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拍吧》可以對我們的工作有什麼啟示?

葉小釵發表於2022-01-17

最近在做規劃工作的時候碰到了兩個困境:

1)負責一塊產品線,在第一階段結束後找不到第二階段要做什麼,或者對想要做的事情不確信,一直在左右橫跳;

2)負責部分產品組委會的工作,但對於組委工作要做什麼,如何做好組委工作也不太確信;

而且這種“不太確信”似乎成為了常態,隔三差五就會發生。這說明一個問題,要麼是這個職位不應該做那些事情,要麼是自己不適崗了,總之很多事情不可控,很多事情沒答案,看了下模型,應該屬於學習區間:

圖片

之前的經驗,這個時候可以做兩件事:

1)做一些高質量的資訊輸入;

2)做一些必要的向上管理,問題是該你解決,但偶爾的求助還是要的;

在這個情況下,老闆推了“開拍吧”這個綜藝節目,於是就去看了看,有一些收穫,這裡分享出來與各位交流一下。

 1 

從產品角度看《開拍吧》

《開拍吧》是愛奇藝出品的青年導演創制真人秀,由陳凱歌、劉震雲、舒淇、陳思誠以“綠燈會成員”的身份加盟。該節目真實還原電影工業化流程,幫助新銳青年導演完成作品的打磨,進行一場激烈的創作對抗。

對於節目本身興趣不大,但如果將《開拍吧》視為一個產品或者一個策劃,那我就有興趣了:

可以認為《開拍吧》是一個選拔好的“電影專案”的產品,如果在公司出現的話,他會是一種產品運營和人才運營的機制,如黑客馬拉松,2天產品比賽。

從《開拍吧》產品本身角度來說他追求的是流量,真實世界的觀眾買單;

從機制的角度來說,他追求的是兩個點:

1)選出好的電影作品;

2)識別好的電影導演;

為了達到流量的目標,他找了很多專業大咖如陳老師、劉老師;也會有一些更代表流量的部分,這跟機制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

從質量來說需要有一個非常專業的評委組織“綠燈會”,加上每個青年導演產出的都是“電影產品”,本身這就是“創造力產品”的體現,這裡看點有三:

1)《開拍吧》運作本身,從定劇本、選人、拍攝過程、結果呈現專家點評結果打分

2)每個“電影產品”是如何產生的,大家其實還是十分好奇這個過程;

3)對產出的“電影產品”本身進行欣賞;所以整個《開拍吧》還是非常有看頭的。

如果對《開拍吧》這個產品進行拆解,與我們“Leader的五件事”是一脈相承的:技術管理進階——Leader的模型、手段及思維

1)機制,遊戲規則的設計(機制本身的設計);

2)選題,選擇做什麼“電影專案”,是自由作文還是命題作文;

3)人才,裡面的青年導演都是被培育的人才;

4)資源,綠燈會手裡的預算本身就是資源,其中一個導演有選角困難時,陳思誠老師一句“我幫你搞定”,也是資源處理的一部分;

5)輔導,綠燈會專家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的Leader,只要我們手裡有專案,他們會決定了把資源給誰做什麼,並且會給予我們很多轉移的指導;

綜上,從產品視角《開拍吧》其實是一次機制的落地過程,其中的每個青年導演其實是我們的大產品經理(專案負責人),每個導演都在“做專案”拿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就很有啟示作用了。

但是《開拍吧》這個“管理工作”的設計和最初選題思考被隱藏起來,這個有些可惜,當然多數觀眾也不會關注......

 2 

從專案角度看《開拍吧》

裡面的青年導演其實已經是“被篩選過”的優秀人員了,可以從他們的應對之間學到很多東西:

1)易小星的協調能力;

易小星的協調能力很強,所謂的社交達人莫過於此,而且他有個重要特質是幽默,是個段子手,和他在一起工作會十分開心,而他能力很強,也很容易拿到結果,對平級人員以及下屬來說非常友好,開開心心就把錢賺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演員都喜歡選他的原因。

2)專案立項注意事項;

易小星在第一輪上“綠燈會”作工作彙報時,為了證明自己不緊張,一上場就說了幾句客套話,但以陳凱歌老師為首的四位評委一臉嚴肅,氣氛一瞬間尷尬,這反而搞得他很緊張了,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對於平級和下屬同事,可以扯犢子,可以足夠的幽默,這沒有關係,但在正式場合面對Leader的彙報中,或者是在面試過程中,無論你多麼的牛逼,請保持敬畏之心,切記開場抖機靈、扯犢子,在這個場景中,真誠遠大於詼諧幽默

Leader首先要的是你一個態度,有了態度再說才華,再說落地能力。

3)專案彙報注意事項;

專案內容彙報可以由幾個部分組成:

  • 簡短個人介紹以及專案大概情況,除非個人非常牛逼,有很多經典歷史案例要講,那麼這個過程需要在1分鐘之內完成;

  • 專案關鍵資訊,核心亮點介紹,可以是一大兩小三個案例,也可以是一大一小兩個案例;

  • 專案最小資源需求,要多少預算,需要什麼部門配合,1分鐘內簡要說明;

大家需要在很短時間之內接收到足夠的有效資訊,以此做判斷,裡面的郝傑老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如果不是因為惜才或者節目效果,多半在第一輪專案申請就完蛋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像彭宥綸一樣前一天打個草稿,自我練習5次不難,背誦課文罷了,既然都想出來競標了,那就要想辦法拿到資源。

4)專案啟動的Kick off;

立項結束後,節目組安排了一個導演組和演員組的自我表達時間,由專案負責人(導演組)聽演員對於自己Leader的要求:

1)演員最不能接受導演的幾個點(組員最不能接受的專案Leader幾個點);

2)如果演員(專案組員)特別專業,那麼他是否應該給導演(Leader)提意見,導演該如何處理這種意見;

3)......

主辦方這個場景安排非常巧妙,這其實是一個同頻對話的開始。

5)專案組互選會;

接下來開始了導演和演員之間的互相選擇,這個過程大家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能某個Leader有社交牛逼症,或者他好相處就選他,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案適合自己的角色。以黎耀陽老師為例,從選擇的角度來說就不合適,他肯定要選自己可以做主角的專案,而不是做一個配角。

6)專案過程;

專案過程中除了彭宥綸都是成功的專案負責人角色,這裡尤以郝傑為高手,郝傑在專案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是核心人員離職的場景,如果不是節目效果,那麼這真的是高手!

與郝傑老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彭宥綸,她在專案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工程能力,很難掌握大型專案,這部分我看到彈幕中有很多人在抱怨工作人員碌碌無為,其實這不太客觀。

無論如何工作人員都是吃這碗飯的人,絕對不會出現完全“帶不動的場景”,如果專案被帶崩,那多半是專案負責人本身出了問題,我們看到彭宥綸在第三天的時候心態就開始崩了,這是專案負責人的大忌!

在我們之前專案中有個類似案例(新晉總監生存指南四——專案執行指南):

小王第一次做技術Owner,十分想做好這個事情,但是他勢能不足,所以團隊的小夥伴有些我行我素,弱小的小王盡力的推進著整體專案,但在執行過程中依舊出了很多問題,於是他跟組員在群裡吵起來了,這裡的兩個點是:

① 技術Owner認為對應同學對專案不上心

② 一線同學覺得技術Owner不懂瞎指揮

執行情況十分糟糕,最後專案也出了一些事故,大家都收到了慘痛的教訓,回顧這個事情,這裡就出現了幾個關鍵問題:

① 執行不當,沒有提前找到專案風險點,或者說之前的兜底方案不足,也沒人補位,專案進入逆風。

② 逆風時候,整個專案成員開始甩鍋吵架。

③ Owner這裡不出於大局的考慮,穩住團隊心態爭取最後的勝利,而是開始抱怨委屈加入戰鬥。

有了以上表現後,這個專案多半是做砸了,所以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案是:

① 技術Owner決不能參與吵架,更不能甩鍋!!!leader絕不允許加入戰鬥!!!!!!

② 在團隊逆風或者出現矛盾時,更多的去發現專案風險點,解決專案風險點

③ 當技術Owner感覺控制不了局面時要及時上拋問題求助

總而言之,敗方MVP無意義!

7)專案結果;

專案結果需要專業的評判也需要真實世界的接受,這裡不多衍生。

 3 

結語·導演到底是什麼

節目組問了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導演,我這裡嘗試以專案負責人角度去回答一下。

可以認為導演是最大的產品經理,他需要提出我要做什麼這個事,還要搞定我要怎麼做這個事,一個是戰略問題,一個是工程落地問題。

目標設計是戰略問題,目標實現是工程問題,戰略如果設計不夠好,工程需要做好補位工作。如上述Case,彭宥綸事實上需要一個PMO進行補位,每個區域性問題都不難,都能解決,但所有問題疊加在一起就巨大了,工程量非常大,如果專案負責人搞不定,就需要PMO角色的出現了。

在戰略階段,專案負責人是專案的靈魂,並且只有一個靈魂,誠如郝傑老師所述,如果你說的在我的認知框架裡面,那麼我們可以討論,如果不在我的認知框架裡面,我聽不懂,那麼也沒必要聽了;

在工程落地階段,專案負責人需要自己去找到所有的卡點,最好能自己處理所有的卡點。所以導演與專案負責人都很難,甚至會有想死在片場這種感覺。

最後,經過很多年的發展,電影這個行業事實上多數題材都有經典案例了,這個時候要拍出好作品更難了。正如我們當今市場一樣,你想得到的產品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那麼如何做出差異化呢,節目中或許有一些回答:

1)真正的競爭都是跟自己的競爭,要做的比自己更好;

2)小事情撞擊心靈,比極端事件更難,所以小事情要做好也十分不容易;

3)有把握的事情的我就不做了,我要做的就是不確定的事,我要的就是沒把握,因為這是一個新的東西,更容易成功,但是要有敬畏心;

4)有彈幕說裡面的對話是經過設計的,但劇本要設計到什麼程度?這是什麼樣的工作量,我們的工作能否做到那麼細;

5)不經歷挫折,肯定是做不起來的,扛得住才起得來;

相關文章