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究竟:碳交易的生意經與飛輪“燃料”
近兩年,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是數智化與綠色化。在能源結構調整下的產業轉型中,雙碳成為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戰略與共識。而隨著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碳交易也成為市場輿論關注的熱點。碳交易中的“碳”不是我們第一反應有關煤炭的交易,這個“碳”指的是溫室氣體中的碳。
我們知道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生產、消費等過程,每個環節都會有溫室氣體的排放,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地球氣候也帶來了較大影響。近幾年極端氣候與人類飽受氣候摧殘的現象,無一不在為我們敲響警鐘。減少碳排放的程式也不斷在加速。
對於企業來說,想要減碳排,短期會造成成本的高企,政策的鼓勵與口號就顯得比較乾巴巴。引入一個能夠調控企業積極參與的市場化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碳交易由此誕生。
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完整履約週期正式結束。碳交易市場逐漸走入大眾視野,不過很多人還是對碳交易比較陌生。碳交易都有誰可以參與?目前碳交易的市場發展是什麼情形?很多人都沒有清晰的認知。今天我們來聊聊,碳交易和其背後對減碳排的綠色價值。
看不見的稀缺“商品”
碳交易系統在歐美國家並不是新鮮的事物,1997年,為加強國際合作延緩全球氣候變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制定《京都協議書》,參與簽署的國家需要承擔減少碳排放的任務。
但是我們知道,國家、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有差異,大家的碳排放量存在不平衡。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工業碳排放配額不夠用,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碳排放額度富裕,如何解決不平衡的碳排放額度問題,讓發展中國家也能享受全球工業經濟的紅利?
國外的碳排放交易應運而生,碳交易允許將碳排放權當作商品進行市場買賣。碳排放權是政府給予企業的碳排配額,沒有實體,是個看不見的貴重物品。在碳交易中,參與的主體是政府和企業,其中政府是作為監管者的角色存在,制定立法與規則,而參與的企業則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目前行業內的規定是業內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涉及、工業製造、交通等能源消耗行業。
政府對碳排大戶企業設定排放上限,如果超過就需要去交易市場購買額度。存留額度的話,可以保留或繼續交易,不然會面臨鉅額罰款。用市場的手段與利益約束企業,可以有效遏制重度排放企業毫無顧忌地碳排,束縛其只考慮發財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行為。
這種市場干預的方式比較奏效,研究機構的資料披露:歐盟在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歐盟碳排放33.30億噸,相對於2005年(碳交易開始的時間)大約下降20%。根據IEA資料,2008-2018年,歐盟燃料燃燒帶來的碳排放量中,電力和供熱碳排放下降了25.53%,製造業與建築業碳排放下降了32.66%。
對於碳排放,每一噸排放量都意味著金錢,碳交易改變了人們對碳排是免費的傳統想法。對於一些綠色生產的企業來說,例如光伏、風電、潮汐發電、新能源汽車等,在碳交易市場中,是吃市場發展紅利的一方。這些企業可以大量出售碳排放權,這也間接鼓勵著綠色能源生產行業的崛起。
在碳交易市場中,無論是作為買賣的哪一方,碳交易都對推動能源結構最佳化、驅動企業減碳排、提質增效有著積極的作用。而這樣的結果最終指向全球經濟發展碳排的減少和雙碳目標的儘快實現。
爭做“賣碳翁”
碳交易在這片土地的生長從十年前開始紮根,自2011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頒佈了《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據此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上海、北京、重慶、深圳等八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經過了近十年的試點試驗,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頒佈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抵消機制、參與門檻、配額分配的方法、註冊登記系統和處罰規則等細則。自此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規定細則上線,全國碳交易於2021年7月16日正式鳴鑼開市。
規定中,初步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覆蓋行業的為發電行業。由於發電行業的碳排放強度遠高於其他行業,是碳排放和碳減排的重要領域,以發電行業作為視窗開展全國範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將是一個突破口,2225家發電企業被列入了重點排放單位。
誰能夠在發電、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積攢足夠的碳排餘額就可以出售獲利。反之,誰碳排配額超量,就需要花錢購買,否則將面臨鉅額罰款。2225家電企第一個履約週期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截止。
這些電企交易的規則便是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目前可以採取協議轉讓(線下交易)、單向競價(線上交易)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
而碳市場的碳價,是企業之間的市場行為,從交易定出來的。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完整履約週期正式結束。上海環境交易所公示資料顯示,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
對於企業來說,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中,碳排餘額超額,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市場上,綠色生產的企業是少數,可以有充足的餘額去售賣,大部分企業在市場中都是作為買家,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必須要從生產、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去減碳排。
我們熟悉的消費電子產品蘋果手機,選擇售賣手機不配送充電器、耳機,除了讓消費者單獨購買增加利潤以外,目的之一也是減少整個插頭、耳機等產品生產、流通等過程中的碳排。
新能源汽車行業則乘上了碳交易的東風,充足的碳排配額,讓利潤飛起。新能源碳積分交易價格從最初的300-500元/分上漲到最高點3000-4000元/分。各類車企動輒就是數十萬的碳積分,這也意味著賣炭的利潤絲毫不遜色賣車。
特斯拉在2020年,依靠售賣碳排放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是年淨利潤的兩倍多,賣碳積分比賣車還賺錢。蔚來賣碳也賣得飛起,蔚來在年報中披露自家擁有數十萬的碳積分,如果按照行業內碳積分的高點價格2500-3000元/分計算,蔚來靠賣碳積分每年也能淨賺數億元。
在碳交易市場中,有人割肉也有人吃肉。踩對了時代的車輪,也就能夠順著趨勢發展壯大。如果只靠政策鼓勵,口號宣傳,雙碳的目標達成很困難,把碳排放放在市場中,依靠政策和罰款,利益的驅動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可以快速實現。
啟動期的加速“燃料”
雖然試點多年,但中國是第一個在發展中國家中施行的市場,可以借鑑的經驗較少,目前也只經歷了第一個年度履約週期。這個新興的事物的發展,面臨著許多的不足,還需要逐步完善。
1.法律細則的補充完善。法律是底線保障,碳交易立法關係到碳市場建設的核心,完善的法律法規,可以規避在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屬性風險和交易風險,例如,目前行業內呼聲較高的是,明確碳排放權的質押權,相關法律的制定還處於空白。
2.制度設計、交易規則。政策層面,儘快出的臺交易平臺監管細則規定,明確交易平臺在交易過程中應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統籌協調與落實責任規定。碳交易納入的發電行業是固定源排放,容易進行管理。未來要發展到其他行業,管理方式需要制定新的細則。
3.履約監督。企業在履約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需要制定排放監測的細則,明確碳交易主管部門的權責,降低重點排放單位履約成本。
4.碳交易體系管理的逐步完善。目前碳交易市場中三種交易方式互為補充,仍然有改革進步的空間,需要不斷完善,同時在確保碳交易質量的前提下,需要推動更多行業與企業加入減排系統內,巨量企業參與後如何管理,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
從前文中,我們也瞭解到,目前碳交易市場中納入管理的只有兩千多家發電企業,而在未來碳交易也需要延伸到其他行業中,比如其他能耗大戶行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和民航等。未來要發展到八大行業,管控到8500家企業。這也意味著,未來企業對碳管理的需求會暴增。
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在明確的碳交易趨勢中,將減碳排早早列入企業重點改革的區域。科技企業要麼選擇在能耗方面實現減排,如伺服器、資料中心、辦公大樓等減碳排,要麼採用引入綠色計算的數字技術,來提升生產與運營的能效,降低碳排。
對於產業側來說,雙碳戰略是長期的目標,碳交易則是政策得以順利施行的工具。全國的碳交易市場發展處於啟動階段,需要政策、法律、頂層設計的不斷修繕與完善,才能夠讓這個具有金融產品屬性的市場健康發展。創新的機制和公平透明的監管不可或缺,需要碳交易市場的各個主體共謀出路,以保障碳交易真正發揮碳減排效用。
在強勢的綠色改革政策風向中,順勢而動不僅滿足可持續的發展需求,也是跟隨時代讓企業長久存續的招式。生產要素和市場調控的耦合,讓碳減排的改革與發展空間變得更加廣闊。雖然碳交易發展的過程中會有降速或者調整,但持續不斷正向迴圈的螺旋上升方式,會讓我們在綠色改革的大道上越來越接近碳中和的終極目標。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89085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碳阻跡正式升級一站式碳管理SaaS平臺“碳雲”
- OXERA:2021年歐盟碳交易報告
- 正式加入全球碳交易平臺,茄子科技減碳實踐進入新階段
- 中國的可持續航空燃料:航空業碳中和之路報告(附下載)
- 廣碳所:2021年碳中和報告
- 低碳資料中心方案:一文讀懂如何利用超融合節能降碳,為碳中和助力
- 中國數字基建的脫碳之路:資料中心與5G減碳潛力與挑戰
- 關於碳中和的一點淺談
- 邁向2060碳中和:聚焦脫碳之路上的機遇和挑戰
- 西門子能源助力全球首座工業級碳中和燃料工廠在智利正式投產
- JASMINER(茉莉)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政策ASM
- 能源基金會:家庭低碳生活與低碳消費行為調研報告(附下載)
- 氫能源行業前景分析與洞察:借鑑歐洲經驗,打造低碳氫經濟行業
- 《中國經濟時報》訪致同趙晶:“雙碳”目標下,能源領域如何低碳轉型?
- 落基山研究所:碳中和目標下的中國化工零碳之路
- CESI:2022年2月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簡報(附下載)
- 曹操出行公佈碳中和目標:2023年實現運營碳中和
- 數智控碳,容智資訊助力打造智慧政府低碳新模式模式
- 數字出行助力碳中和:踐行綠色交通 引領低碳出行
- TUV萊茵為海克斯康頒發ISO 14064碳核查證書與碳中和認證證書
- 碳達峰、碳中和將為鋼結構製造廠帶來巨大的紅利!
- 美的集團的零碳戰爭
- 綠色低碳天翼雲,數字經濟新引擎!
- 科技創新助力減碳
- 中國建築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 (2021)
- BSI為昕諾飛頒發2021年度碳中和認證證書
- 唯鏈釋出區塊鏈碳足跡SaaS平臺,助力“雙碳”目標區塊鏈
- “雙碳”背後的硬核儲存(上)
- “雙碳”背後的硬核儲存(下)
- SGS為寧德時代頒發碳中和證書 鋰電領域首屈一指的零碳工廠誕生
- 轉轉:2021中國閒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
- 低碳投資是否值得期待?
- 少吃肉也能減碳排?
- 成立一年完成三輪融資,元宇宙虛擬廠牌AVAR的生意經元宇宙
- 高排放行業:低碳供應商的挑戰與機遇行業
- 德勤諮詢:為碳中和,創造可行的氫經濟(附下載)
- 一行降低 100000kg 碳排放量的程式碼!
- 基於雲的碳計算服務供應商Zeroboard A輪融資24.4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