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Tech論 | 技術是如何一步一步腐蝕思想的?

資料星河發表於2018-09-17

  魔術師善於尋找盲點、感知上的脆弱點和限制點,才可以在人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達到魔術效果。      

Anti-Tech論 | 技術是如何一步一步腐蝕思想的?

  產品經理好比魔術師,在爭奪流量的比賽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觸及人們的心理弱點。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   01操控選項**

  雖然我們崇尚自主、自由地選擇,但與其說自由,我們其實在從選單項中選擇。

  我們沒有意識到選單裡的選項早已被操縱。魔術師亦如此,為人們提供自由選擇的幻覺(經典魔術臺詞:從撲克牌中任意選一張),同時設計好選單項給觀眾。

  當我們拿到選單時,我們很少會問:

  有什麼選項不在選單上?

  為什麼你們會提供這些選項?而不是其他選項呢?

  選單供應商的目標時什麼?

  這個選單是否符合我的初始需求?還是說只是讓我分心?

  這個場景你應該很熟悉

  週六晚上和朋友一起出去,見面後掏出手機開啟高德/美團/大眾點評以查詢附近的酒吧,並瀏覽彈出來的選單。你們仔細對比每家酒吧,比較哪家的雞尾酒更好喝。

  這個選單是否與你和朋友的原始願望相關?

  你們覺得大眾點評上的選單相對完整。低頭檢視手機的時候,你看不見街對面的公園有樂隊正在演奏現場音樂,你看不見街盡頭有一家畫廊正在展出名畫,並供應甜點咖啡。因為這些沒有出現在大眾點評的選單上。      

Anti-Tech論 | 技術是如何一步一步腐蝕思想的?

  app在我們生活中幾乎每個領域提供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越肯定地認為他們能提供給我們最有用的選項,是嗎?

  最受歡迎的app不代表最全面的選項。

  通過定製選單,技術用新選擇矇蔽了我們內心的選擇。如果我們越仔細關注這些選項,我們就會意識到那些選項並不符合我們的真實需求。      

Anti-Tech論 | 技術是如何一步一步腐蝕思想的?

  02害怕錯過

  你有1%的可能性錯過重要資訊,這是技術腐蝕思想的另一種方式。

  如果你正在追《延禧攻略》,你可能不自主地開啟了愛奇藝的推送,生怕錯過了每天按時播放的新集。

  “如果我錯過了熱點怎麼辦?我不知道同事們在聊啥怎麼辦?”這種焦慮讓你隨時都想刷微博。

  我們越緊張錯過就愈加害怕:當我們取消某些app提醒時,我們一定會錯過重要的資訊。

  令人驚訝的是,一旦我們放下恐懼,我們就會從幻想中醒來。一天不帶手機,取消訂閱通知-我們曾擔心的“錯過”實際上沒有發生。

  我們不會錯過沒看到的東西。

  03社會認同

  我們都渴求社會認同。歸屬感,認同感和崇拜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動力。但現在,三者之一的認同感被科技公司牢牢掌控著。

  在微博上,想@的人可能不是有意識地@,而是微博自動建議功能,順手選的一個。

  Facebook上,每當使用者更新頭像時,就會被安排長期靠前,任人評論或點贊。每當有人評論或點贊時,就會收到提醒,拉回相應介面。

  青少年群體比其他群體更易受到“不被認同”的影響。

  04禮尚往來

 ** 我幫了你,你可別忘了啊?

  說好了互粉你卻悄悄關注了別人。**

  某些情況下,科技公司正在操縱我們正常體驗應用程式的過程。

  LinkedIn是最典型的例子。LinkedIn利用了感知的不對稱性。當你收到某人要求關注的邀請時,你會想象那個人是有意識地選擇邀請;實際上,他們可能無意識地迴應了LinkedIn的建議聯絡人列表。

  換句話說,LinkedIn將你的無意識衝動(“新增”一個人)轉變為數百萬人認為有義務償還的社會義務。他們從人們花費的時間中獲利。

  想象一下,數以百萬計的人在這一天中被這樣的“人情互關”打斷,互相往來。所有這些都是由從中獲利的公司設計的。

  這是社交媒體。

  05自動播放下一條

  “

  康奈爾大學BrianWansink教授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可以通過給人們一個無底的碗誘騙人們繼續喝湯,這些碗在他們快喝完的時候會自動補充。有了無底碗,人們比拿正常碗的人多食用73%的卡路里。

  ”

  科技公司很聰明地利用相同的原則。

  新聞源專門設計為自動重新填充,以便讓您滾動,並故意避開能讓您暫停、重新考慮或離開的任何設計。

  這也是為什麼像Netflix,YouTube或Facebook這樣的視訊和社交媒體網站在倒數計時後自動播放下一個視訊,而不是等待你做出有意識的選擇(以防萬一你停止瀏覽)。這些網站上的大部分流量都是通過“自動播放下一條”獲得的。

  科技公司經常聲稱,“當我們為使用者利益服務時,我們只是讓使用者更容易看到他們想要觀看的視訊”。你不能責怪他們,因為增加留存時長是他們競爭的籌碼。

  06即時中斷

  立即打斷人們的訊息比讓非同步傳送的訊息(如電子郵件或延遲的收件箱)更能說服人們做出響應。

  微信更願意設計他們的訊息系統以立即中斷收件人(並顯示聊天框),而不是幫助使用者尊重彼此的注意力。

  提高緊迫感和社會互惠性也符合他們的利益。例如,Facebook會在您“看到”他們的訊息時自動告訴發件人,而不是讓您避免披露您是否閱讀了該訊息。此時便會產生互惠壓力:“現在您知道我已經看過該訊息,我覺得更有義務回覆。”

  換句話說,中斷對抓取注意力有利。

  問題是,以業務之名強化“中斷”會造成公共悲劇,破壞全球注意力,每天造成數十億次不必要的干擾。

  07利益導向

  抓取你訪問app的理由,將之與app的商業緣由聯絡起來,最大化消耗使用者的時間。

  例如,超市中最受歡迎的兩個類別是零食和牛奶。但超市經理希望最大化人們購買的數量,因此他將零食和牛奶“藏”在商店後面。

  換句話說,雜貨店使客戶想要的東西(牛奶、零食)與超市想要的東西緊密關聯。如果超市有心方便人們購物,他們會把最受歡迎的商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科技公司以同樣的方式設計他們的網站。例如,當你想要檢視今晚發生的Facebook事件時(你的理由),Facebook應用程式禁止你在沒有首先登陸新聞源(他們的原因)的情況下訪問它,Facebook是故意的。Facebook希望將您使用Facebook的每一個理由轉化為他們所用。

  08彆扭的選擇

  科技公司總是很淡然地表示:

  “如果你不喜歡,你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產品”

  “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取關”

  “如果你太沉迷,你隨時可以解除安裝我們的app”

  企業自然希望你做他們喜歡的事兒,不希望做他們不喜歡的事兒。魔術師做同樣的事情:讓觀眾更容易選擇你想要他們選擇的事物,並且更難選擇你不喜歡的事物。

  例如,《紐約時報》允許您“自由選擇”取消您的數字訂閱。但是,當您點選“取消訂閱”時,它們不會僅僅執行此操作,而是通過撥打僅在特定時間開啟的電話號碼取消帳戶。

Anti-Tech論 | 技術是如何一步一步腐蝕思想的?
  手機重度使用者也會發現:訂閱容易取訂難。一鍵訂閱,二十鍵才能取消訂閱。

  您是否對技術操控感到不安?想象一下,數以萬計的產品經理每天都在努力創造新方法來吸引你。

  最終的自由是思想自由,我們需要技術來幫助我們自由地生活、感受、思考和行動。我們需要智慧手機和網路瀏覽器作為我們的思想、價值觀形成的外殼。人們的時間很寶貴。我們應該像隱私和其他數字版權一樣保護它、珍惜它。

  ——前谷歌設計師TristanHarri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