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持續缺芯近兩年後,中芯國際陸續釋出的系列財報,給國內半導體行業帶來了不少期待。3月8日晚,中芯國際首次披露月季戰績。資料顯示,2022年1-2月,中芯國際實現營業收入12.23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59.1%;實現淨利潤3.09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94.9%。

再回看2021年全年資料,中芯國際2021年的銷售收入為54.431億美元,同比增長39.3%,淨利潤為17.0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7.81%,雙雙超過市場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以39%的年增長率,成為2021年全球前四大純晶圓代工廠中成長最快的公司。根據TrendForce 集邦諮詢不久前釋出的報告,中芯國際目前的市場份額僅次於臺積電、三星、聯電和格芯。

我國是全球半導體最大的需求國,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IA)釋出報告稱,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了創紀錄的5559億美元,其中中國的銷售額高達1925億美元,增長率是27.1%,位居全球第一。

但與此同時,中國半導體制造能力薄弱,對外依賴度高,進口積體電路數量遠大於出口數量,高階晶片大多來自國外。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出口積體電路3107億個,同比增長19.59%,進口積體電路6354.8億個,同比增長16.92%,全年半導體進口金額達到325.54億美元,累計增長23.6%。

除了算“經濟賬”,“政治賬”上,美國不斷打壓遏制我國高技術產業戰略崛起,我國半導體產業被“卡脖子”的現象尤為突出。而目前看來,國內最有希望幫助中國解決半導體制造領域“卡脖子”問題的企業,就是中芯國際。政府也對中芯國際給予了大力支援,作為國內首家同時實現“A+H”的科創紅籌企業,中芯國際2021年第四季度的政府專案資金為1.261億美元,佔到了當季淨利潤比重的21.8%。

中芯國際財報近期優秀的表現,也讓行業對其有了更多的期待。不過,有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可能難免會落空。

通訊行業資深分析師孫永傑告訴DoNews記者,中芯國際營收和利潤的增長,得益於全球“缺芯”以及“漲價”:“在缺芯的大環境下,市場對晶片需求可以說是‘飢不擇食’。只要晶片的良率能夠接受,肯定會有企業進行購入。另一方面,從去年二季度開始便初現端倪,臺積電、三星電子、聯電、中芯國際在內的頭部晶圓代工企業都相繼作出了漲價決定,晶片價格帶動其行業整體收入的提升。”

但這種狀況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結合過往經驗來看,晶片短缺呈現週期性變化,每隔幾年就會定期出現晶片短缺。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半導體短缺問題或將持續到2023年;高通CEO克里斯蒂亞諾安蒙(Cristiano Amon)表示,全球晶片短缺情況正在緩解,預計2022年情況將有所改善。

一旦晶片短缺問題被解決,中芯國際還能保持高速的增長嘛?

高增長不意味著“高製程”

中芯國際營收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市場上緊缺的晶片對製程的要求並不高。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在2021年第四季業績溝通會上表示,目前40nm是最缺貨的,MCU、WiFi等的高需求讓40nm在產業界還有結構性缺口,目前中芯國際把主要產能都給了40nm和55nm。

在孫永傑看來,當前全球汽車產業缺晶片,更多是與28nm及以上製程的晶片短缺密切相關。畢竟,車廠急需的車規級晶片對於製程精度要求不高,只是對晶片架構以及效能的穩定性要求苛刻。此外,在成本和效能上,28nm是當下晶片製造中最具價效比的工藝節點。

在2020年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域性(BIS)將中芯國際列到實體清單中,限制10nm及以下製程發展。為此,中芯調整了發展方向,根據最大需求,重點發展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低調發展先進製程,而這與即將到來的“缺芯”潮恰好重疊。

2021年第四季度,中芯國際按技術分列的晶圓收入排在前四的是0.15/0.18μm 、55/65nm 、FinFET/28nm 、40/45nm ,分別佔比為28.6%、26.8%、18.6%、15.3%。與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前兩者佔比下滑,後兩者佔比增加,尤其是FinFET/28nm從5.0%增長到了15.3%。

從2020年起,中芯國際多次試水28nm產能,並先後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深圳政府簽署合作框架,重點生產28奈米及以上的積體電路並提供技術服務。北京、深圳工廠預計分別有每月約10萬片和4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將在2022年底前投入生產,而上海臨港新廠也於2022年初破土動工。

趙海軍也指出,中芯國際的FinFET和28nm技術穩步發展,邏輯、射頻和低功耗等產品平臺主要應用於智慧手機和數字電視、機頂盒、WiFi和路由器等智慧家居應用,產能利用率持續滿載,邊際效益不斷提高。

可以說,這一波全球晶片緊缺的紅利,剛好被中芯國際吃到了。

與之對比,晶圓代工廠的全球龍頭——臺積電——作為先進工藝的領軍企業,目前工藝水平已達到5nm。其2021年Q4財報中,16nm、7nm、5nm先進製程的營收佔總收入的63%,而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佔比不足四成收入,其中28nm僅為11%。

圖1:2021年臺積電按技術劃分的收入 來源:臺積電財報
圖1:2021年臺積電按技術劃分的收入 來源:臺積電財報

但是看到市場紅利的臺積電,也不介意吃“回頭草”,2021年,臺積電宣佈將在南京工廠擴產28nm一事,引起國內譁然。“一山難容二虎”是大多業內人士的顧慮,臺積電擁有的豐富產業線,滿載的良率,對中芯國際是不是“降維打壓”?

中芯國際從2015年宣佈量產28nm至今,已經過去接近7年時間,但其競爭力依然相對羸弱,而格芯、聯電等企業在28nm上也開始擴產,甚至三星也在打28nm的主意。以中芯國際三大新工廠的量產的時間為基準,3年後,各大企業工廠實現正常運轉,28nm的晶片供給數量將遠遠超過現在,甚至可能會出現28nm供過於求的局面。

屆時供需相抵,晶片價格也會隨之降低,中芯國際若依舊依仗28nm及以上製程,營收和利潤還能增長嗎?

拉開晶圓代工廠差距的,還是先進製程

晶圓代工廠之間的競爭,營收上的差距固然難以追趕,但追趕技術上的差距可能更加困難。

TrendForce 集邦諮詢報告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臺積電獨攬52.1%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而中芯國際僅佔比5.2%。

圖2:2021年第四季全球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營收排名 圖片來源:網路
圖2:2021年第四季全球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營收排名 圖片來源:網路

營收上,2021年第四季度臺積電實現營收157.4億美元,毛利率達到52.7%,淨利潤1662.3億新臺幣(約合60億美元);而中芯國際2021年第四季度的銷售收入為15.801億美元,毛利率為35%,淨利潤為5.78億美元。

技術上,在7nm和10nm工藝領域,臺積電、英特爾及三星三家公司牢牢佔據全球前三的晶圓代工位置。中芯國際雖然排名靠前,但與前三家在技術上卻有天壤之別。“生產出7nm”“量產14nm”是此前中芯國際最熱的話題。受實體清單的影響,7nm被提及的頻率愈來愈低,14nm的量產與良率卻成熱點話題。此前,選股寶爆料爆料稱,從供應鏈獲悉,中芯國際14nm製程工藝產品良率已追平臺積電同等工藝,水準達約90%-95%。

但在財報中,FinFET/28nm未分開的資料,為14nm、28nm產能營收增加了“神祕感”。顯然,中芯國際14nm的量產,並不意味著該產業線已成熟。曾經三星在3nm/4nm/5nm節點的晶片製程被批准用於為三星以及第三方晶片設計公司量產,之後卻出現了良品率極其低下的情況,交貨時間不斷延後,為高通代工的驍龍888發熱現象嚴重。有訊息稱,高通預計與2022年12月底釋出的驍龍8Gen2旗艦晶片,其代工權將重新給到臺積電。

而14nm與5nm相比中間相差至少3代,保守估計是5年以上的差距。

圖3:各公司在關鍵技術節點的量產時間對比 圖片來源:中芯國際招股書
圖3:各公司在關鍵技術節點的量產時間對比 圖片來源:中芯國際招股書

不久前大唐控股與中芯國際簽訂了為期三年的35億元大單,合作交易限額提高到了1.81億美元、1.82億美元以及1.87億美元,但這無法證明中芯國際具備了強大的技術實力。除了大唐電信是中芯國際股東之一外,大唐電信所從事的通訊、積體電路等領域,所需要的工藝側重於成熟(低)製程。

雖然眼下市場緊缺的並非先進製程晶片,但28nm及以上製程的短缺,早晚會隨著各代工廠的增產而消失,為了長期的發展,中芯國際對先進製程的攻關迫在眉睫。

晶片製造業沒有“彎道超車”

國內半導體行業可以說“輸在起跑線”上,但寄希望於“彎道超車”並不現實,甚至會因為投機主義而導致事倍功半。晶片製造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建立在上一次的基礎之上,晶片的隔代升級雖然提升了程式,但卻會對晶片的穩定量產埋下隱患。孫永傑表示,當前國內半導體行業應放下浮躁,腳踏實地。

上過巔峰又跌到低谷的武漢弘芯就是一個反面例子。武漢弘芯於2017年成立,投資額高達1280億。作為半路起家的半導體企業,野心勃勃,上手就主攻14nm晶片,緊接著又將目標瞄準了7nm工藝,甚至一度從臺積電搶人,還要求晶片產能達到3萬片每月,但僅僅過了4年,武漢弘芯就隕落了。

中芯國際雖然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晶片製造企業,但受制於人事變動,其發展也是磕磕絆絆。早期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專利案件,讓中芯國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09年張汝京離職後,中芯國際內部又出現了股權之爭。在董事長江上舟帶領下,中芯國際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由王寧國接任中芯國際執行董事及CEO,楊士寧出任COO。2010年,長期虧損的中芯國際首次全年盈利。

但2010年8月,大唐電信增資1.02億美金,成為中芯國際最大股東,並表現出對中芯國際強烈的控制慾。在2011年6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因大唐控股反對,王寧國落選執行董事,王寧國和楊士寧間的矛盾激化,在一份有關楊士寧“涉嫌逃稅”的內部審計檔案流傳出來後,兩人相繼離職。

之後中芯國際的技術陷入停滯,直到2017年梁孟鬆到來,在他和他龐大的工程師團隊的努力下,中芯國際的技術才突飛猛進,次年就宣佈完成了14nm晶片研發任務,2020年底又宣佈完成了7nm晶片的任務。但梁孟鬆與蔣尚義也存在矛盾,直至2021年11月11日,蔣尚義離職,兩人間的爭議才畫上句號。

晶片製造業作為重資產行業,具有高投資,週期長、回報率低等特點,為推動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近年來政府對相關企業進行大規模補助。比如中芯國際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別獲得政府補助10.23億元、11.06億元、20.39億元。

在相關政策上,2020年國務院釋出了《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國家鼓勵的積體電路線寬小於28奈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積體電路生產企業或專案,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國家鼓勵的積體電路線寬小於65奈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積體電路生產企業或專案,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政策落實、監管到位,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是我國半導體行業實現持續發展的前提。而有了政策的支援,半導體企業也要自立自強,腳踏實地地研發技術和經營業務。

除此之外,孫永傑表示,在半導體制造中,攻克卡脖子技術是關鍵。比如光刻機是晶片製造的核心裝置之一,而當前光刻機市場是典型的“三分天下”格局,ASML、尼康(Nikon)、佳能(Canon)市場佔有率超過90%,是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雖然國內能夠生產一些光刻機,但很多零部件是採用進口。這也意味著,即使中芯國際發展到臺積電的技術水平和規模,依舊會被“卡脖子”。

可能正是由於存在諸多的困難,3月8日中芯國際資料公佈後,截止3月9日收盤,其股價僅漲2.07%,收於50.30元/股,之後一直處於下跌的走勢,截止發稿前,中芯國際的股價降至46.76元/股,市值為3696億。

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仍是任重而道遠。

自 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