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領域人工智慧將從關注智慧技術的應用轉到人機協同系統發展,並呈現從弱人工智慧到強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
2.智慧時代的教育觀將發生全新改變,包括眾創共享的知識觀、智聯建構的學習觀、融通開放的課程觀與人機協同的教學觀;
3.智慧時代人們除了應具有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外,還應具備數字素養、深度學習、探究與創造能力、與他人和智慧機器協作的能力,能夠主動參與社會程式,以高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面對未知和變化的未來世界;
4.教師要逐步適應人機協同的教學環境,具備領域知識及學科追蹤能力、教學知識與多場域促學能力、技術知識與創新應用能力、成長意識和專業發展能力、協同意識與教學場景適應能力;
5.基於智慧基礎設施的新一代學習環境是虛實融合、開放智聯、動態演進的生態環境系統,其各構成部分可以互操作,能感知、識別、計算、分析和評價學習情境、過程以及學習者特徵,並提供個性化的資源、服務和工具;
7.人工智慧賦能評價改革的關鍵路徑是以證據為中心,建構活動情境誘發學習行為,提取能力的證據資料,推斷學生學業成就,構建基於大資料的學業成就評價模型;
8.人工智慧助力教師發展的關鍵是促進職前職後有效銜接,縮短職前培養與教學場景及體驗之間的距離,搭建教師教育智慧服務平臺,實現學生見習、實習與教學共同體的有機融合,貫通師範生個性化培養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並實現教師發展資料全程流動、貫通和共享;
9.人工智慧重構學習環境的著力點是加強國家教育網路設施智慧化部署,建設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支撐環境及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學校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的泛在智聯,並強化支援師生互動、提供豐富學習體驗、富於人文關懷和美學特徵的課堂環境設計;
10.確保人類的共同基本權利是可信人工智慧的基本出發點,應從倫理、法律、法規和魯棒性層面加強人工智慧教育社會實驗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