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雙碳”目標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同時“雙碳”目標也成為十四五期間最為重要的命題,至九月份以來市場討論最多的便是“能耗雙控”。
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們國家一定要做的事。
但是對於企業而言,到底能做什麼?
其實很多,不管是生產、用水、用電、取暖產生的碳排放,還是個人乘坐各種交通工具來這裡產生的碳排放,甚至吃的飯、喝的水產生的碳排放,都會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影響。
前些時間在抖音上刷到@溫義飛的急救財經,他給出了一組資料,他說我們中國是生產型社會,居民用電只佔全國發電量的11%,即使加上第三產業,也只佔到30%。中國碳排放最大的其實是能源和工業,我們不僅為自己製造,還為全世界製造。
所以,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碳中和的本質是產業升級。而且,這個升級還是全面的。不僅是能源產業的人要想著怎麼把化石能源替換成風能、太陽能,一個做運動鞋的得想著,怎麼把鞋底從石油製品升級為甘蔗做的減碳新材料;一條電子產品生產線得想著,怎麼把高溫焊接升級為低溫焊接;一個園區得想著,怎麼升級基礎設施,實現智慧化管控;就連一個做紙箱的工廠都得想著,怎麼把膠帶封裝升級為榫卯搭扣。
碳中和可不僅是一個能源變數,它還是一種瀰漫在我們所有生存空間裡的環境變數。積極地去減碳,可不只是為了節約成本,也不是被動地應對法律規定。誰琢磨出了減碳的新工藝,可就是未來全人類都用得著的技術創新啊。誰先創新,誰就有巨大的技術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