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激烈與焦慮:國內網際網路企業進入“996”工作制?

佚名發表於2016-09-09

一名從事Java開發的工程師告訴記者,由於京東雲實行“996”制度(上下班時間為早9晚9,每週工作6天),其於近期從京東離職,去了58同城。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他即將入職58之前,58趕集集團以開會通知形式告知員工,公司將在整個9月同樣實行“996制度”。

競爭激烈與焦慮:國內<a href=/tech/inter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網際網路</a>企業進入“996”工作制?

這一真實故事下,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的工作體驗似乎正變得越來越糟糕。事實上,大量科技公司雖然沒有將“996”作為一項口頭通知下發給員工,但超負荷工作的現象普遍存在。

網際網路資深分析人士洪波告訴記者,加班程度在每個網際網路公司甚至每個部門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從時間長度來看,加班幾乎和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的誕生一脈相承。

有一位直播行業從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大量員工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本質上是企業缺乏贏下市場的信心,產品彼此同質化,需要員工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利用其他方式從對手手中搶佔市場份額。這種情況下,“996”成為追求生存的創業企業的標配。

而對於活在焦慮之中的大企業來說,新業務部門的員工同樣面臨著較大工作壓力。

“996”時間

在知乎,58趕集增加員工加班時間一事,已經引發了超過200條回答和數千條由此衍生的評論。此外,58趕集掌舵者姚勁波的微博,遭到公司員工和家屬的“圍攻”。58趕集此舉被廣泛質疑,即員工加班時間過長,但缺乏相關的資金補助。

996工作制是否違反法律規定,關鍵看是否強制實施,若要求所有員工必須遵守,則不僅加班總時長超出法律規定,而且也沒有經過工會和員工協商這一環節。”律師趙佔領告訴記者,如果是員工自願的形式,關鍵看是否真的自願,若不自願遵守,是否在獎金、考核、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不同待遇。如果透過間接方式迫使員工不得不遵守,也涉嫌違法。

諸多業內人士指出,58趕集此舉是在變相裁員。因為裁員將增加企業的成本、投資者擔憂和麵臨負面報導等不利因素。但一位58趕集高管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稱,58趕集並未有裁員的計劃。

事實上,這並非是58趕集首次推行996制度。曾有一位58同城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抱怨,“996”制度當中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週末僅能休息一天。換言之,員工還未緩解完一週的疲倦,次日又要再次踏上一週的上班行程。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網際網路企業並未出具相關檔案或者通知,但長期都讓員工以“996”的形式加班。企業對外稱並不對企業員工進行KPI考核,但員工在公司實際的加班時間無疑符合“996”。

由“996”引發的問題是,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的工作體驗是否在變得越來越糟糕?

作為中國網際網路最早的一批行業觀察人士之一,洪波告訴記者,早在web1.0時代的明星企業當中,加班已經是常態。“只不過那時候網際網路從業者人數少。”眼下,網際網路領域的競爭不斷提升,加班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若員工執意起訴企業,則加班證據顯得尤為重要。“若員工遇到強迫加班,或者變相強迫加班的,員工可以拒絕並保留必要證據。”律師趙佔領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競爭與焦慮

“創業公司可能不得不加班,否則難以生存。但有些大公司也有很濃的加班文化,比如微信。”洪波告訴記者。

此外,目前採取“996”加班制度的京東雲和百度金融,均不屬於集團原有的核心業務。但從公司管理層公開的言論來看,其又迫切希望將這些新業務打造成未來的支柱業務。因此,在這些部門當中,員工的壓力較大。

即便在同一個公司,不同部門所採取的加班策略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大量網際網路企業的“收入部門”基本長期處於加班狀態,但大量職能部門則可能難以迅速適應這一節奏。和加班相關的還有公司具體業務在不同季度的忙碌程度,例如硬體公司的新品釋出前後;而對於銷售主導的公司,加班則取決於公司的傳統淡旺季。

一位360的員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公司並未對上下班時間做出嚴格規定,不少部門一般習慣性工作到晚上七、八點之後。但其認為,加班本身也應具備“平衡”,例如在早間上班時間過早的部門,下班時間則相對提前,而加班至晚間十一、十二點的員工,則可以選擇在中午開始上班。

但早出晚歸的“996”制度,打破了這種所謂的平衡。其根本原因在於網際網路領域的激烈競爭。

眾所周知,在過去20年左右,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在不斷加劇和升級。如今在任何一個創業領域,同時存在上百位競爭者實屬常態。最終,僅有數家幸運兒能夠從中脫穎而出,被收購或走向IPO。

競爭中存在的另一問題則是同質化。一位大量法定工作以外時間在加班的直播領域的從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行業早期僅有數家平臺角逐,但在2016年,這一市場湧入了上百個玩家,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直播平臺在產品設計等方面高度一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