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出海,拒做雲內卷王?

SammyLiu發表於2022-05-23

第一章 國內出海企業越來越多,機遇和挑戰並存

 

國內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加速出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中國企業全球化步入快車道。據2019年創業邦與Facebook聯合釋出的《2019中國出海行業研究報告》,中國出海企業已超過9000家,其中游戲、APP3C、電商行業成為中國出海企業佈局最大的賽道。頭豹研究院釋出的《2021年中國品牌出海研究報告》顯示,尋求海外增量市場、塑造品牌全球形象、向世界輸出高附加值產品是中國品牌出海的主要目的。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下,中國品牌正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影響力日益增加。

  

來源:2021年中國品牌出海研究報告

 

雲對於出海企業非常重要。

 

縱觀眾多的出海企業,最早一批出海的企業多是“數字化企業”,他們生在雲上,主要聚焦網際網路社交、視訊和短視訊、網際網路工具等領域,通過雲快速將業務擴充至海外。據《2019年中國出海行業研究報告》,出海企業中大多數為100人以內的中小企業。顯然,雲服務對於這些出海企業的意義可能更大、更重要,因為他們相對更缺乏資金、技術、人力和物力,很難想象一箇中小企業在海外去建自己的資料中心。

  

 

我們還能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國內,雖然AWS市場份額佔比不算高,但據說有著千人規模的服務團隊,很顯然,服務出海企業是這個龐大團隊的主要業務。甚至業內人士有說法,如果加上國內企業出海部分,AWS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能排到第二名。微軟的Azure雲同樣如此。甚至在國內沒有業務的GoogleGCP,這兩年也組建了不小的服務團隊。可見這些全球雲巨頭對國內出海企業的重視,也說明出海企業對雲的需求之多。

 

出海企業的合規問題日益凸顯、合規成本日益增加。

 

不同地區都有一套執行的法律標準。出海企業如不能適應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層的持續監管,那就無法生存。例如,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大資料的支援,而資料是國際上極其重視的隱私。相較於國內,海外市場對使用者資料隱私問題可能更為看重,其中歐美國家尤甚。許多國內企業出海後,常常因為對隱私問題的疏忽而被罰款、起訴、甚至下架。2018年,號稱“史上最嚴格的個人隱私保護條例”GDPR法案生效後,合規成本已成為網際網路出海的最大非業務成本之一。

 

中國企業在實現業務全球化的過程中,所面對的業務安全合規挑戰正在變得日趨複雜。有調研資料顯示,近60%的受訪出海企業認為安全合規最重要。以汽車行業出海為例,銷往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地的車型,需要取得要求的各項認證後方可在當地註冊和銷售。

 

第二章 國內雲端計算行業內卷現象持續加劇

 

“雲僧”越來越多,也就是下場的雲端計算玩家越來越多。

 

傳統三巨頭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是第一梯隊,手握四大優勢(國企背景、遍佈全國的分子公司和代理商組成的銷售網路、網路優勢、裝置集採優勢)的運營商雲是第二大梯隊,還有一大批不斷入場的新玩家組成了後續梯隊。有邀請到了大廠高管操盤的“電子雲”;一出生就想坐第四把雲交椅攜抖音之威風的位元組跳動的“火山雲”,據說快手也要做公有云了;各地如春筍般不斷湧現的國資雲,正面向國資企業攻城略地;剛剛釋出的不清楚來頭但名字特別響亮的“人民雲”,號稱是信創雲&國資雲,一副氣勢洶洶蠻厲害的樣子;還有在金融、保險等領域不斷髮布的行業雲。 

  

來源:人民雲官網 

“雲粥”陷入了增長瓶頸。

 

國內雲端計算市場客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網際網路客戶,一類是非網際網路客戶。過去,各大公有云的客戶中以網際網路客戶為主。但現在,情況在發生改變。一方面,大網際網路公司紛紛自己下場做雲,典型的比如位元組和快手,使得某些雲廠商失去了大客戶和大量收入,告訴增長勢頭被打破;另一方面,教育、普惠金融、遊戲等行業的整改,導致此類客戶大幅減少;再者,疫情對中小企業造成的影響也會傳導到雲行業。這些現象也反應在國內公有云的增速持續下降:

   

“僧多粥少”局面下,國內雲端計算行業內卷不斷加劇,各種內卷現象層出不窮。

賣雲伺服器就像淘寶上的商品一樣促銷:

  

 推薦返傭,雲服務賣出了買房賣房的感覺:

  

 賣雲伺服器就像賣保險基金那樣電話銷售:

  

 各大雲官網首頁不斷跳動著的安全防禦數字,彷彿“雙11”大屏上滾動的銷售額:

  

 雲端計算廠商爭前恐後地成為各種總包商:

  

 飛流直下的雲上市公司股價:

   

在這種局面下,我們已看到大廠率先做出了一些調整。比如,阿里雲將政企類傳統客戶作為其攻堅目標。今年4月,阿里雲挖來前了華為高管蔡英華一統阿里雲大銷售,這是一員在華為歷任大區總裁、中國區政企業務總裁等職務的老將。騰訊云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先生在最近的專訪中,明確提出要從過去更多強調收入規模,逐步轉向以自研產品為收入主導的業務模式,其行業團隊更加細分,深入到傳統行業中。

 

這些調整的力度和幅度不可謂不大。但是,調整歸調整,不外乎從過去面向網際網路客戶為主,轉而更加重視傳統政企市場和傳統行業。這依然是內卷。傳統行業對雲端計算的使用方式,比網際網路行業的客戶還要落後,定製化要求更高,競爭也更加激烈,殺價也更狠。所以,方向雖然調整到2B,但實際上還是在內卷,只不過換了一個內卷賽道。那麼,出海算一條出路嗎?

 

第三章 國際雲端計算優等生AWS的出海成績單

 

我們來看看AWS的出海成績單。

 

一是比較均勻地分佈於全球的雲區域。

 

AWS 雲現已在全球 26 個地理區域內運營著 84 個可用區,並宣佈計劃在澳大利亞等地新增24個可用區和8AWS 區域。從下圖可以看出,AWS的全球區域覆蓋相對比較均勻。

 

 

 遍佈全球的區域,可以讓客戶在全球主要地區保留其對資料實際儲存所在區域的完全選擇權和控制權,使其易於滿足合規性和資料駐留需求。比如,一位歐洲客戶,則可選擇將服務只部署在AWS歐洲(法蘭克福)區域,從而達到資料不出歐盟的合規要求。

 

二是AWS遵守最廣泛的IT合規標準。

 

在AWS 合規性計劃https://aws.amazon.com/cn/compliance/programs/)網頁上,詳細列出了AWS所遵守的各項全球性和地區性的認證和鑑證法律法規隱私,以及協定和框架等IT 標準

 

 

 PCI DSS為例,這是支付卡行業 (PCI) 嚴格的資料安全標準 (DSS),用於防止欺詐行為並在商家處理信用卡付款時保護持卡人資料。從2010年起,AWS 就是一家支付卡行業資料安全標準 (PCI DSS) 合規服務提供商,這意味著如果客戶使用AWS產品和服務來儲存、處理或傳輸持卡人資料,則可依靠其技術基礎設施管理自己的 PCI DSS 合規性認證。

 

三是AWS還提供一系列服務和工具,幫助客戶在雲中實現合規性。

 

AWS已擁有 500多項功能和服務重點關注安全性和合規性。 其中,最核心的是下圖中的幾個服務,AWS 將其稱為“Three Lines Model三列模型”。

  

在這個體系中,AWS Config服務發揮了基礎性和核心作用。

   

它首先會儲存所有AWS資源的歷史和當前配置,這是確保合規性的基礎。其次,其Config Rules功能會根據配置的合規性檢查規則,檢查資源的配置是否滿足合規性要求,並可設定修正措施。比如某合規標準要求儲存在EBS磁碟中的資料全部加密,那麼就可配置一條檢查規則,AWS Config 負責檢查所有EBS磁碟是否被配置加密了。目前AWS共提供了快三百條參考性規則。

  

  

再次,有多個AWS服務管理和維護面向特定場景的合規性規則,並通過AWS Config來檢查這些規則是否被滿足。比如,AWS Config Conformance PacksAWS Config合規包)服務,提供了50多個參考性示例合規包,每個合規包均包含一系列面向某些合規要求的規則集合,比如面向CISCMMCRedRAMPHIPAA等合規標準。而且,合規包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中。下圖是部分示例:

  

 每個合規包,針對其對應的某項合規標準的每條要求,AWS均定義了配置規則,用於檢查是否滿足合規要求。下表是Operational Best Practices for FedRAMP 幾條規則示例:

  

 

本質上,AWS Config Conformance PacksAWS Config合規包)服務也是一直在踐行AWSAnything is Code一切皆程式碼”理念,將合規要求程式碼化,再通過自動化服務和工具來實現自動檢查和糾正。通過這些程式碼、服務和工具,客戶就能在AWS上快速便捷地實現合規性。AWS還將其開源了出來,https://github.com/awslabs/aws-config-rules/tree/master/aws-config-conformance-packs。筆者尚未在國內雲上看到類似AWS Config這種面向客戶合規需求的服務。

 

四是AWS生態中有大量的業務合規合作伙伴。

 

AWS自己主要提供滿足技術性合規要求的服務和工具,業務性合規則由其生態體系中的眾多合作伙伴提供。以普華永道為例,作為亞馬遜雲科技合作伙伴,幫助眾多中國企業在海外實現安全合規,比如通過建立車輛網路安全管理體系,從風險管理、監控防護、事件管理、漏洞管理、供應商管理及體系支援,覆蓋車輛生命週期進行全方位管理,已助力多家車企取得相關安全合規認證,為車企出海保駕護航。

 

第四章 國內與計算優等生阿里雲的出海成績單 

 

一是在區域覆蓋上,雖然阿里雲的海外區域和可用區雖然數量上和AWS差不多,但阿里雲大部分海外區域都在中國周邊區域東南亞。

  

(來源:阿里雲官網)

 

根據德邦證券在2021年結合第三方機構的報告對阿里雲在不同地區的收入拆分和測算,阿里雲海外收入佔比在 10%~20%左右,存在季度波動,並且海外收入中亞太地區雲端計算收入佔比較高,海外其他地區收入佔比較低。2021財年阿里雲亞太地區收入預計在 64億元左右,佔海外總收入的 43%,為最大的單一地區。作為驗證,阿里雲亞太地區可用區數量也是除中國外最多的地區,這與收入佔比情況一致。2021財年阿里雲收入約800億元,海外收入約150億人民幣,佔比約18%

 

 

 

來和AWS的海外收入做個對比。AWS在全球公有云市場佔有率約1/3。網上找不到AWS收入中國際部分(也就是美國之外的海外部分)的細分資料,假設國際收入佔AWS總收入的40%AWS 2021年總營收622億美元,那麼國際收入約250億美元(622*40%)。阿里雲海外收入:AWS國際收入= 150/6.5 : 250 = 23:250,也就是說阿里雲的海外收入連AWS國際收入的1/10都不到。

 

第五章 出海是國內雲端計算大廠的一條出路嗎?

 

國內萬億級別的數字化轉型市場與阿里雲的領先地位,固然為阿里雲提供的巨大的市場,但國內的政策因素、反壟斷趨勢、阿里雲的背景,以及騰訊等的趕超,正在對阿里雲形成制約合力。根據財報資料,2021年第四季度,阿里雲營業收入264億元,在抵銷跨分部交易後收入為195.39億元,同比增長20%20%的增長不大不小,橫向比較,卻創下了增幅歷史新低。

 

長遠看,筆者認為,阿里雲乃至阿里巴巴的估值需要海外市場的支撐,海外市場對阿里雲甚至阿里巴巴來說都至關重要。雖然,阿里雲在海外市場表現出的高增長:過去三年間,阿里雲的海外市場規模增長了10倍以上。亞太市場上,阿里雲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是微軟和亞馬遜的總和。但是,從全球範圍來看,阿里雲海外部分離AWS差距還是數量級上的。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服務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使用者,達到一定體量,並且具有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一雲廠商才能真正成為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廠商。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出服務不同客戶的能力,打造出滿足各種需求的產品。而國內出海企業,只能是目標客戶的一部分,但不能是全部。

 

前有國內“雲僧”們的圍追堵截和“雲粥”陷入增長瓶頸,上有國家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旁邊有AWS這名優等生作為榜樣,國內阿里雲們會把出海作為一條重要出路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