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平臺3.0從上游編織產業鏈

佚名發表於2016-05-09

  五月第一個星期並不太平:魏則西之死再次把百度醫療廣告推上風口浪尖,滴滴順風車事件同樣讓人質疑專車的安全把控能力。

<a href=/tech/inter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網際網路</a>平臺3.0從上游編織產業鏈

  風向標

  五月第一個星期並不太平:魏則西之死再次把百度醫療廣告推上風口浪尖,滴滴順風車事件同樣讓人質疑專車的安全把控能力。筆者認為,這也是網際網路平臺達到一個新的階段,過去純粹的資訊匹配已經難以最大化其網際網路價值了,如今的網際網路更需要產業鏈整合與把控能力。

  從1.0到2.0:

  事前防範,缺乏深度介入

  網際網路因為其“跨區域、零延遲、資訊對稱、去中介化”等特點,成為21世紀提高生產效率,精確匹配供求關係的最佳工具,而因為網際網路產業“贏家通吃”的屬性,平臺成為首選的網際網路模式。在PC網際網路時代,為了更好地擴張使用者規模選擇了“輕資產”模式,為了更強化平臺特性也不自產內容,聚集大量使用者後以廣告、遊戲電商三種方式商業化。這其中代表就是B A T,百度不產生網頁連結,阿里巴巴不做衣服,騰訊也沒有參與使用者的聊天———“我只提供場所與‘水電煤’,供給端與需求端均與我企業本身無關。”

  但是當網際網路的“輕公司”變成了“大公司”,更多問題則又產生。比如說因為網際網路存在篩選排序過程,作為“遊戲規則制定者”則容易滋生“內部人腐敗”的問題,阿里巴巴的假貨、百度的醫療廣告都存在內部許多複雜的利益關係;再比如說“大而全”的平臺在特定領域則反而出現低效率問題,比如特定商品的物流就是淘寶過去無法解決的,而騰訊一直無法有效分離工作與生活資訊同樣帶來不便;更重要的是,其對供給端的把控完全依賴於使用者,比如說出現詐騙Q Q使用者,你可以拉黑舉報,但這均是事後反饋,無法事前杜絕。

  在2010年,智慧手機帶來了O 2O,出現了58趕集、美團大眾點評等企業,這個階段的關鍵詞是“地推”,其與供給端的商業模式變成了商務合作,地推除了開拓業務,亦承擔初步稽核防範的功能,姑且將其定義為平臺2 .0。但其實平臺2 .0時代依然是“輕資產”時代,對供給端沒有深度參與,對其日常運營管理無法做到動態實時監控。比如說餓了麼的“3·15黑店風波”、58同城屢禁不止的黑中介,這次滴滴出現的順風車事件,違規因子都實際上順利透過稽核關。

  從2.0到3.0:

  從需求端改革到供給端改革

  前文提及,網際網路平臺從1.0到2.0,商業邏輯都建立在巨大使用者量基礎上,使用者願意停留在你平臺,一方面是體驗感,透過全網路資料整合篩選,獲得更大範圍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是資訊對稱,透過對商品引數、價格、便利性等方面直接比價,提高決策效率———歸根結底,傳統企業層層分銷剝皮的商業邏輯被打破,使用者需求端獲得一次“革新”。

  平臺3.0需要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換句話說要做得“更重”。京東切入自建物流與自營商品後,其大家電、高價值電子產品則壓過淘寶;同樣的,電臺、直播等新平臺亦透過簽約網紅,研發內容創造了大騰訊版圖外的社交場景。

  以2.0時期的滴滴出行與3 .0時期的神州專車作對比。神州專車對運營管理的要求更“重”、擴張速度也更慢,但其透過自營司機+自營車輛的形式牢牢將隱患因素——— 人的情緒控制在自己體系內,並透過統一專業培訓、標準化服務流程提高安全係數。事實上,我們看到神州專車雖然目前訂單量不如滴滴出行,但其客戶留存率則明顯高於其他同行。

  與此同時,平臺3 .0更強調供給側效率的提高。比如神州系自營租車、專車以及二手車產品,透過專車提高了上游租車的使用效率與使用年限,另外長期固定的使用則降低折舊率,在二手車產業可以回收更高的殘值,另外,其與e代駕合作,其司機可以“早上開專車,晚上做代駕”,同樣提高其人工效率。無獨有偶,美團開始做電影發行,58到家則自營美甲、搬家等業務,小米、樂視等直接進入製造端、成本價定價的“生態”模式則更不必說了。

  筆者認為,從“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最關鍵的是“+”了什麼。網際網路依然只是一個資訊工具,如果一個“+”上外部供給端資源,一個“+”上自身品牌產品,你更認可哪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