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時候,突如其來有個想法,想自己成立一個平等交流的技術交流群。如果有興趣的同行們,可以通過下面二維碼加入我們。
時隔多月
2020年12月19日,是我第一次給其他技術團隊做線上的技術培訓。熬夜寫課件、演練準備、講前失眠,如今回憶當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記我第一次做培訓講師的那些事》。
擁有第一次講師的經歷後,我也不斷的思考,並請教同行總結經驗。如果還有下次,我,希望還能做得更好。
2022年2月25日,同行老前輩汪總聯絡到我,並希望我能給他的一位老戰友公司的技術團隊做一個技術培訓,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我是非常珍惜。與甲方技術負責人經過多次商量和溝通,確認大綱後,落實到2022年3月26日早上,到線下他們公司做一個2-3個鐘頭的技術培訓。
與上次很大的不同的是,之前是線上的培訓,而這一次是做線下的分享。說實在話,我第一次接線下的講師的活,內心還是有點慫的。在這裡得非常感謝甲方的技術負責人,從和他的多次溝通能感受到他對我的信任與支援。我也狠狠的抓住了這次機會,突破了自己的心理上限,並出色的而且完整的把自己分享傳達給了對方團隊。
是技術分享而不是培訓
通過甲方的反饋,我瞭解到他們已經在實施微服務了,但是生產上很多瓶頸都是在資料庫。因為我再三思考,把這次分享的核心重點放到[資料庫效能優化],對於後端開發來說,無論去到哪個公司、哪個團隊,遇到任何的系統,資料庫效能永遠是大家遇到的第一個瓶頸,如果說能把優化方案瞭解清楚,我相信能解決日常問題的80%甚至90%,我一直是這麼堅信的。
其次他們實施了微服務,另外也希望跟我溝通下微服務拆分這塊的經驗,因此我認為以微服務的補充跟他們的實踐做個碰撞。
雖然甲方是希望我過去做的叫培訓,但是我從接到這門活起,我把它定位為技術分享交流。為什麼我不願意把他們作為一個培訓呢?
1.我希望這次一個平等的姿態,站在跟甲方的同行們同一個水平線上交流。
2.我堅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和熟悉的領域,而能力與知識是可以隨之溝通、閱讀、實踐而增長,並不是一成不變。
跟上一次微服務培訓一樣,我仍然準備了三件套:Word講義,PPT課件,現場講解視訊。我認為這種是對客戶的一種尊重與責任,也希望我日後能這麼堅持下來。
尋找自我認同感
讀到這裡相信也有不少讀者對我這次技術分享的價格是非常好奇的。
對於技術的分享,我一直都是保持著非常開放的態度和別人交流的,可以說知無不言,包括我所寫的各種文章,都是基於當時我的經驗與認知,毫無保留的寫下來。相比於課酬,我更加看重的是那種虛無縹緲的成就感,自我認同與被認同。這也是促使我堅持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
一般這種培訓、技術分享的課酬也就幾千。不少人認為只要一兩個鐘頭就能賺到這麼多,這個時薪也太高了吧。
其實,像我這種偶爾來一次活的,在準備講義、課件的一般要一兩個星期,線下分享前還得自己私下演練一遍,保證演講的流暢性,從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來看,其實價效比並不是很高的。因此如果把關注度放到“錢”這方面,也許會讓自己有所失望。
但是,我把每一次的機會當成了自我提升、自我總結、自我突破的過程,那麼動力源就不一樣了。另外也有朋友會認為,我把知識傳達給了別人,受益較多的會是對方。然而真正經歷過做技術分享的朋友或許知道,真正受益良多的是做分享的自己,因為準備好傳達正確的知識與材料的時候,不得不去把之前自己認為模糊的知識點給瞭解清楚;為了讓對方很好的理解,不得不去把曾經的零散的知識與經驗梳理並總結。
回憶之餘不得不感嘆費曼學習法的強大之處。
共鳴
此次分享的話題,以資料庫為主,微服務為輔的,整個分享過程與甲方同行有來有往,並在我分享一些我的經驗總結與獨特看法的時候,明顯的能得到對方不少同行的認同與反饋。整個過程非常的愉快,通過對方的提問,我也思維發散的把自己在準備時遺漏的一些知識點,補充並傳達到給了對方,這次技術分享的成功,少不了甲方團隊的同行的配合。
一個巴掌拍不響的。
與第一次做微服務的講師相比,我自認為我的口才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那麼能讓這次技術分享的成功與第一次比有什麼不同呢?
1.內容更加接近甲方的實踐,讓甲方身臨其境。
2.資料庫優化相比於微服務整套架構更加易於理解。
3.甲方團隊的技術平均水平相比之前的高,吸收知識自然更快速。
4.整個分享時長相對合理(講2個小時,剩餘溝通交流,之前講微服務6個鐘)
這一次經歷也深深的讓我感受到,分享的內容不在於有多高大上,而在於是否貼切到對方團隊的實際經驗,只有雙方存在了共鳴,才會激發大家的溝通與交流。
結束
這是一次難得的經歷,讓我在講師這條路上重拾了信心,讓我更加堅定的繼續往這條路發展下去。也非常感謝甲方技術團隊的同行們在犧牲自己週末與我完成這次愉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