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研發01:敏捷簡史和幾種軟體開發模型

九卷發表於2022-05-21

一、敏捷開發簡史

敏捷簡史 1975-2010:

  • 1957年,增量軟體開發方法出現。
  • 1975年,Fred Brooks 提出“No Silver Bullet”,出版《人月神話》,相關概念和內容已與敏捷方法極其類似。
  • 1986年,竹內弘高和 野中鬱次郎在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文章首次提到將Scrum應用與產品開發。
  • 1993年,Jeff Sutherland在Easel公司首次將Scrum方法用於軟體開發。
  • 1995年,在OOPSLA‘95 會議上,Sutherland和Schwaber共同發表論文介紹Scrum方法。
  • 1996年,Martin Fowler,Kent Beck,Ward Cunmingham將XP方法引入C3專案,是第一個被正式的XP專案。
  • 1999年 Martin Fowler 著作《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出版,對敏捷開發中的“重構”實踐首次進行系統化闡述。
  • 2001年2月,由17位軟體開發專家起草的敏捷宣言發表,敏捷聯盟成立。
  • 2001年,Ken Schwaber和Mike Beedle推出第一本Scrum書籍《Scrum敏捷軟體開發》
  • 2003年,《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 Agile Toolkit》出版,精益開發方法被業界廣泛認知,並完善了敏捷方法。
  • 2010年,ScrumBan(The first article on Scrumban)方法發表,綜合了Scrum和Kanban
  • 2010年,ThoughtWorks Jez Humble出版《Continuous Delivery: Reliable Software Releases through Build, Test, and Deployment Automation》首次正式提出構建流水線(Build Pipeline)的概念,通過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團隊與運維團隊的協作方式,達到敏捷軟體交付,創造軟體價值。

來自 csdn:敏捷十年簡史回顧,我略有精簡。csdn 這個連結地址已經失效。另外有效地址:有效地址

二、敏捷宣言和12條原則

大家更為熟悉的應該是《敏捷宣言》。

2001年2月,Martin Fowler,Jim Highsmith 等 17 位著名的軟體開發專家齊聚在美國猶他州雪鳥滑雪聖地,舉行了一次敏捷方法發起者和實踐者的聚會。

在這次會議上面,他們正式提出了 Agile(敏捷開發) 這個概念,並共同簽署了《敏捷宣言》。

看敏捷簡史我們可以瞭解到,雖然敏捷宣言是 2001 年提出,但它其實是對前面幾十年軟體開發實踐探索的一個總結。

2.1 敏捷宣言

我們一直在實踐中探尋更好的軟體開發方法,身體力行的同時也幫助他人。

由此我們建立了如下價值觀:

《敏捷軟體開發宣言》:

個人和互動 高於 流程和工具

軟體產品 高於 綜合文件

客戶協作 高於 合同協商

應變 高於 遵循計劃

換言之,儘管右邊各項也具有重要價值,但是我們更注重左邊各項。

©敏捷宣言。2001 年。版權所有:Kent Beck、Mike Beedle、Arie van
Bennekum、Alistair Cockburn、Ward Cunningham、Martin Fowler、James
Grenning、Jim Highsmith、Andrew Hunt、Ron Jeffries、Jon Kern、Brian
Marick、Robert C. Martin、Steve Mellor、Ken Schwaber、Jeff Sutherland 和
Dave Thomas。

來自:https://agilemanifesto.org/iso/zhchs/manifesto.html

2.2 敏捷宣言遵循的12條原則

1.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及早交付有價值的軟體使客戶滿意。

2.欣然面對需求變化,即使在開發後期也一樣。為了客戶的競爭優勢,敏捷過程掌控變化。

3.經常地交付可工作的軟體,相隔幾星期或一兩個月,傾向於採取較短的週期。

4.業務人員和開發人員必須相互合作,專案中的每一天都不例外。

5.激發個體的鬥志,以他們為核心搭建專案。提供所需的環境和支援,輔以信任,從而達成目標。

6.不論團隊內外,傳遞資訊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的方式是面對面的交談。

7.可工作的軟體是進度的首要度量標準。

8.敏捷過程倡導可持續開發。責任人、開發人員和使用者要能夠共同維持其步調穩定延續。

9.堅持不懈地追求技術卓越和良好設計,敏捷能力由此增強。

10.以簡潔為本,它是極力減少不必要工作量的藝術。

11.最好的架構、需求和設計出自自組織團隊。

12.團隊定期地反思如何能提高成效,並依此調整自身的舉止表現。

來自:https://agilemanifesto.org/iso/zhchs/principles.html

敏捷宣言和 12 條原則,都是很好的對軟體開發過程有用的價值觀。比如 1,2,4,5,6,10,11 等都是開發好軟體必不可少的原則,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三、瀑布開發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是 Royce 在 1970 年提出的。它強調軟體開發的一個完整週期。

瀑布模型將軟體生命週期劃分為 6 個階段:

1.制定軟體計劃

2.需求分析

3.軟體設計

4.程式編寫

5.軟體整合與測試

6.軟體釋出與維護

並且是自上而下的順序,如同瀑布一樣,開發步驟逐級往下流動。

image-20220520191402074

瀑布模型把軟體開發的各個階段分解的很清楚很明白。

不論後來的什麼開發方法開發模型,都是對這幾個軟體開發階段進行優化。

早期軟體功能不復雜,需求也比較簡單,瀑布模型很實用。

隨著時間發展,軟體功能越來越複雜,軟體協作人數越來越多,瀑布模型也暴露了一些缺點:

1.整個軟體開發到最後階段才能看到軟體執行結果

2.各個軟體開發階段之間較少的反饋

3.有時客戶也不能明確自己的需求,如果需求變了,那這種開發模式導致的返工量就比較大

後來又出現了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迭代模型

原型模型又叫快速原型模型,它是增量模型的另外一種形式。它是在編碼開發真實系統之前,構建一個產品原型。現在是產品經理要掌握的技能。

在下面一節簡要介紹下增量模型和迭代模型。

四、增量模型和迭代模型

4.1 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也叫增量式開發,增量是指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先開發主要功能模組,再開發次要功能模組,逐步完善整個軟體功能。

增量式開發,就是把大型程式分解成若干個小的模組,然後對這些模組進行開發,最後把這些模組整合到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軟體。

現在用程式語言寫軟體基本都是用的這個方法。

有人畫一張圖來形象說明增量開發:

image-20220521004258769

(來自:https://blog.csdn.net/chktsang/article/details/87010449)

4.2 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Iterative Model),也叫迭代進化式開發。迭代模型把整個開發工作組織為有固定長度工期的小專案,被稱為一次迭代。經過多次迭代完善整個軟體。

每一次迭代都包括需求分析、設計、軟體實現、整合與測試。這樣開發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確定前啟動,因為有時候客戶也不能明確功能需求。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或業務邏輯的開發工作。再通過客戶/使用者的反饋來細化改進需求,進行下一輪的迭代工作。這個與瀑布模型是相反的,瀑布模型是計劃整個專案,然後一次性開發完成。

迭代模型圖:

image-20220521010928659

迭代模型形象圖:

image-20220521011303687

(來自:https://blog.csdn.net/chktsang/article/details/87010449)

五、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