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來碎碎念—從城市運營商到萬物運營商

智慧城市与城市智慧發表於2018-12-24

2018年,各行各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網際網路線上流量面臨增量枯竭開始琢磨消費降級,開發商一邊融不到錢一邊蓋好了房子被政策卡著脖子賣不出去,實體經濟不好金融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三個昔日風光的行業如此,表面是運氣不好撞見一群黑天鵝,其實也是經濟週期使然,灰犀牛該來的總會來。更深層次來講,中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到今天,所有習慣的增長方式都接近極限,沒有深層次的調整,中等收入陷阱沒那麼容易跳過去。

大城市的發展重點從增量轉入存量,住宅需求放緩,開發商們越來越不被政府和銀行待見。有中國特色的房地產行業一直是個很特殊的角色,產品和物業服務固然是個核心競爭力,但賺錢基本是靠資本和槓桿。拿不到融資的開發商,最後就只剩下產品能力,變成建設商,被背後的金融資本拿走大頭。於是開發商們紛紛轉型,大都宣佈跟房地產業務各種切割,改名各種運營商各種服務商。簡單說,就是賣不出去的房子長期持有收租子,無論是長租公寓、康養還是共享辦公都是這個邏輯,那收益水平就算上了ABS和REITs也實現不了多高的週轉;更高階的還有城市運營商,從招商引資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概替政府解決。但是很明顯,前者從賣到租的轉變,短期利潤必然會大幅降低,拿著以前賣白粉時可以忽略不計的融資成本和人力成本去賣白菜,痛苦可想而知;至於城市運營商,則很容易分不清企業和政府的邊界,本不屬於自己的錢也沒那麼好拿。

事實上,城市運營和管理的確可以是個不小的生意。在傳統的模式下,城市的運營管理大都是需要大量人力財力投入的公共品,所以幾乎都是政府在包辦所有的事情。PPP普及以後,城市政府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事情外包給企業來做,但政府和企業該如何分工,其實一直沒有明確的邊界。

運營,是對產品生產和服務創造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本來是一種企業經營行為。物業出租和管理這種工作,原本就是成熟的市場化領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城市公共領域中很多工作,也會傾向於逐漸由企業主體去承擔,尤其是其中可以真正實現市場化運作並盈利,或者起碼是能自給自足維持的部分。政府的角色,會逐漸轉向真正意義上純粹的“管理”角色,主要完成規則制定、底線審查、標準檢驗等工作。傳統的城市運營,為了維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高效運轉,主要依靠人力投入完成,成本高而效率低,比如市容環衛、公共交通等領域;城市管理也同樣如此,即使是現在流行的所謂數字化城管或者網格化管理,看起來是資訊化的外殼,但本質上還是密集的人力投入實現的管理顆粒度提升,就連滿街的攝像頭,大多數也是靠人盯著看,或者僅僅是用於事後追溯。運營和管理兩件事得以真正區分和實現,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資料。

隨著ICT技術尤其是物聯網的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體系逐漸完成數字化改造之後,實現萬物互聯、實時線上、可感可控,其中很多也就具備了無人值守自主運營的能力。比如無樁共享單車對政府運營的有樁腳踏車以及私人腳踏車的取代,又如智慧垃圾桶實現自動壓縮和容量感知之後,大大降低了巡查維護的人工需求,而其關聯的無人駕駛環衛車輛甚至可以把街道清掃和垃圾桶傾倒變成完全無需人力、資料驅動完成的閉環,從而在改善了使用者體驗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久而久之,整個城市會逐漸變成一個巨大的ICT產品,可以以資料的邏輯驅動其運轉。

城市運營的全程數字化,帶來的除了本身的系統最佳化以外,也為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各種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資料實現全面的匯聚之後,政府無需大量的巡查人員和行政程式,就可以對所有的城市事件和基礎設施部件進行實時監管,並透過演算法對異常事件識別和預警,實現基於規則的數字化管理。例如共享單車行業的兩個痛點,總量控制和空間排程其實都並不難解決,但目前大多數廠商的人海戰術型運維加上政府的虛張聲勢型監管才造成了如今的困局。如果能實現全部廠商資料的統一資料平臺接入,或者每車一個統一的電子標籤和編碼,就可以實現全城範圍所有品牌車輛的定位監管,對廠商的運營要求才能真正落實。

在這樣一個城市設施和服務普遍物聯化的大趨勢下,逐漸浮現出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風口:開發商、物業公司等傳統的有城市運營基因的企業,以及掌握線上流量和物聯網平臺的ICT和網際網路公司,都會全力爭奪越來越多的實體空間運營權,作為未來的流量入口。在近期,就是控制智慧家居、新零售、出行等新的空間場景,尤其是其資料採集能力,為人工智慧儲備資源;大量資料會逐漸釋放其商業價值,資料運營會成為城市運營商的一種重要商業模式;最終,資料驅動的城市運營也許會催生一類新的巨頭:萬物運營商。這些公司會透過物聯網低成本運營城市裡的各種設施和服務,小到單車、路燈、垃圾桶,大到廁所和各種功能空間,直至控制整個城市機器,一方面可以獲取持續的服務費用,一方面,海量資料也會在商業領域和政府管理領域獲得更大的變現能力。

智慧城市與城市智慧
智慧城市與城市智慧

一個不務正業的城市規劃師,在城市規劃與設計、智慧城市理論與實踐、城市資料及其運營領域的跨界思考,點滴感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