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學生開發“課堂互動神器” 讓課堂變“酷”

佚名發表於2015-11-20
原標題:復旦大學學生開發“課堂互動神器” 讓課堂變“酷”

復旦大學學生開發“課堂互動神器”讓課堂變“酷”

  團隊中的學生介紹“課堂互動神器”展客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9日電(陳靜 陳文雪)兩名復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丁戍、張新宇在該校電腦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孫未未和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張崢的指導下,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基於此的線上設計模式開發出“課堂互動神器”――線上展示系統“展客”(zenkr)。這項神器融合MOOC(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與實體課堂優點,令上課體驗煥然一新。

  19日,記者看到,使用“展客”後,課堂上即使沒人舉手也不會冷場,操作移動終端就能瀏覽課件、參與互動的課堂,該系統如今已能夠從線上走入實體。

  據悉,2013級的丁戍和張新宇不時感受到傳統實體課堂的某些不便:課堂中似乎缺少能夠真正“連線起”老師和學生的“中介”,課程內容也難以用數字化的方式保留下來。此後,兩人經常關注並討論軟體開發和網際網路產品創新等領域議題的二人開始“躍躍欲試”希望將實體課堂變得更好。

  2014年11月,正在孫未未所在的實驗室進行研討學習的張新宇拉著丁戍一起,參加了張崢教授與孫未未副教授間的合作討論。在這次討論中,作為MOOC這一課程學習模式的先行者與推廣者,對MOOC模式頗具研究的張崢表達了一個想法,希望找到一種方法,能夠讓MOOC的優點不僅僅體現在線上學習平臺上,還能延伸至實體課堂,同時彌補其本身的缺點。換句話說,即實現MOOC與實體課堂的優勢互補。這一想法立即引起了在場另外三位師生的共鳴。

  四人發現,其實MOOC在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沿用了傳統簡報的簡單互動模式,它的優勢除打破時空限制外,主要體現在一些互動性細節的加強。比如,老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插入線上問題,而學生則可以線上上論壇彼此分享觀點、進行討論。如果能夠為實體課堂加入這些高效的互動模式,同時保留實體課堂的強定製性與高交流效率,將兩者優勢進行互補的目標就可能實現,而一個線上展示系統就能夠成為良好的中介。

  四個人決定成立一個團隊來開發理想中的“課堂互動神器”,一個以更加便捷的互動模式為核的、於課堂上使用的線上展示系統。

  2014年11月下旬,該團隊開發出“展客”的第一個DEMO版本。該版本具備基礎的課件展示、翻頁功能,並可以向學生的移動終端推送選擇題及簡單題、回收答案。老師只需預先將課件上傳至系統伺服器,編輯好問題,即可在課堂上聯網使用,還能透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將自己的移動終端變為“控制器”,對課件及問題互動進行行動式操作。除此以外,學生也可以透過點讚的形式對大家提交的簡答題答案進行投票,方便老師瞭解其感興趣的問題。

  不久,孫未未在他的《資料結構》課堂上首次使用這套系統,並重點嘗試了問題互動功能,學生響應非常積極。此後,這套系統成為了團隊中兩位老師的課堂“標配”。期間,“展客”的介面和使用邏輯不斷得到改進,且陸續擁有了塗鴉及鐳射筆功能;同時,較為完整的後臺系統也被搭建起來,穩定性大為提升。

  2015年8月11日,團隊開始進行相對開放的內測,團隊邀請來自校內不同院系的多位老師在課堂上試用系統。在生命科學學院吳燕華老師的遺傳學公開課上,在果殼網舉辦的“MOOC校園大使終極辯論賽”活動現場,甚至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長島慈濟人文學校裡,都曾出現過“展客”的身影。逾40位內測使用者為團隊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反饋,除改進建議外,也不乏“用起來很方便”、“介面很簡潔”等正面評價。甚至有老師坦言,使用“展客”後,學生們都說他“上課很酷!”

  為了更好地對這一長期性的探索實驗專案進行開發,“展客”團隊設計了明確的分工。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美國的IT行業前輩IvanChang提供遠端專案建議。

  在系統逐漸步入成熟,並獲得了不少正面反饋後,“展客”團隊又將“展客”的未來方向投之於DIYMOOC上,即自己動手製作MOOC課程。團隊希望,教師能夠在今後利用“展客”改善現有的MOOC課程製作流程,不再依賴特殊的攝像環境,快速、簡便地實現MOOC課程的低門檻製作。

  現下,MOOC通常需要透過特殊的攝像環境來進行製作。對比現有的MOOC製作流程,利用“展客”進行DIYMOOC的優勢將非常明顯。根據張新宇的描述,使用DIYMOOC,教師只需要簡單的使用系統完成一次教學任務,就能夠將整堂課數字化,自動生成一個MOOC,以供記錄、分享。

  由於DIYMOOC本身具有相當大的開發難度,“展客”團隊劃分了若干步驟,計劃長期研發。現在該功能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除錯。團隊表示,DIYMOOC不會是“展客”的終點,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完成一個集線上製作、線上儲存與分析、線上展示於一體的平臺化工具,幫助大家更加方便快捷且準確地分享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