023年取得良好收益持較為樂觀態度。部分投資者對超額收益的樂觀態度可能基於對很多大類資產2023年可能“觸底反彈”預期。資料顯示,2022年以來很多資產類別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撥,2023年隨著美聯儲加息放緩預期漸濃,部分資產反彈的機率也在提升。

促進財富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建議一是幫助投資者設定合理的投資預期,提升投資者對機構的長期忠誠度。調查顯示,37%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會更換投資機構,最主要原因是老機構收益不達預期且新機構產品預期收益更高。50%選擇不會更換機構的受訪者也將投資收益排在較高位置。說明滿足和超過收益預期是投資者對財富管理機構的核心要求。然而在後“剛兌”時代,投資收益隨市場行情波動已無法避免,因此財富管理應該將更多精力用來引導投資者設定合理的投資預期。一方面,要引導投資者敬畏市場,不要設定過高的投資預期;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投資者區分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意識到短期收益的下降不一定代表無法實現長期預期收益。

建議二是提升投研能力、為投資者答疑解惑,降低投資“負反饋”效應的負面影響。調查顯示,由於對市場波動的擔憂,近6個月期間投資者配置股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佔比較上期分別下降20%、22%和30%。相比之下,投資者配置現金/儲蓄、銀行理財、保險的佔比則相應增長11%、1%和4%。說明投資者根據市場變化切換投資風格的速度很快,持倉的調整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然而風格切換過快則可能墮入“負反饋”的投資陷阱,對投資者的權益形成損害,因此財富管理機構應及時做好投資者安撫工作,降低“負反饋”對投資者的傷害。財富管理機構應提升專業能力,為投資者及時、準確地解釋市場波動的原因及影響,制定科學的應對方案,避免盲目割肉拋售。

建議三是提供多元化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助力客戶應對不同市場風險挑戰。調查顯示,受訪家庭中使用銀行作為主要理財渠道的比例較上期持平,證券公司作為主要理財渠道的比例較上期下降1/3,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作為主要理財渠道的比例較上期上升近30%。說明在不確定性較高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對具有明顯特色(如銀行代表“穩健”,券商代表“高風險”)的機構變得更謹慎,對提供多元化資產配置服務的機構(如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關注度提升。財富管理機構(尤其是各類頭部機構)應豐富自身的資產配置策略組合,避免僅擅長股票或債券的“偏科”情況。不僅在不同市場會面臨不同的風險,在同一市場的不同週期階段也會面對不同特徵的風險。透過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可以讓財富管理機構為客戶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提高核心客戶資源的長期滿意度。

建議四是研究房地產投資者特點,助力投資者把握好地產投資轉向金融投資的機遇。調查顯示,由於近年來國內房地產熱度下降,明確表示2023年不會出售房地產變現的受訪家庭比例已不足50%(實際數字為48%)。在2000萬資產以上的受訪家庭中有約60%表示2023年可能會出售名下房產。說明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資金從房地產流向金融資產的趨勢正在加速。隨著未來有更多資金從房地產流向財富管理領域,財富管理機構要做好戰略準備。其中最重要的是,瞭解房地產投資者和金融投資者的不同特徵,提供相應產品來承接快速增長的需求。房地產投資者和金融資產投資者在投資風格、投資預期、投資期限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目前的財富管理產品多為金融投資者設計,如何透過業務創新打造符合房地產投資者的金融產品,需要各類財富管理機構提前做好戰略佈局。

建議五是提升對新產品、新服務的投資者教育水平,挖掘新業務增長潛力。調查顯示,雖然公募REITs近年來市場熱度較高、收益也較好,但考慮透過REITs投資不動產領域的投資者佔比僅有約4%。類似地,選擇不會購買ESG相關金融產品受訪家庭中,高達72%是對此類產品缺乏瞭解。說明投資者對部分創新型資管產品的拒絕,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此類產品的不瞭解。創新型產品和業務被市場廣泛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財富管理機構作為行業主體應主動承擔起市場培育的責任,尤其是對於獲得監管批准的各試點單位尤為如此。要更好培育市場,需要行業機構加大研究力度,對產品特色加深瞭解。投資者教育的材料要符合大多數投資者的接受習慣,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做到守正創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新產品提升資產配置、豐富財富規劃的功能,而不是隻緊盯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