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移動之後 誰將成為網際網路老大?

佚名發表於2016-10-15

  媒體熱炒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超越中國移動,先後成為亞洲第一,這個確實可以比較,可兩家公司的市值比較卻並不能反映整個行業的真實,也不像很多分析人士所認為的多麼意義重大。

  發展與增長不可能一成不變,線性思維不可取

  還有人認為,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騰訊很可能在不久之後於營收與利潤上也超越中國移動。可按照一般的邏輯,這種情況的發生還沒法預測。

  實際上,騰訊的增長也已經開始放緩,雖然現在還在高達30%以上,可是,越來越大的經濟體,其增長速度一定會放緩的,等騰訊的收入真的有朝一日達到中國移動的水平,可能,騰訊的增長也僅僅有幾個百分點了,甚至是負數。

  我們還要看到,中國移動也有黃金期,從1999年成立之初,增長率也長期是兩位數,甚至使用者數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騰訊,可企業增長總是有天花板,中國人就這麼多,再增長就是虛的了,騰訊也不會例外。

  監管程度與公眾環境差異巨大,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移動的營收與利潤受到國家政策的調節,提速降費等等都會影響,擔負普遍服務的運營商無法做到低成本運營,也不能選擇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部分,所以,對比網際網路公司,運營商的增長肯定比較慢。

  中國的民營網際網路企業擁有事實上的超國民待遇,除了個別非常敏感的領域,幾乎可以隨意創新而不受干擾。於是,沒有任何市場限制措施限制騰訊,騰訊基本上主導了即時通訊市場,可以利用其地位發展新業務,投資者基於騰訊龐大的使用者群壟斷份額和這種寬鬆的市場氛圍,自然會對其未來發展有很高的預期。

  中移動則相反,工信部各種限制和管制措施牢牢的套在中移動身上,使其有技術不能充分利用,有優勢不能充分發揮,有潛力不能隨意增長,市場份額的增長更是令投資者直接看到了天花板,再高就會出爐更加嚴格的非對稱管制措施,直到你的市場份額降回去。

  此外,網際網路行業併購無任何審查機制,甚至可以做到被約談也不執行的程度,而電信行業嚴格限制併購行為,移動、聯通、電信三個玩家甚至不能自主決定是否併購,最佳化公司經營效率,並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則行事。

  居安思危,企業的成長高峰往往蘊含最大危機

  中國移動增長最快最好的時候,也是其危機最大的時刻,多次轉型網際網路業務都失敗之後,中國移動的增速開始放緩,騰訊如今也面臨同樣的歷史境遇。

  通訊運營是風險和收益都很高的行業,鉅額的投入動輒要千億,大量的網路建設與維護成本,都拖累運營商的增長,大量的人員也不能做到隨用隨招或者任意裁減,與網際網路公司的靈活多變有本質的區別。

  財報顯示,隨著使用者增長天花板的到來,更由於電信運營商打擊垃圾簡訊和實名制,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06億,同比增長34%,這個數字震撼了市場,卻實實在在成為了微信的大坑,也非常值得騰訊警醒。

  騰訊的業務線條看似多樣,可多年來始終沒有大的變化,遊戲佔收入的比例居高不下,如此發展下去,危險比機遇更大,多次轉型發展不成功,已經成為騰訊走向未來最大的障礙。

  誰能成功走出去,誰能成功幫中國經濟走出去,誰就是中國網際網路的老大

  都說騰訊是免費的,都對運營商的所謂高收入痛恨,可現在,一家不收費的公司卻比收錢的公司更值錢,這不是諷刺嗎?

  騰訊早已經不是科技公司,而是一家投資公司,騰訊是用流量換股權,阿里巴巴是用平臺換標準,只有百度還在用技術換收入,所以,百度落後了,從長遠來看,百度的增長可以預期,阿里巴巴的戰略效應顯著,但只有騰訊可能變成資本大鱷卻再與網際網路無關。

  騰訊屬於潮汕系,非常擅長做資本運作,但實際卻都是分割財富蛋糕為主體思路的戰略思維,與此相對,阿里巴巴屬於浙商系,是一個開闢新領域創造財富為一貫思想的財團集體,兩家公司的發展模式就顯而易見了。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成功是典型的中國式成功,基於中國,只能成於中國。當一家企業的成功基於成千上萬做大未果的企業和應用,都成為了墊腳石和靈感點,這其實也是中國創造的悲哀。

  因此,我們預計,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中,誰把「走出去」這件事做好了,誰才是國家戰略層面上的、真正的網際網路大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